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哪位科学家?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吸引了你?
约翰·巴丁,传说中的三分之二诺奖得主。
这个三分之二梗据说是巴丁自己说的。别人夸他比爱因斯坦等一众大佬还厉害,唯一拿了两次物理奖,他谦虚地说:我两次都是和别人share,每次三分之一,加起来只有三分之二,不如那些独享的大佬。
双商满级怪,人类历史上独一个。
历史上科学巨匠很多,但是智商爆表,就很难保证情商也在线。像玻尔这样能够靠个人魅力组织大团队的,并不常见。但玻尔在科学上的成就,还是稍微弱了些。
巴丁就是我心目中最最最最完美的科学家形象,相信也是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想像中的那种科学家模板。
他的成就非凡,不只是唯一两获物理奖的殊荣能体现。
他的第一个奖是三极管,毫无疑问是战后最重要的发明,没有之一。要不你现在咋用手机和人对线?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开启这些名词的大名字,叫做巴丁。
巴丁是做理论的,实验是布莱顿做的。但其中最核心的一个idea,也就是三极管的器件结构,一般认为是巴丁先想出来。在他们之前,肖克利等人普遍坚持采用传统的三明治结构,未获成功。
他的第二个奖更是让人如雷贯耳的超导BCS理论。一举解决了超导的底层原理,开启了凝聚态物理的时代,是人类至今认识宏观量子效应最杰出的成就,没有之一。
而他做出第一个成就时,快四十岁了,做第二个成就时更已五十岁。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在很大年龄还两次获奖,不依靠年轻时的灵光乍现,标准的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他定义了普通人的上限。
你可能会说,那些大佬不拿第二次,是因为早期诺奖的发奖风格。那么与巴丁同时代也有很多大佬啊,夸克之父盖尔曼,拿奖却不是因为夸克。有人曾建议给盖尔曼第二次,以表彰他提出了夸克,但考虑到盖尔曼第一次拿奖时已经提出,且与第一次奖的领域相同,故而未采纳。
巴丁的两次奖,不仅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成果。他最令我敬佩之处,就是在第一次获奖后,并未从此与名利为伍,四处捞钱走穴,而是召集团队、提拔人才,转型继续挑战难度更大的超导课题。
他的转型还有一个因素,他是被肖克利赶走的。肖克利是贝尔实验室的团队领导,也是跟巴丁、布莱顿share诺奖的人。但据说肖克利特别小肚鸡肠,容不下成就更高的巴丁。巴丁被排挤就不跟那玩了,换了个地方接着发光发热。
你看,一个推动人类前行的人,成就斐然,却又淡薄名利、与世无争,这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圣人的所有想像?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巴丁是靠什么笨鸟先飞、闻鸡起舞,人家从小就是学霸,奖学金拿到手软。普林斯顿的博士,老板是著名的Wigner。社会地位也高,商业活动也多,还做过APS的会长。
最最关键的是,巴丁在现实社会还是一个标准的好男人,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主业是带娃,副业是打高尔夫,拿诺奖只是人家的业余活动。
巴丁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美国新教白人,他的人生伴随美国的风云乍起而相互成就。他不像其他大佬那样才情横溢、不修边幅,他不是科学怪咖,他的形象如此普通,足以成为所有我们这些普通科研者的精神偶像。
以上大部分是从巴丁的传记《旷世奇才》中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