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科研成果为什么只能发论文?

发布时间:
2023-08-15 18:48
阅读量:
20

有论文发还不偷着乐,还想咋的?

放到四百年前,你人不在伦敦或者巴黎,最开明的学者也只能接触十几二十年前的科学成果。

放到一百多年前,你人不在慕尼黑或者歌廷根,你根本无法知道科学的飞轮正在飞速旋转。

即使几十年前,美国的学者发表文章以前,也要兜兜转转先找一堆大牛看看。那时候的编辑找人审稿,都是去走廊上吼一声:我收到一篇**的论文,谁有空帮我瞄一眼能不能发。

像现在这样,早上写完的稿子,中午就能传遍全世界,这简直是我们这些身处世界科学岛边缘的土著最大的福音了。

是的,以前的科学成果许多都是在重要学术会议上直接宣读,这样确实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接受当面的反馈或质疑。但前提难道不首先是你得人在现场,刚下飞机?

现在呢?的确仍然有像三月会议这样的重要舞台,镥氮氢的成分知乎都能全程直播,但最终不还是要等Nature上线了才能全方位无死角地怼?

学术论文这样的传播形式毫无疑问是人类科技文明的最大进步和成就,意义完全不输当年的全民扫除文盲。而得利最大的显然是我们这样的后发国家。

很多人都说这种论文繁荣是虚假繁荣,没有真正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大家都在水论文。但你有没有想过,“打卡式”地发论文,与普通人发“到此一游”的朋友圈是一样的,证明自己来过就是目的本身。

世上并无免费午餐。英美作为科学岛的中心,愿意让渡一部分知识话语权,无非是因为有利可图,说白了就是让你买设备买软件买知识产权。这种软性的经济殖民,比过去通过垄断科技前沿,再用最先进的船坚利炮来硬殖民,还是有一些进步的。至少给了咱们一些残汤剩饭。

谁叫咱老祖先不给力,没留几本《自然》《科学》的学术秘籍,现在只能暗戳戳、低声下气地去偷(划掉)去学习。

当然,也不是所有领域的产出都叫“论文”。有不少学科的那个所谓论文,既没有论,也没有文,纯粹就是几个数字图表的实验报告。于它们而言,投稿的是文字,是图片,是ppt,还是小视频,其实并无差别。所以讲科研成果一定是论文,这是要打问号的。

只有自诩文人,才会认认真真去写论文发论文,并据此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于这些文人而言,新的思想,就是最大的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也从过去的闭门造车,变成了对科研论文的筛选。从海量的垃圾论文中刨出真正的金子,这是现代科研人第一重要的能力。

且无法被AI取代。不仅如此,在信息被AI不断污染的今天,这项能力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不仅要对抗大量魔怔了的垃圾科研人,比如室温超导这位,以后还要对抗AI。

我们都是无师自通的。从来没有哪门课教我们识别学术论文的真伪,以及品味,甚至如何分辨那些日益复杂的黑话,这都需要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海量阅读中培养感觉和习惯。

而且不能间断,几个月不看文章,就仿佛过去几个世纪,完全看不懂黑话进化到哪一啪了,如同简中网上那些字母缩写。这本身就成为一道高耸的门槛,挡住绝大多数一读文章就头疼的人。

论文,本质就是科学界的股票。有人喜欢追高买热点,有人喜欢抄底走长线,无非是互道叉叉而已。

上头也乐得开心啊,弄几篇论文就把一群全身长满反骨的人圈进瓮中,人类历史上除了科举,哪有这么完美的发明。而且这块驴头前的干草,还是这群反骨仔自己挂上去的。你说,世上哪有这美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