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整天在房间有什么弊端?
有什么弊端?那太多了。
第一,不晒太阳,影响视力发育。
家长们都知道远视储备,远视储备一旦开始消耗,就无法再补充回来。因此保证宝宝的远视储备合理消耗,是减少未来近视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户外的光照强度相对较高,可以更好的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释放,有利于抑制眼轴增长、减少近视发生。
另外,空旷的环境会使眼睛自然地远看,帮助缓解睫状肌痉挛、消除视疲劳,这些都有十分利于保护远视储备。
室内无法完全模拟户外的光线条件,因此户外活动不宜用室内活动来代替。家长可能担心户外光线太强,会损伤宝宝的眼睛。其实我们只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直视太阳,尽量在树荫下活动,基本不会影响宝宝的眼睛。如果遇到户外紫外线过强,则可以佩戴婴幼儿专用墨镜进行防护。
第二,隔窗晒太阳,除了晒黑,没啥好处
阳光中的紫外线分UVA和UVB两种。其中只有UVB能帮助皮肤中的 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但它的穿透力弱,易被云层、玻璃、衣物、防晒霜等阻挡,所以只有在天气晴好,且多裸露皮肤的情况下照射,才能发挥作用。
UVA的穿透力则很强,隔着玻璃也不能阻挡它穿透真皮层,但它只会让皮肤晒黑。
从这个角度看,隔着玻璃给宝宝晒太阳,或是带宝宝逛商场等方式,是无法替代真正的户外活动的。
当然,由于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制约条件比较多,为了更稳定的保证宝宝的摄入量,还是建议在户外的基础上,1岁前仍然每天常规补充400IU,1岁后每天补充600IU的维生素D补充剂。
第三,呼吸道无法适应气候、温度等环境变化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接触不同的温度、湿度,甚至空气中不同的微颗粒。宝宝的呼吸道黏膜通过这种持续的微量刺激,能够逐渐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耐受度,帮助减少过敏情况。
同时,呼吸道黏膜也是阻拦病菌的第一道防线,更健康、有耐受力的呼吸道黏膜,也能让宝宝更好的抵御疾病。
家庭环境中的温、湿度通常都是恒定的,为了宝宝的健康也会非常注重空气质量的维护,这客观上减少了宝宝接受锻炼的机会,到了入园、入学阶段,往往更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很多时候,家长喜欢用去室内游乐场代替户外活动,室内环境通常存在空气浑浊、人群聚集等问题,尤其在流行病高发季,十分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因此除了出现空气污染或极端天气情况,还是建议每天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
第四,认知能力发育受限
宝宝的认知能力,大家觉得是通过什么来增进的呢,动画片?小卡片?看绘本?
其实这些都应该是辅助方法,真正最好的方法是走到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去。书或电视里的动物形象再生动,也没有亲眼观察到的更有感受;一朵花画的再美,也不如自己闻一闻花香,触一触花瓣,能有更美好的体验;墙角边、大树下也总有细微的不同......
另外,通过大量的接触,也能帮助减少宝宝对新奇事物的恐惧感,让他们的好奇心有机会得到更大的满足。因此要打开宝宝的眼界,刺激他们认知世界的热情,就需要更广阔、多变的环境,这个意义上来说户外活动不可缺少。
第五,社交能力发展受限
来到一个广阔的空间环境,遇到更多熟悉或不熟悉的小伙伴,对于宝宝来说是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机会。共同的探索、奔跑、嬉闹,可以让宝宝更容易释放天性,也能更快的消除紧张、陌生情绪。与年龄相仿的伙伴交流,并处理因此产生的各类问题,所带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好处,是在家庭环境中所不能获得的,有利于宝宝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环境。
……
不用再写了,还有很多。
我一直说,孩子是要适应社会的,而不是等社会适应孩子。整天拘在家里,能适应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