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厦门、成都、沈阳等多个城市拟于近日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下限,如何评价?是否会扩大至其他城市?
想炒房就炒房,别总是打着改善的旗号,就和刺激生育率一样,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二胎三胎,而是最缺物资支撑的一胎群体生育率快速下降。房子呢,本该成为刚需主力的年轻人因为首付比例太高买不起二套房吗?而是连一套房都买不起,又不给降价,还想去库存,现在各地开始打着二胎和改善的旗号,奖励是让你多借点钱!逻辑也是惊人,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让你多借钱是一种奖励,尤其是长期贷款,以改兼赈,两难真的可以自解吗?
至于这个政策的影响,分两方面来考虑:
1)供需关系角度来看,官方对我国房地产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即供需关系发生重大转变,意味着什么呢?价格逐渐从投机过热转向市场的居住需求上,往往在投机过热之后还有一个价格低于居住属性的阶段,所谓的抛售恐慌。而现在的问题是,假设一些群体确实有需求,而首付刚好是只能达到20%,这个时候便会增加需求,从而改善供大于求的状况,进而影响房地产的价格。
对于购房者来说,降低首付如果就参与,结构是改变供需,从而改变价格的下降幅度。反过来,如果大家在降低首付的时候还能稳住,那么供需关系不会改变太多,结果就是价格继续下降到刚需能买得起为止,这其实就是去年到今年的现状,你我200不是玩笑,仅利息加点上的让利都远不止这些钱,市场需求不强,价格还得跌,让利政策还得出。
2)还贷压力,长期贷款不管是等额本息还是等额本金,利息都是很高的,降低首付比例并不意味着降低房价,反而会增加了贷款余额,贷款又创造了更高的利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房价收入比太高,不要看小城市房价低,收入也低啊,难道真像一些人说的一二线工作,三四线买房吗?也是缺乏底线思维的,刚需连2成的首付都凑不齐,怎么保证经济增速从过去四十年的高增长变成低增长下,还能获得稳定增长的收入呢?其实就是拿未来更大的风险换现在的风险。
第二点“好在”居民韧性强,只要有软肋,总能被拿捏,所以不怕给刚需让利,就怕大家不参与,只要签了贷款的字,后边就得在人家的规则下玩游戏了,这个这几年的诸多问题其实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总结起来,其实降低首付和放低贷款门槛,就是不允许降价到刚需所能承担的范围,在房价上涨预期可以覆盖利息成本的时候肯定是有用的,但现在的经济环境已经不是过去了,刚需接不住,投资的没收益,其实很多城市早就开始2成首付比例了,而二套房本质是吸引非刚性需求,或者打着改善需求的群体的参与的,他们傻吗?拿自己的钱去给银行贴息 ,给房企解套,给地方交税?所以一旦房价增长预期不在,这类政策的刺激效果不会太高,想引导市场走向更庞氏的信贷,也难,居民不参与,你就是把庞氏骗局设计的再精妙,也无济于事。
本人还是那个观点,越是艰难,反而越要守住三条红线,雷已经这么大了,至少不能再把风险往金融体系转移,庞氏骗局是越救窟窿越大,未来可就不仅仅是房企、地方债以及相关金融投资品的问题了,可能是整个金融体系、人口结构和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代价,孰轻孰重,只要不是太蠢都能做出选择。
另外一个关于明斯基时刻的讨论:
多家上市公司官宣踩雷中融信托,金额合计近亿元,具体情况如何?将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