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难道必须和科研绑定吗?
那肯定呀!现实确实是这样的:博士不一定必须要和科研绑定,但是,读博一定要和科研绑定!
目前网络上,总是充斥着对博士生存状态的吐槽之声——发际线危机、灾难般的颜值衰退,“研究无卵用”的精神危机,以及“毕业就失业”的生存困扰,均能让人体会到博士的种种不开心与怨念。
确实,博士毕业在即,年已27、28,到底该何去何从还真是让人忐忑。不少博士认为自己已成为了“高智力的贫困阶层”,心里沮丧、不甘心,觉得自己的收入待遇应该更高,但现实中却也只能无可奈何。
但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那些博士!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也就是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如果一样东西太多了,必流于滥,哪怕贵如黄金,一旦俯拾皆是,那么就只有掉价的份了。
就好像在上世纪的工厂门口,满是排队求职的农民工,那时的工厂老板也肯定不会给工人更高待遇。同理,博士也是一样。在“满城尽披博士袍”的今天,博士生早已经走下了神坛,其含金量与竞争力也已大不如前。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博士自从1982年开始招生以来,截至2017年已累计招生115万人,博士生人数已连续十多年全球第一。依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仅2017年普通高校的博士招生数就高达8万人,毕业人数为5.7万;硕士招生数为71万多人,毕业人数为51万;研究生总数高达79万多人,总毕业数高达57万人。
而据统计,2010年国内的教职人数为215万,2017年国内的教职人数为244万,增长幅度相当缓慢。显然,在这茫茫生物科研大军中,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才能真正走进科学界的大门。
另外提一句,很多人说既然北京生活成本那么高,干脆去二三线城市,也能做科研啊。其实很难,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北京做科研的有69万人,是上海的3倍,天津的6倍,河北省的4倍。也就是说,在目前中国,也只有高校云集的北京,才能供给如此之多的科研职位,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2017年Nature也对世界范围内超过5700名“即将入行”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后,发现就英国而言,100个博士研究生中只有3、4个能在大学中拿到终身教职;而美国的情况也仅仅是稍好些。
由此可见,近年来全世界的博士生人数已经明显供大于求,且超过了学术系统的负荷。而真正相关的就业出路又太窄,主要是大学以及各大研究所。所以僧多粥少就是目前科研界的职业现状,这不仅使得科研职位的竞争越发激烈,也让博士这个最高学历越来越白菜化。
老实说,读书读到博士阶段,真的已经很不容易。所以一旦读博阶段发现前途并非想象中一片光明,且多年的努力只能换回一纸不断缩水贬值的学历,更比不上那些早踏入行业且有丰厚回报的昔日同学,内心很容易就会产生怀疑和后悔,甚至有破灭感,这时不仅很难集中精力做研究,也会在事业、家庭双空白的情况下,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同时,父母的过高期待,又是中国博士们心中的另一个枷锁。因为有时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博士就是一块万能敲门砖,那好工作都应该上杆子赶过来,根本就不会有找不到好工作之说。
但其实,在面对硕博扩招、海归回国的浪潮,高学历者的机会竞争越来越大,读书所能回报的期望满足也越来越小。5年前,一流大学的博士可以留在一流大学做教职,5年后,一流的大学博士只能走到三流的大学做个知识苦工。这怎么能不给人增添忧虑。
所以绝大多数研究者迫于无奈只得另辟蹊径,转入其他行业继续摸爬滚打。虽说转行是一个选择,但毕业后离开象牙塔,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虽然也能凭着多年科研逻辑思维的训练在其他领域潜心磨砺之后做到得心应手,可这其中的种种心酸对人的精力、毅力、意志和学力都是一个巨大考验,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也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总之,现实严峻,未来迷茫;博士读罢,人生半坡。这也难怪为何那么多学医学生物科研的博士生面临毕业之际总是会叫苦连天,并声称转行要趁早。确实,学术之路的枯燥乏味和低回报率,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你真的不喜欢或者有更强的使命感,完全可以尝试选择其它的路,用你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训练,说不定能够更好地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图景。
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
目前学术界黯淡的就业前景着实令人感到沮丧,同时这也是博士生的“高压线”之一,焦虑、抑郁也由此而生,很多博士就因科研路上困难重重而离开了学术界。
而长期处于象牙塔中的博士们,一旦离开学术界,又总有会一种如影随形的无力感。他们发现,离开后等待他们的似乎只有两个可悲的选择——要么重新回炉做薪资微薄的博士后,要么失业。
对此,有些博士则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失败”,而这种“失败”标签无疑会妨碍他们对自我现状的真实评估,导致他们严重怀疑自己成功转行的能力。其实,关于博士转行,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开始:离开学术界,并不意味着失败。
毕竟,日复一日的学术生涯——单调的研究生活、无尽的经费申请和论文撰写——确实同大多数人初涉科研的初衷相差甚远。更何况科研之路本就异常艰辛,那么在此环境中必然会存在如鱼得水之人和水土不服之人。
既如此,比起在一个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科研体系中煎熬数年,谋取一份更稳定、薪资更高的工作似乎是一件相当靠谱的事,那么及早离开不适合自己的科研圈倒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虽然多数博士在转行之初大多勉为其难、局促不安,但终究是在其他行业拥有了更成功、更有成就感的工作,而这恰恰是借助了他们在读博期间获得的高级技能和资历。
所以要相信自己博士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对读博永远不要后悔。虽然通常人们普遍会错误地认为博士学位只是对学术研究的有用培训,但实际上在博士期间所获得的技能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是一笔宝贵的无价资产,且极有可能是学术科学以外的雇主所追求的,可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开启无数道门。
博士转行的准备
常言道,转行要趁早,那么既然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学术界,就应该及早做好万全的准备,而博士们应该要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博士阶段,无论是做实验、课题汇报还是实验管理,都可为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期间不管你所执行的任务是有趣、无聊还是令人沮丧的,把它们统统写下来是很有用的,长期如此可从中确定适合你自己的工作模式,并决定哪些任务可构成你未来的工作。
2.培养一系列技能。博士生们最好从博士学位的早期阶段就意识到并积极发展可转移技能,如团队合作、初级学生的流水线管理、项目和时间管理、书面沟通和会议演示等。此外,还可以在实验室外寻求提供进一步经验的活动,例如组织活动、教学、公众活动或撰写博客。
3.咨询职业顾问。大学中的咨询职业顾问会对你大有裨益,显然,职业顾问对求职市场有一个更宏观的概念,他能帮助心有疑虑的博士生构建自我评估,可将你的兴趣和技能与特定的职位相匹配,并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决定;同时也能帮你处理转行过程产生的情绪问题。此外,博士还可阅读招聘广告,了解雇主寻找的职位和技能。另一个有用的资源是科学职业招聘会,在那里你可以遇到潜在的雇主。
4.组织会谈,与前辈多沟通。不要仅仅依赖在线文章和博客文章来了解某种职位的真实情况,而最具实质性的见解往往来自于与实际拥有这些工作的人交谈之中。其实,那些决定离开实验室去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知道转行是多么困难,并愿意谈谈他们的经验及教训。因而多和这些前辈沟通,也能帮助自己做更好的定位。
5.建立你自己人际网络。LinkedIn个人资料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用于跟踪你的人际关系并提供有关你的相关信息。如果你向在研讨会、会议或展览会上与之交谈过的人发送后续消息,那么当你向他们寻求建议或工作经验时,他们更有可能记住你。
6.向博士生导师寻求帮助。虽然大多数导师可能对非学术职业知之甚少,也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为学生提供访问此类信息的机会,但自由开放地探索不同的职业选择需要一个鼓励学生花时间进行职业探索并积极帮助他们找到相关信息的工作环境。而在Nature期刊2017年研究生调查报告中,指出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从其导师那里得到了有关非学术职业的有用建议。
博士转行的其他选择
其实,除了科研,以下10种职业对于博士生而言也是不错的选择。
1. 咨询
咨询类岗位会涉及到一些大局的问题,通常都是通过定量和定性等方法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推荐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对理工科博士需求很大,因为理工科博士有强大的技术背景,受过专业培训,能够解决棘手问题。虽然可能对数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大企业一般都有针对性的上岗培训,所以并不要求你岗前掌握所有相关技能。
2. 创业
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或者产品,那就没有什么比创业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如果你在技术领域,有通过申请专利开发一个产品的机会,那这之后你还可以围绕这个建立一个企业。不过创业耗时长、风险高、压力大,对资金和个人能力要求也高。
3. 金融
可能你的博士专业和金融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在学习期间获得的专业技能和定量分析的能力,金融界极需。博士转入金融界最常见的选择就是定量分析师,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机编程,提出建设性方案来确定何时何地交易应该发生。
有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量化”相关专业的理工科博士在这一岗位很受欢迎。不过,随着生物技术行业中金融交易的增加,也有许多生命科学专业博士受聘为定量分析师。
4. 公务员
如果你胸怀服务人民的大志,那政府有很多职位供你选择。当然有些军队旗下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少研究工作,也可作为一个备选。
5. 法律
现在许多知识产权律师事物会聘用博士作为技术评审专家,撰写专利申请。如果你的专业属于技术领域,例如计算机、工程、生命科学等,那这些知识产权律师事物所就很需要你了。许多公司都需要聘请技术专家作为注册专利代理人工作一年,有的公司甚至还会出资让这些专家去法学院进修。
6. 生物/制药
生命科学和化学类的博士加入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任内部研发岗,也是比较常见的选择。当然如果合适,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的业务开经理、法规事务专家等也可以!
7. 销售
如果你喜欢交际应酬,那选择销售作为职业生涯也是不错的。许多企业生产技术复杂的产品和精密仪器,他们就需要博士出售这些产品。如果你的论文中涉及使用特定仪器和技术,并经验丰富,那对这些公司来说你就极具吸引力了!
8. 技术转移
研究型大学一般都具有一些专利的生产技术,那要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商业化产品,要么就是与合作的公司一起,要么就需要开发新的合资企业,这些过程就需要博士参与。
9. 风险投资
如果你不愿被束缚在一个公司,那可以作为风投帮助其他企业家建立他们的公司。作为一个风险投资家,通过各方面的调查确定最可能成功的公司,调查包括公司的管理团队,技术和产品的合法性、潜在的破坏性以及有效性。尽管是不容易进入的行业,可一旦进入回报相当可观。
10. 写作
博士特别适合特定过程的写作,因为完成论文使得他们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写关于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如果你属于技术领域,那你或许有机会成为制药或者生物技术公司中的医学作家。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838
http://www.abc.net.au/science/articles/2015/03/04/4189787.htm
http://www.nextscientist.com/alternative-careers-for-phd-students/
最后奉上读博福利:
同为科研人,酸菜专门为高校青椒、医学本硕博、医生准备了直播课——《医学科研成长路径规划》,为你的未来求学,深造,晋升发展之路安排得明明白白。
从主治到主任的升迁路径秘诀都在这节直播课里,点击下方链接立即报名!↓↓
医学科研成长路径--SCI直播课中科院博士老谈手把手教你快速发文章的直播课——《20小时医学SCI速写》,点击下方链接立即报名!↓↓
20小时医学SCI速写-直播课《0-8分课题设计--直播课》主打一个手把手教小白发SCI,高效发SCI,属于入门科研必学,内容通俗易懂,保证大家都能无痛学习科研。
全都是经过前辈们无数次验证过的,点击下方链接立即报名直播课!↓↓
0-8分课题设计-SCI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