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能否同时主张?
补偿金和赔偿金的适用情况:
1、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剩余的工资和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并办理离职手续等;
2、用人单位不得拖欠劳动者工资,若存在拖欠,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3、劳动者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直接提交辞职信就走人,这个时候就是劳动者违法,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招聘该劳动者产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可以要求承担。
具体区别如下:
1.法律性质
经济补偿金在性质上讲具有劳动贡献补偿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其产生是基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国家干预劳动关系的法律结果。
2.构成要件
经济补偿金是法定的,因此其构成要件主要是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赔偿金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四个: 一是当事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 二是给对方造成了实际损失; 三是责任方存在过失,包括故意和过失; 四是这种过失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责任主体
经济补偿金是国家法律强制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保护弱势的员工,所以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主体为企业,具有单一性,仅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一种责任,对于员工一方来见,不存在由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
违约金和赔偿金的责任主体是双方的,在违约金或赔偿金责任产生时,由企业或员工向对方担相应的责任。
4.金额计算
经济补偿金是国家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计算经济补偿金的依据主要是《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及1994年12月3日劳动部颁发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其中平均工资和连续工龄是计算经济补偿金的两个主要参数。
赔偿金的计算依据则主要是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动合同法》第七章有关条款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