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地评价农民起义?

发布时间:
2023-08-15 18:48
阅读量:
20

哪有什么反贼,哪有什么流寇,哪有什么农民起义

只有封建专制下的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铤而走险。

中国的历史,刚好就是这样的历史

也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这么激烈的农民起义。


先上一部分结论

我在很早之前,就分析出来欧洲的农民起义的强度和烈度,频率远远低于中国。

刚刚还想查一下,世界农民起义的规模排名,中国是不是占据十之七八。

结果是震惊的!

以下是西方的五次可以说是震惊西方的农民起义。

但,其农民规模,农民诉求,敌人规模,铡草除根力度,时间规模,兵力,地域大小,对于我上文写的农民起义而言,压根算不上起义。 可能仅仅算是某省某市人民的不满。

如果分析没错的话,西方的五次最大的农民起义,应该在我国是排不进前100的。

甚至我国可以猖狂一些。

地球上的人民起义,我国是霸榜的,前100,可能占了90席位。战争损失的人,可能占95%。

哪有什么中国农民起义史

那是地球人类人民被欺压虐待史


吃的少,吃不饱,被欺负,被刑罚欺压,被株连,被冤枉,被逼迫,被妻离子散,被各种税,被各种剥削,被肉体惩罚,被奴役,被折磨。 忍受了文明史中,最不文明的部分。




欧洲农民起义无论是发动频次、规模实力以及产生的影响都无法与中国同期的农民起义相比,而这其中的差距则涉及多方面因素

中国古代一个自耕农的年均粮食保有量在扣除各种税负后平均约为640斤,而同时代欧洲农奴的年均粮食消费量约为1070斤 。


之前写的,有关内容

渡理成神:恣意妄为而不被惩罚的权贵,不停歇的历史周期律


渡理成神:尚未结束的春秋战国----西欧;帝国梦

渡理成神:影响科技创新的几大因素渡理成神:从安全供给,论中西方历史演化


正文开始,很长

感觉顺便论述了中西方文化和政体的区别,论述了中西方农民起义的区别,论述了专z和民z,谈了历史周期律,谈了历史的正文,谈了世界农民起义排行榜~~~


秦朝末期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朝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阿房宫、骊山陵、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防备匈奴30万,戍守五岭50万,加上修驰道、搞运输,全国服役者达200万。全国人口约2000万,即1/10人口脱离生产。“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3]严酷的刑律“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人民群众愤怒反抗

赋敛益重,戍徭无已,用法也更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他恐自已为天下所轻,也东出巡游,立碑刻石。为增强都城军备,征材士(强弩射手)5万人屯咸阳,又加供他游猎用的狗马禽兽,咸阳因而粮草不足,下令调各地粮食刍藁,转输服役者自带干粮,咸阳周围300里以内田地所产粮谷不得擅自食用。以至“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赋税增加到超过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

秦暴政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秦王朝的统治者是战国时期的军功地主,他们通过顺利夺权,建立了政权,因此形成了骄傲的心理特征。反映在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上,就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唯我独尊,崇尚暴力,藐视一切;反映在统治者心理上,就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陈胜吴广这些无名小卒之所以敢于造反,这与社会下层心理,特别是当时流行的“王侯将相无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因此,秦始皇虽然能定一尊,强制统一,但却不能抹去人们思想中的深层次观念。


前期: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年轻时给人当雇工,当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运相同的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 [4] 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 [5]

大泽乡起义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这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吴广,阳夏人,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陈胜对吴广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事而死,干一番大事业? [6] ”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人已经苦于秦朝统治很久了,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由于屡次劝谏的缘故,被派在外带兵 [7] ,却被二世无故杀害了。

后期:刘邦 项羽


戊卒出身的陈胜吴广,在大雨滂沱的穷乡僻壤揭竿而起,以九百之众向一个庞大的帝国发起了挑战。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轻举妄为,然而这把火却最终成为燎原之势,同时这句口号也成为了终结以血统统治的古典贵族的分界线,给了无数草莽英雄造反的理由!


汉朝末期


2.张角、张梁、张宝(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太平道教 明教 摩尼教

后期:贵族:十八路诸侯

曹操 董卓 何进 孙权 袁绍 袁术 刘表 刘璋 刘备 孙坚孙策孙权


东汉末年,一场被后人称为“黄巾”的大暴动如疾风暴雨席卷中原。组织者张角,冀州巨鹿人,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以符水咒说以治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位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进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八州之地,置三十六方,各立渠帅。”规模宏大的黄巾大起义为东汉王朝敲响了丧钟,同时也揭开了三国时代的华丽篇章!

隋 朝 末期

隋朝末年,统治者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1-3]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农民揭竿而隋朝统治,计当时约百余支,遍及全国[4]。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

隋末农民起义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隋王朝。

大业五年(609年),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有“狂寇”数万。六年,北方的雁门(今山西代县)和东都洛阳,先后发生暴动。虽不久都被镇压,但却是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先兆。黄河南北一带,在营建东都、修缮长城、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遭受的祸害最为严重。大业七年,炀帝下令进攻高句丽,在全国征兵百余万人向涿郡(今北京)集中,又强征上百万的民夫转运粮械。车牛往者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给人民带来巨大灾祸,这一带农民纷纷起义反抗。 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民王薄聚集农民据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毋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以发动民众。逃避征役的广大农民纷纷参加到王薄起义军中。随后,平原(今山东陵县)刘霸道、鄃县(今山东夏津)张金称、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今山东滨州市阳信西南)高士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翟让、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杜伏威等相继起兵。其余反隋小股武装不可胜数。这一年起义军主要起于今山东、河北、河南间,聚保山林川泽,主力则是逃避征役的贫苦农民。

炀帝无视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大业八年悍然发兵攻打高丽,促使起义进一步发展。这一年,见诸史籍记载的新的起义军有二十一支,其中,山东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关中和河西各一支。起义的地区扩大,重点仍在河北、山东。起义的群众基础也扩大了,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也有牧子(身份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层僧侣。

在起义迅速扩大的同时,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大业九年,炀帝发动第二次对高丽战争,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炀帝在辽东之机,联合一批贵族子弟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北),进逼东都。炀帝与玄感之间的厮杀,抵消了统治阶级的实力,义军乘机发展。到大业十年第三次对高丽战争时,义军处处皆是,道路隔绝,官军已经无法按期集中

当时的山东灾荒严重,百姓无家可归,因此纷纷起反抗。

在隋末农民战争的期间“罄竹难书”这一成语为表现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创造出来。《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窦建德 瓦岗寨 翟让

翟让 初为东郡法曹,因事犯法,逃入瓦岗寨,率众发动起义

窦建德 大业七年(612年),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协助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起兵反隋

贵族起义:王世充 杨玄感 宇文化及 李密 刘武周 萧铣 薛仁杲(gǎo)刘黑闼十八路诸侯

李渊 李世民

公元613年,隋炀帝发起第二次对高句丽的战役,正在黎阳督运军粮的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遂举兵起义,为贵族起义第一人,达官子弟如李密、韩世谔等踊跃参加,隋朝统治集团开始分裂。

最终英勇奋斗十余年的农民起义被地主阶级李渊夺取胜利果实,但此次农民起义推翻了腐败的隋王朝,对唐朝的兴盛、变革也有重要意义。


唐朝 末期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党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领导的农民起事,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领导驻军起义,史称“庞勋起义”。这两次变乱虽然很快被唐王朝镇压下去了,但是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唐朝末期,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皇帝和官员荒淫纵侈腐朽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及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负担沉重,统治阶级的腐朽制度的改变,加之战争连年不断,大多数农民的居住地变成一片废墟,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即使战火没有危急的地方,统治阶级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无情压榨农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得纷纷起来反抗。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点。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唐朝昏暗腐朽的政治。唐末宦官执政,朋党之争不断,使得唐朝内部的统治开始分裂,统治者只知道聚势敛财,官员的贪污现象非常严重,地主也在大肆掠夺百姓的财产,不顾百姓死活,在腐朽的统治下,农民为了生存、维护自己的权益便走上了起义的道路。朝廷内部的斗争为农民起义埋下了种子,成为唐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沉重的赋税。唐末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大地主和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大力掠夺百姓的土地,使得唐末的很多农民都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这批落到地主手中的土地被他们当作敛财的工具,哪怕庄稼还没有熟,他们就已经让农民交钱了。除了粮食,官员们还定下了很多其他赋税,吃盐、住房、甚至喝水都要交钱,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农民在长期的压迫下选择了反抗,这是唐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裘甫起义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参见唐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序幕。

庞勋起义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桂州(治始安,今广西桂林)戍兵发动的反唐农民起义。

过了八年,驻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带的农民),因为驻防期满,上司一再延期不让他们换防。他们杀了军官,推庞勋为首领,发动起义。

王仙芝起义 编辑 播报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 贩私盐时奔走各地,为抗拒官府查缉,练会武艺。时关东大旱,官吏还要催缴租税、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王仙芝周围,。[1]从濮州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黄巢起义

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他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

黄巢出生于一个盐商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且擅长骑马射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据历史记载,黄巢年幼时便能够作诗,文采斐然,在年幼时就显示出与常人不同的志向,一次,黄巢跟随父亲赏菊,眼看盛开的菊花十分美丽,父亲便思索良久,做出一首小诗。随后,父亲让黄巢也作诗一首,谁知黄巢竟然迅速反应,当即写下一首好诗: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在这首诗中,黄巢的野心可见一斑,他将菊花之颜色比喻为帝王的龙袍,认为菊花应是百花之首,由此可见,在黄巢年少时,心中已经有了十分强大的野心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曾数次应试而不第。他善骑射,好诗赋。生平最喜结交豪侠之士。造反后六十万大军攻破了唐都长安,杀人无数,被称为魔王的男人,终结了盛唐李氏,揭开了五代十国的混乱篇章!






北宋朝 末期


宋江



4.方腊 摩尼教传教

百姓怨声载道。方腊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

方腊从起事到覆灭,前后不足一年时间,所到之处,烧杀劫掠,造成6州52县糜烂,二百万生灵涂炭,破坏性不可估量

义军凡是抓住宋的官吏,定要割其肉、断其体、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用各种办法折磨他们,讨还血债、以解心头恨。


睦州青溪人方腊,原本是漆园主。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 “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宣和二年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自号圣公,建元“永乐”。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后为西军镇压,起义失败!



元朝末期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黑暗,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水旱频仍,黄河多次决口,天灾人祸,出现了“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景况。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彭莹玉等乘机利用“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为号召,组织农民起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首举义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迅即发展至十余万人。继而白莲教徒徐州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濠州郭子兴、孙德崖、朱元璋等,襄阳布王三、孟海马等,蕲水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等纷纷响应;不属于白莲教系统的张士诚兄弟、浙东方国珍也乘机起兵。刘福通等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定国号为宋,建元龙凤;徐寿辉亦称帝,定国号为天完,建元治平,拥众至百万。元军疯狂进行镇压,各支起义军因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一度受到挫折,张士诚、方国珍投降元朝,成为割据势力。后元廷内部发生严重争权夺利,主要将领纷争不已,朱元璋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吞并了张士诚、陈友谅(原徐寿辉部将,后称帝)等,统一了黄河以南大半个中国。1368年,出兵北伐,推翻元朝,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明朝。 [2]

帝位之争 元朝的政治日趋腐朽。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五年间,换了八个皇帝。由于频繁争夺帝位,蒙古贵族之间长期相互倾轧,往往演成内战。比如元英宗时的“南坡之变”,元文宗时的“两都之战“、“天历之变”等。

腐败严重 元朝末期,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官吏敛括的花样无奇不有。“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 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 [4] ,甚至连肃政廉访官吏也是“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称银,殆同市道”。 到了元惠宗时,一切腐败现象达到极点,蒙古贵族、钦察将军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以顺帝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贫富分化 元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蒙古贵族已完全成为封建的大地主,各自占有大量的田土。这样苛重的剥削,必然要陷农民于死地。,占全县纳税户九分之一的地主大户,竟占有六分之五的土地。[7]在江南地区,田主除向佃户征租外,还随意向佃户征收丝料,勒派附加粮,甚至迫使佃户代服差徭。有的地主还用飞洒、诡寄等办法躲避差役,赋役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其结果是“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葢藏”[8]。在北方地区,由于赋役不均,也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9]。

财政困难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奢侈腐化成为风气。 武宗时,用在敬神、修寺等宗教活动上的开支,一度高达政府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 元朝统治者要弥补亏空,只有加重税收,滥发纸币,而人民所受的剥削也愈重。 通货膨胀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只好动用钞本 民族压迫政策,民分为四等[11],民族矛盾尖锐 天灾不断 抗税斗争



初期的反元

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 称“定光佛出世

举行起义的农民多是汉人、南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南人更加仇视。元丞相伯颜等人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下令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这些禁令的实施,更激发了反抗的火焰。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各种各样的民谣到处传播。刘福通以“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为号召 [15] 。当时有人说:“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 [16] 。又说:“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17] 。

这些民谣都强烈地反映了当时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元末大起义正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总爆发,而更主要是阶级矛盾。

红巾军起义

韩山童 方国珍 刘福通 郭子兴 彭莹玉

朱元璋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韩山童出身于白莲教世家,从祖辈开始就秘密组织活动,意图恢复汉族王朝统治。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等事前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民工在施工时挖出石人,果然因为挑动黄河,天下造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

张士诚起义


明朝末期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完全失败。 [93] 又称明末农民战争、 [1] 明末民变、 [2] 晚明民变 [3] 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20年

政治腐朽

  • 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朱常洵就藩时,还得到万历帝上等良田四万顷。朱常洵还不满足。他在洛阳与民争利,百姓有了灾荒,舍不得拿出钱来赈济。 [12]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例如;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爆发刘汝国领导的上万农民起义;1589年,李园朗、王子龙在广东始兴、翁源一带起义;1599年、1604年、1606年、1622年浙江、福建、南京、山东均有大规模的暴动。

税收严苛和土地兼并 明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不断提取太仓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面临破产。 [14] 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 [15] 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皇帝在畿辅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16]

组织制度体系缺陷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17]

军制的败坏 屯田制中的军屯制度到后来弊端暴露无遗,首先是克扣粮饷,明后期,将领克扣士卒粮饷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他们用脧削所得,过着糜烂生活,且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纪功御史等人行贿,营求升迁或开脱罪责;其次就是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强和内监占夺,使得军队失去了粮食的来源,这就决定了霸占军田的人同士卒的矛盾必然激化,平时摩擦甚多,战时更不可能做到上下齐心; [18] 第三就是军纪败坏‘,军纪败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杀良冒功”,于是官军往往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滥施屠杀。 [14] 史籍中所说,“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淫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 [19] ;第四时明末的兵变是统治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万历以来,军队由于缺饷而哗变的事件已时有所闻。天启年间,福宁、杭州等地也先后发生兵变,还有援辽军队哗变于河北玉田县的事

直接起因 明中后期,随着吏治的全面败坏,驿递制也弊窦丛生。大小官吏往来于道路时,令驿站提供超过实际需要的供应,其超过的部分折成银子纳入私囊,如此便加重驿站人员的负担。后“在刘懋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新定的使用驿递规章,同时宣布裁减驿站经费。随着驿站经费的裁减,驿夫枵腹、驿马倒毙的现象愈来愈严重了。大批原来依靠驿递勉强维持生计的壮丁被迫逃亡,其中相当一部分加入了农民起义队伍


前期

李自成(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高迎祥、张献忠

李自成出身驿卒,因崇祯裁撤全国驿站而失去生计。投奔高迎祥农民军,高迎祥死后自称闯王领导农民军,由陕西而入河南,席卷天下,最后埋葬明王朝。因其部众以‘犒饷’而闻名,受到地主士绅的顽强抵制,一片石之战,一败涂地,清兵入关,李自成和他的大顺王朝昙花一现而又消失在历史深处。

张献忠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3]少时曾读书,后参军,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便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4-5]


贵族 军阀

吴三桂

左良玉 大明灭亡后,南明中央政府担心左良玉落井下石,对他诸多防备。左良玉也对南明中央政府不满意,立刻就决定率军攻打南京城。

要知道,左良玉是明臣啊,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更恶劣的是,在左良玉攻打南京城的时候,大清正准备渡江。 明末最大军阀拥兵八十万坐看崇祯自杀他死后儿子立即投降清朝

高杰、刘良佐和刘泽清等军事集团 从名义上讲,他们臣服于南明,可实际上,他们为了一块地盘,经常是大打出手;为了获得军饷,经常是四处劫掠,所过之处一片狼藉。南明皇帝和督师看到他们这样胡作非为,连问都不敢多问一句。 郑芝龙,郑成功

整个南明,就好像董卓乱政后的东汉。从表面上看,中央政府依然存在;可实际上,天下已经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中。


最终赢家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多尔衮 蒙古族 吴三桂 汉人反叛


清朝 末期

康乾盛世时期的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到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

乾隆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大批流民陆续聚集于川、楚、陕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地区谋生,众以数百万计 [1] 。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现饥民,川楚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

川、楚两省饥民来到两省交界山区的谋生者就达数十万人。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其中大约有一百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原始森林的川楚边境谋求生路。川楚边境地区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指唆使别人打官司自己从中取利的人)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是一种秘密流传的民间宗教,杂拜各种鬼神, [2] 它是由摩尼教、弥勒教、道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混合演变而成的。一般说法都认为白莲教起源于唐代一度盛行的摩尼教,南宋绍兴初年

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

杨秀清 杨秀清出生。他五岁丧父,九岁丧母,由伯父杨庆善抚养成人。他不曾读书识字,长大后继承祖业,继续以耕山烧炭为生,过着“零丁孤苦,困厄难堪”的生活。


曾经苦读四书五经,屡试不中,绝望之余,愤而造反,假托上帝之名,愚弄百姓,太平天国,绵延十八年,波及二十省。号称天父之子的洪秀全在理想中崛起,又在狂妄中毁灭。太平天国终为黄粱一梦!

贵族及军阀


我在很早之前,就分析出来欧洲的农民起义的强度和烈度,频率远远低于中国。

刚刚还想查一下,世界农民起义的规模排名,中国是不是占据十之七八。

结果是震惊的!

以下是西方的五次可以说是震惊西方的农民起义。

但,其农民规模,农民诉求,敌人规模,铡草除根力度,时间规模,兵力,地域大小,对于我上文写的农民起义而言,压根算不上起义。 可能仅仅算是某省某市人民的不满。

如果分析没错的话,西方的五次最大的农民起义,应该在我国是排不进前100的。

甚至我国可以猖狂一些。

地球上的人民起义,我国是霸榜的,前100,可能占了90席位。战争损失的人,可能占95%。

哪有什么中国农民起义史

那是地球人类人民被欺压虐待史



斯巴达克起义

(The War of Spartacus;前73—前71年),是在斯巴达克的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 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1]

在角斗士学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们的精神领袖。他利用一切机会劝说角斗士们为自由而死,而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他组织了200多个角斗士准备暴动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行动,结果有78人冲出虎口。在角斗士学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们的精神领袖。他利用一切机会劝说角斗士们为自由而死,而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他组织了200多个角斗士准备暴动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行动,结果有78人冲出虎口。 至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至6万人。他进军阿普利亚和卢卡尼亚,总兵力增长到12万(其他史料为9—10万)。

大部奴隶,包括斯巴达克,主张离开意大利,冲出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打回家乡 。企图乘奇里乞亚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


法国扎克雷起义

1358年法国北部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货币地租的提高,农民所受剥削更重。加之百年战争在法国本土进行,农村屡遭兵燹;1348年,黑死病又在法国蔓延,农村经济加速破产,农民生活极端恶化。在1356年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国国王约翰二世(1350~1364在位)和大批贵族被英军俘虏。王子查理为了筹集赎金,对农民增加捐税。1358年5月C.吉尤姆率领农民在法国北部博韦区揭竿而起,口号是彻底消灭一切贵族。起义迅速席卷香槟、皮卡第、法兰西岛等地区。农民捣毁封建主住宅,攻陷城堡,焚毁契约债据,杀死被俘的封建主。

1358年6月,查理二世率兵逼近起义者的主力所在地博韦区的麦罗村,将吉尤姆骗到军营谈判,乘机扣留吉尤姆。查理二世的军队立即向起义队伍发动猛攻。农民失去领袖,缺乏指挥,遂被击溃,农民牺牲近2万人。吉尤姆也遭杀害。

农民正在田间辛勤地插秧、除草,没想到王太子在这农忙的节骨眼上发出了紧急的命令,要农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去围攻巴黎,并要求巴黎附近的各县加紧修筑工事,筹集军饷。谁知命令在农村一传开,农民们的愤怒像火山般爆发了。”参加起义的人数很快发展到十几万。卡尔将他们组织成几支部队,指挥他们四处攻打贵族、领主的堡垒和宅第,杀死大大小小的贵族成员,捣毁他们的住处,焚毁他们的田契、帐簿。许多贵族、领主望风而逃,犹如丧家之犬。起义军一边战斗,一边扩大队伍,沿途吸收了大批的城市贫民。

起义者没有成文的纲领,他们的口号和信念是:“消灭一切贵族,一个不留!”

6月8日,吉约姆·卡勒农民起义军主力在麦洛村附近与“恶人”查理的骑士军精兵约1000人遭遇,败,被灭


1381年英格兰农民大起义

但比起我国历史上常见的农民起义,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闹哄哄打砸抢杀的闹剧。因为起义者们组织混乱,目标不一致,思想不统一。如果以中国历史上的案例做对比,这次起义就是一场吃大户的暴动。

抗税变成了起义暴动 这口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卫海岸,不让法国人偷袭;二是支持查理二世,打倒其他贵族。 为查理二世和平民而战,反对以高恩托为首的贵族,除十五税一之外的税法全都不认,和法国作战时接受国家征召。六万人了,于是他下令:直接进军伦敦!

各地掀起了更大的响应狂潮,人们学泰勒的做法,袭击修道院和大领主庄园,烧毁法律文档,特别是纳税资料。各地的领主们十分不安,纷纷放弃城堡逃入伦敦等大城市。

年轻的查理二世带着亲近的大臣躲进伦敦塔观察形势,并且密谋召集忠于自己的军队。但这需要时间,有人提出暂时先稳住起义军,暂时答应他们的诉求,然后进行分化瓦解。等军队集合完毕,再各个击破。查理二世同意了。

只是查理二世依然不能阻挡起义军攻入伦敦。

13日上午,泰勒的大军到达伦敦城下,此时形势一片大好。勃尔这位传教士发表了一个演讲,刺激得义军血性大发。(11天时间,进入了伦敦)

他说十一税这种宗教税不该是贫民缴纳,只有那些比教士还富有的贵族和商人才应该交这税。包括大主教和伯爵在内的大人物应该统统处死,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概念。同时所有法官、律师等帮凶应该被流放,只有这些骑在人们头上的大人物统统消失,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普通人,不管是农奴还是自由民,都应该和贵族处于平等的地位,农奴制应该被废除。

他们火烧当时权臣高恩托的萨伏依宫、市长开的妓院、接着攻占监狱放出犯人。

混乱中,人们开始大肆抢劫,整个伦敦一团糟,贵族们的财产遭到洗劫。伦敦本地人也加入其中。逼迫查理二世谈判。

6月14日,查理二世同意谈判,并且在迈尔恩德广场同泰勒和勃尔等领袖会面。会面中,泰勒等人把之前的口号变成纲领,要求国王同意,而且还要求国王给予义军执法权,到全国各地处决那些他们眼中的卖国贼。接着又把前财务大臣海尔斯、大主教苏德伯雷、征税总负责人雷格、商人莱昂斯等人处死。 查理二世假装同意,并且为了分化起义军,他制定了许多废除农奴的特许状,然后告诉义军拿着这些回家,向人们宣告“农奴解放”了。部分义军觉得既然胜利了,就该回家了。毕竟国王答应了诉求,还发了特许状,从此大家都是自由人了。 查理二世这边突然冒出一个人指责泰勒是抢劫犯,泰勒出阵和他对峙。泰勒刚刚出来,查理二世的心腹、当时的伦敦市长突然冲出来把他刺杀

刺死泰勒后,查理二世下令军队包围还未离开伦敦的军队,强迫他哪儿来回哪儿去。同时,他还逮捕了另一个领袖约翰.勃尔。起义军群龙无首,被迫就此解散。查理二世下令军队开往全国各处镇压,特别是肯特郡这个泰勒起家的地方。7月2日,随着肯特、诺福克、奥尔本斯市等起义中心被镇压,查理二世宣布之前解放农奴的特赦令无效。 7月15日,约翰.勃尔被处决,自此起义宣告彻底失败(一个多月。。。)死了不到1万人吧。。。

农奴只是想废除自己依附于领主的法律身份,自由民的目的更多是抗税,城市里的起义者追求的是城市自治和更多的市民权利。

我国历代的农民起义,目标往往比较明确,他们知道干这事儿那是掉脑袋的活儿,所以普通人都明白,走上这条道路,不管有什么诉求,首先就是得推翻当前统治者再说。

其次他们反得不彻底。我国历史上各种口号都集中在田地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处理上,然而英格兰起义的农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是相信国王这一统治阶级的代表,对他有着幻想。

以我国为例,古代的起义要么就是失败身死,要么就是推翻当前统治者,很少会有领袖一开始就去和君主谈判。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定势力,敌人不会和你妥协,就算被招安,手中大军才是依靠嘛!而且招安后更多也只是因为双方都对彼此无可奈何。


德国农民起义

德国农民战争是一场1524年爆发的、一开始局部的农民起义,后来扩展到德语南部地区(德国南部、奥地利和瑞士)的大部分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通过提出《十二条款》起义农民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6世纪20年代中,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武装斗争席卷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南部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市民、雇工、矿工、手工工匠、下层僧侣、小贵族和政府的秘书、 公务员联合起来了,他们举起了反抗的义旗和大刀,直冲向贵族领主。这是西欧中世纪 一次规模最大的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革命导师恩格斯称它为“德国人民最伟大的革命尝试”。

封建领主、贵族、官员、城市贵族和僧侣全部依仗农民的劳动力。由于这些享受者的数目不断增加,其费用也不断提高,而这些费用需要通过农民的税务和徭役来提供。除了其收入和收成上的什一税外他们还必须交杂税、关税和租金,此外还要为其领主承担徭役。在上士瓦本、符腾堡、弗兰肯、萨克森和图林根农民习俗上将其土地分给儿子,这导致了在土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小。由于税务和支出依然非常高许多极小的农民实际上入不敷出。

经济上的困难、经常发生的坏收成以及领主施加的巨大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农奴,这使得他们必须付更高的租金和更多的徭役。

10月在斯图林根附近的农民起义,此后不久约3500名农民向富特旺根进发。在博登湖周围的上士瓦本地区农民已经不满许久了,因此在1525年2月和3月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三群起义农民,其中最大的有1.2万农民、市民和僧侣。

这些起义农民要求改善他们的处境,而不是打算发动战争,因此他们决定与施瓦本联盟谈判

在奥格斯堡巨商家族富格尔的资助下一支由9000人雇佣军步兵和1500人装甲骑兵组成的军队被派出去镇压主要以镰刀和连枷为武器的农民。

这十二条款包括

取消农奴制 取消小什一税 狩猎、打鱼和取材自由

将公共财产和村落林地还给农民 教区自由选举牧师 减轻徭役,做徭役要有补偿,禁止任意惩

估计在镇压过程中约十万农民丧生。幸存的农民自然被剥夺公权,丧失任何权利,任何人都有权追杀他们。许多领导人被处死,许多参加者和支持者受惩罚,有些惩罚非常残忍。许多人在起义被平定后被领主判砍头、刺眼、断指等刑罚。也有许多人被迫交罚金,而且由于他们已经必须交许多税根本无法交这些罚金。 但是此后300年中没有再爆发大型的农民起义;对于整个帝国的经济来说丧失十万农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使得整个德国的政治体系在此后没有改革的机会,在三十年战争中成为其它强国的战场。

十八世纪中期俄国的普加乔夫起义

普加乔夫起义(Pugachev Rebellion;1773年-1775年),俄罗斯农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战争席卷广大地区(奥伦堡边区,乌拉尔、乌拉尔山区、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踊跃参战的起义者达10万人。

因阶级矛盾激化而引起的。当时,俄罗斯封建农奴制关系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趋形成。贵族和专制国家不断加强农奴主压迫,激起了人民群众强烈反抗。

10月5日,普加乔夫起义军(约2500人,火炮20门)开始围困奥伦堡,围困时间达6个月之久。为镇压农民战争并增援奥伦堡,政府派出以卡尔少将为首的讨伐队(3500人,火炮10门),

1773年12月,普加乔夫在奥伦堡附近已拥有约2.5万人和火炮86门。于1773年12月派遣大都督比比科夫率讨伐军(数个骑兵团和步兵团,共约6500人,火炮30门)前往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军。 1774年5月5日率部(5000人)出山攻占 。于7月15日击溃起义军,起义军约2000人阵亡,5000人被俘。

他们反对地主,但却拥护"好沙皇"


之前写的,有关内容

渡理成神:恣意妄为而不被惩罚的权贵,不停歇的历史周期律如何用一句话评价商鞅?

渡理成神:尚未结束的春秋战国----西欧;帝国梦

渡理成神:影响科技创新的几大因素渡理成神:从安全供给,论中西方历史演化渡理成神:读《全球简史》及《企鹅欧洲史》渡理成神:历史的猜想渡理成神:中国千年的期待:天不生“ XXX ”;华夏千年尽黑夜!为什么中国没有大量的出现西方那样的城堡型建筑?



重复一遍


哪有什么反贼,哪有什么流寇,哪有什么农民起义

只有封建专制下的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铤而走险。

中国的历史,刚好就是这样的历史

也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这么激烈的农民起义。


我在很早之前,就分析出来欧洲的农民起义的强度和烈度,频率远远低于中国。

刚刚还想查一下,世界农民起义的规模排名,中国是不是占据十之七八。

结果是震惊的!

以下是西方的五次可以说是震惊西方的农民起义。

但,其农民规模,农民诉求,敌人规模,铡草除根力度,时间规模,兵力,地域大小,对于我上文写的农民起义而言,压根算不上起义。 可能仅仅算是某省某市人民的不满。

如果分析没错的话,西方的五次最大的农民起义,应该在我国是排不进前100的。

甚至我国可以猖狂一些。

地球上的人民起义,我国是霸榜的,前100,可能占了90席位。战争损失的人,可能占95%。

哪有什么中国农民起义史

那是地球人类人民被欺压虐待史


吃的少,吃不饱,被欺负,被刑罚欺压,被株连,被冤枉,被逼迫,被妻离子散,被各种税,被各种剥削,被肉体惩罚,被奴役,被折磨。 忍受了文明史中,最不文明的部分。


欧洲农民起义无论是发动频次、规模实力以及产生的影响都无法与中国同期的农民起义相比,而这其中的差距则涉及多方面因素

中国古代一个自耕农的年均粮食保有量在扣除各种税负后平均约为640斤,而同时代欧洲农奴的年均粮食消费量约为1070斤 。威廉入侵英格兰之后,为巩固诺曼人统治进行全国人口和财产普查,并编写了被人戏称为《末日审判书》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到当时大部分英国农奴每周都能吃一到两次肉,而这在中国是很难达到的。 中国1990年也做不到每周一两次肉。 欧洲体制下,人家活得比中国的农民好多了。

统治者对待农民的态度不同

中国自秦始皇开始,两千多年来一直采用君主专制统治,这种统治模式是从上到下一竿子捅到底,即无论中央、州、郡、县还是更小一级的村镇,都是由皇帝派人统治,一切事务的裁定权都归皇帝一人,全国官吏和农民都为了皇帝一人服务,王朝内的一切都是皇帝的个人财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如此。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皇帝可以随意使用手中的权力,而不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制衡,如果遇到好的皇帝自然可以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但大部分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庸君、昏君和暴君,这时候皇帝就会对民众进行过度汲取,极尽压榨,如秦汉时期的“什伍之制”,隋唐时期的“大索貌阅”,明代的“大军点户”。

除此之外,各级各地官吏也只将自己看作帝国的打工人,不去考虑民众的感受和反应,除了按律执行皇帝的指令外,还会为了自身利益进一步压榨已经苦不堪言的民众,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催生一场又一场的农民起义。

受封者只需对他的上级领主负责,所谓“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便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国王的权力不能向中国皇帝一样,一杆子捅到底,他只能对其领地内的民众拥有管辖权,对于其他诸侯领地的权力十分有限。
这样的制度产生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是国王和诸侯相互制衡,不敢随意挥使手中的权力,过度汲取领地内的民众,即使是非常严苛的政策也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二是国王和诸侯都将民众视为自己的财产,所以为了自己统治着想,也不会过分压榨领地内的民众。甚至在有些时候,国王和诸侯还会拉拢领地内的民众,与其他势力相对抗。 农民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力,如果某位诸侯政策过于严苛,他可以选择逃往另外一块政策相对宽松的领地。

而中国的儒家思想虽然宣扬忠君忠臣思想,但很难起到真正宗教那般禁锢人心的洗脑效果,中国老百姓虽然平时敬畏皇帝,但在面临生死之际却从来不把皇帝当作真正的“天子”来看待,所以才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之类“大不敬”的说法。没有思想上的压制,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官逼民反之下很容易产生“造反当皇帝”的念头。


我国从商鞅秦朝之后,就不是什么封建,而西方的确是封建。高度集权的家天下专制,此制度,从沙俄传向西方,继续向西,希特勒承接的也是这个。 西方的城堡制 人口密度 封建 民主,奠定了威斯伐利亚体系。(以上这些,参照我上文的链接)

而所谓的农民,其实是人民,承受了此体制下的无穷痛苦。 封建制度下,封建领主将农民视为财产,不会搞得民不聊生,不会肆无忌惮的剥削压迫。



中国历史上十大农民起义口号,哪一句更能煽动人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