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自己的科研课题?

发布时间:
2023-08-15 18:48
阅读量:
23

别人研究过的分子,我的课题还能做吗?

解析 | 做科研的大师兄

创新性是做课题设计及决定SCI能否顺利发表的关键!

那么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分子(或基因、或其他研究对象),我们还能再研究吗?如果再研究,创新性是否就没有了,也很难发表高质量SCI?

相信以上是绝大部分小伙伴一定遇到的困惑。今天我将结合一篇上个月(2023.6)发表在免疫学顶刊Immunity上的文章尝试为大家解除这个困惑,同时提供一个针对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分子(或其他对象),我们应该如何找创新点的思考角度,供大家参考。



通过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可知本研究主要关注前列环素PGE2通过导致经典I型树突状细胞cDC1失调,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关于PGE2的直接研究已经有超过3000篇,PGE2这个分子可谓是被别人研究烂的分子。



我们再看该文章题目中还有一个关键元素,就是cDC1,这是树突状细胞的一种亚型,那么PGE2和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们继续文献检索,发现PGE2和树突状细胞直接相关的文献也有167篇。



这提示我们,直接研究PGE2和树突状细胞总体的关系,显然已经缺乏创新性。因此,这篇文章关注点是PGE2和树突状细胞的一个亚型,也就是cDC1之间的关系。那么PGE2和cDC1之间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们再次文献检索,发现PGE2和cDC1直接相关的文献只有2篇。其中第一篇还是本研究论文,第二篇是2018年发表在Cell上的一篇文章。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开始研究时,最多只存在一篇PGE2和cDC1相关的文献。



那这篇2018年文献会不会影响本研究的创新性呢,通过查看对比这两篇文献可知,2018年这篇文献讲的是PGE2会影响cDC1的迁移,而本研究揭示的是PGE2通过cDC1表面EP2/4受体,导致cDC1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免疫抑制,所以这两者并不重复,这也是本研究最大的创新性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别人研究过的分子(或基因),我们当然也可以研究,只是在自己进行研究时,需要找到新的结合点,也就是找到和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分子(比如PGE2)可以进行组合的新的元素(比如本研究找的是cDC1),并且这种组合要有新的表型(比如这里的PGE2通过直接结合cDC1表面EP2/4受体导致其功能失调)是别人从未进行研究过的。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才能准确找到可以和已经被研究过的分子进行创新性组合的元素?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如何确定选题?

给大家分享一个确定选题通用的方法论:已知文献+数据分析+预实验结果

以上三方面统一,即可准确选定与被研究过分子进行创新性组合的元素。

同样结合这篇文章具体实例,我们看下是怎么完成以上三个方面统一的!

已知文献:PGE2导致肿瘤免疫抑制,PGE2可以通过其受体EP1/2/3/4作用于靶细胞,导致免疫抑制;

数据分析:EP2/4在cDC1表面高表达(本文Figure S4C+潜在未展示数据分析,比如单细胞测序结果,都可以分析出该结果);

预实验结果:PGE2可以直接影响影响cDC1功能状态(如下图K-L)+EP2/4抑制剂可以逆转PGE2对cDC1的影响(如下图I)。




通过以上三方面统一,本研究完成了基于一个已经研究烂了的基因(分子),找到一个相对新的组合元素,及一个绝对新的表型,保证了本研究的创新性。

再回到大家前面的发问(别人研究过的分子,我的课题还能做吗?),相信只要明白到我们这里为大家提供的破局角度、方法论及实例剖析,以上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当然,一个研究只有创新性,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意义(理论意义或潜在转化应用意义),才有研究的价值,也更有可能发到更高质量的期刊。

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主要就体现在题目中的cDC1这个元素上。

这也就是本研究Abstract和Introduction开头就以cDC1引入的重要原因。





通过这篇文章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我们也可以得到借鉴,SCI写作中,要以重要研究意义作为切入点,引出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也即研究结论。

在确定本研究最重要的创新表型和意义之后,其他部分机制的展开就主要通过组学方法或文献借鉴进行逐层丰富,最终完成这篇大子刊的Work model的构建。



关注大师兄(公众号BioAdvance),及时跟进更多精彩文献借鉴解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