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洗碗机只是喷水却能洗干净?
我对目前的洗碗机产品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回答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面是我对目前洗碗机的想法,后面是针对现有洗碗机的清洁力,我们应该设计一种测试的思路。
一、洗碗机解决的是代替人工手洗的问题。
痛点很痛,是刚需。
但用过以后体验并没有非常完美,餐具需要预清理,摆放有讲究,一些高脚杯可能清理不干净,甚至会有残留污水,餐具清洁烘干后后需要取出放入碗柜,要偶尔添加凝注,要偶尔检查清理下水口等等。
二、洗碗机目前的现状
1、体积较大,设备安装和放置很受限制。
2、清洗时间很慢,一个完整的流程,普遍在30分钟以上。
3、摆放方式对清洁效率影响很大。
4、清洗前需要预清理,把大块的固态垃圾先处理掉。
5、售价不便宜,普遍在几千以上。
6、需要凝珠配合清洗,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7、洗碗机好处也很多,比如比较实用的是烘干功能。
8、洗碗机还是有清洗盲区的,并非是包治百病,比如下面2种盲区:
三、主流洗碗机的原理分析
通过喷淋臂上下夹击,高温+一定压强的水流冲击,分阶段清洗、之后烘干。
其理想效果是下图这样,上下水流对餐具的包裹冲洗:
但实际上,要达到理想效果,很难:
1、受限于现有洗碗机的容量要求,往往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
大家可以看到,竖向放置能节约空间,放入更多的餐具,这就导致,上下水流的夹击效果变弱,特别是内凹面很难完整被水流冲刷,清洗效果、效率会打折扣。
2、我也发现,现有的洗碗机,为了兼顾大面积、大容量的清洗,使得喷淋臂距离餐具的距离较远,且它的旋转时的条状结构也导致它的水压无法做到很高。
大家知道,随着距离增加,水压会迅速减弱,所以即使目前洗碗机的水压能达到30000~45000pa之间,但到达餐具表面的水压可能已经很弱了。
此外,洗碗要洗的干净,一是水流冲击强度要够,二是高温对油污、污渍溶解有帮助。
我观察目前产品的升级迭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洗性能:针对洗碗套数(数量)、内部冲洗结构、清洗温度等设计上的提升。
2、操作体验:对交互方式、产品外观、清洁模式、烘干模式上的提升。
3、差异化竞争:洗碗机目前的设计构造比较单一,制造商竞争也很难,处于竞争需求,需要做细微的差异化设计。
四、我的一个想法
首先,来看看两个案例:
1、工业上有种水刀,它的强度可以高到切割金属、雕刻等等。
2、商用、家用情节行业,都有高压清洗设备,它可以轻松瓦解顽固污垢。
这两个案例说明:在足够高的水流速度下,不需要额外的辅助手段,就能达到很强的清洁效果。
针对目前洗碗机的几个痛点:
- 体积较大,安装有条件,并不是所有家庭可以安装。
- 价格较高,小康以上家庭才能承受。
- 洗碗时间长,至少半小时。
- 餐具竖向放置,内凹面水流冲洗不到。
- 喷淋臂离餐具有一定距离,水压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
所以现有洗碗机的本质:以空间和时间换取清洁效果。
我有这么一个设计思路:可以大大缩小体积,大大加快清洁速度。
还是利用双面夹击的高压清洗原理,只不过,现在餐具是垂直放置,两侧通过高压水流(类似花洒,但是水压要足够高),这样餐具两面的冲刷是“最短距离水压效率高”、“双面正向冲洗冲刷效率高”,每次只放入一个餐具,每个餐具清洗时间不超过3秒。
也就是放进去一个,过3秒清洗干净,取出,即使加上取放的时间,算6秒一只,一顿饭即使有20个餐具,也只需要120秒,2分钟。
这个设备的体积不需要很大,仅需考虑常见餐具尺寸,比如直径20cm以内的,那么机器的尺寸可以做到25cm x 25cm x 25cm的立方体,我觉得是可行的。
这个设备可以放在水槽边台面上,也可以嵌入在大型水槽的侧上方,取水、出水都方便,而且脏的餐具从水槽里拿到清洗设备中很方便,清洗完又刚好可以放到水槽的搁架上做晾干。
五、实施方案
要验证这个概念设计,思路也挺简单。
搞两个花洒,一个增压泵,做一个固定餐具的夹具,再做一套工装整合在一起,罩一个透明的塑料罩子就可以了。
这里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提供大面积、高水压、高密度的花洒水流,可能对设备的进水量超过了我们自来水的共计能力,那就在设备上增加一个储水箱,平时蓄满水,工作时不怕进水量不足。
这个思路,如果结构设计的巧妙,完全可以整合到未来的水槽产品中,它的上下水可以和水槽完美匹配,作为水槽的一个升级功能,也是不错的。
最后,我的想法很可能是个可笑的设计,因为很多因素在我认知范围内无法考虑到,我也知道一个设计的产品化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反对也没关系,但希望能给出合理的理由和建议。
如果我有100个想法中,有1个最终成为了现实,也是有价值的。
下面是针对现有洗碗机产品的测试思路
六、为什么要设计家电产品的测试方法?
在家电产品功能、性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用户,我们在比较和选择产品时,只有3种可以获得信息的途径。
1、厂家对产品配置、参数的宣传,比较枯燥,且参数不等于效果,性能的说服力不强。
2、测评博主的测试分享,存在很多“障眼法”,测试方法不清晰,测试过程不透明,往往就是最后给出一组数据截图(但谁知道这个数据是哪里来的),人为因素比重过大,不值得信赖。
3、第三方认证机构,虽然出具各种测试报告,但是有效性、权威性不得而知,特别是那些典型的99.9%数据报告,越来越让人麻木。
七、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试图寻找产品更有说服力的测试手段,测试方法,我想了大概是这样的逻辑:
1、最好尽量不参杂人为因素。
2、测试数据可视化,可统计,可分析,能达到直观的对比效果:
3、要抓到测试的要点,每个产品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点是什么,就测相关的参数。
4、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单样本多次测试、多样本多次测试,不同典型环境因素下多重测试。
5、最终要把测试流程标准化,一镜到底可追溯。
八、今天就以洗碗机为例,来分析它的测试方法。
洗碗机的功能就是洗碗。(听上去是废话)
洗碗性能的评价标准是:碗洗的是否干净。(听上去还是废话)
但是难点在于:
不同的餐具,不同的脏污,它们的附着力是不同的,脏污量是不同的。
洗碗机测试中的变量因素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测试洗碗机,两个苹果,它们由于形状、大小、脏污程度有差异,另外,放在洗碗机里的位置不同,洗出来的效果和洗之前对比,大家看看,这能说明什么:
看上去都有很明显的洗净对比,但是如果要看谁洗的更干净,反正我看不出来。
这个案例说明:餐具的类型也可能千变万化,结构、大小各异,单一的餐具只能做横向测试。
此外,如果大家有生活习惯,会发现有一种情况下的盘子是最难洗的:
就是鸡蛋羹吃完后,盘子底部和周边,都是很顽固的残余,不用钢丝球或者指甲抠,很难洗掉,而且它面积大,都是碎碎的。
这个案例说明:洗净程度,与脏污类型、浓度、清洗前放置的时间有关系,同样是这个鸡蛋羹,刚吃完好洗点,放久了更难洗。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合理的方案。
九、我想做一个标准测试碗
自己做,或者用现成的模组,其实都可以,只是自己做会得到自己更想要的效果,后期改改还能测别的产品。
它的外形,就是一只碗的大小,有底部平面,有圆弧面。
目前,初步打算在测试碗正反面加上三种传感器:
1、压电陶瓷片,用来检测洗碗机工作时,水流冲击的力度和次数。
2、热电偶,用来测试洗碗机工作时,碗表面的温度。
3、加速度计,它是比压电陶瓷片更多维度的水流冲击数据采集,可以是多角度的。
在碗底,刚好放一个小电路板和电池,用于采集和记录数据。
这个电路板,也有可能要放到洗碗机外面,因为目前无法保证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另外放到外面能更方便在线记录数据。
数据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实时传输、或者测完后导出(由于洗碗机的金属外壳屏蔽,无线传输可行性不大)。
这个电路板,会引出尽量多的接线点,用来以后测试更多路数、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不仅可以测试洗碗机,也可以测试各种家用电器。
十、传感器的准备工作(选型)
1、压力传感
要采集喷淋臂射出来的水流,到达餐具表面时的力度和频次,要使用压力敏感器件,初步选的是压电陶瓷片。
这种技术简单、有效,成本低,在戴森吸尘器的颗粒物浓度统计中,就用到了这个技术:
它是一种靠运动产生电信号变化的传感器,和蜂鸣器刚好反过来,作为一个类比,就像麦克风和喇叭的实现原理类似,也是逆向的。
选择该传感器主要是考虑信号压力范围、输出幅度、灵敏度、尺寸是否适合装配等等。
2、热电偶
家电产品的温度范围并不像工业那么大,通常在-40~140度,所以对热电偶的测温范围要求并不高,反而是要选择尽量小尺寸的测温点更加重要,比如这种头发丝状的K型0.25,长度可定制的热电偶:
3、运动传感
基于多轴的传感器,这类模组很成熟,可以集成设计到主板上,也可以买模组接入。
为了图省事,先买了模组做接入,测试过好用以后也可以集成到MCU板。
通过它检测到的数据,后期可以分析出很多有意思的规律或结论,比如:
如果装在喷淋臂上,可以精准获取它旋转的启停时间、旋转的速度等等。
如果是装在碗体上,可以模拟出一只碗在清洗过程中经历的所有冲击数据。
如果装在洗碗机内部空间的不同角落,可以计算出不同角落的受冲击强度和次数差异。
后续,这个设备会做成一个模块,针对不同家电的不同测试参数,接入不同的传感器类型,比如真空度、风速、含氧量、湿度、噪声、气体浓度……
一直太忙,有时间的时候,我也想继续实施这个试验,哪怕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