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西安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8
阅读量:
13

115公里历时4天,孤身一人勇闯西安傥骆古道.......

缘起傥骆,始于只身鳌太行

2019年的夏天,当我只身徒步鳌太线以后,我便深深爱上了户外徒步,虽然我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但我依然为这份热爱付出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

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可以走遍这个世界的大山大河,可以游历到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这些年,我一直一个人生活在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座背靠秦岭山脉的城市让我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去享受户外徒步带给我的满足感。

并且通过户外,我还结识到一群玩得来的朋友,让我快乐翻倍。

2021年,疫情的硝烟弥漫人间,让户外活动变得困难。却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来自红姐赠送的一本书—《傥骆道》。

也正是这本书,让我心里原本深埋的穿越傥骆古道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傥骆古道的种子,开始发芽。

傥骆道是古时候穿越秦岭南北的一条栈道,傥骆道因其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县西骆峪而得名,整条道路盘踞在秦岭山脉之中。


在三国时期,这条道路主要用于军事,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山河动荡,这条古道慢慢被历史遗忘。

直到大唐盛世,经济繁荣,南北商贾往来不绝,这条道路再次被频繁使用。据史记载,唐朝中后期,是傥骆道在历史上最为热闹鼎盛的时期。

又到唐末,时局动荡,社会不安,这条道路再次被历史的巨轮碾压到深深的尘土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杨玉环在安史之乱时候并未在马嵬驿死去,而是走傥骆道,到扬州,东渡扶桑,最终在日本安度一生,这似乎才是真实的历史。

红军在长征期间,也是多次通过这条要道,建立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规划修建的周至到佛坪的周佛路也是在傥骆道基础上开工的。

直到108国道的建成,这条道路将彻底被历史遗忘,被时间一点一点的摩灭。

曾经的傥骆道在历史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的角色,如今的傥骆道却不过是一条徒步线路,对于这个社会的发展已经可有可无。

即便是一条徒步线路,因为路程长,路况差,也很少有人问津。任由她在岁月的流逝里一点一点的凋零。

如今,她再也不可能盛装登场,受万众宠爱,她终归会在这座大山里被摩灭。

当繁华过后,她的存在便毫无意义。

这就是她的宿命。

我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记得这条道路,向往着一睹她已经被岁月摧残后的容颜。

但是,这一次,我见到了她。

115公里历时4天,孤身一人,踏上征程

2022年6月3号至6号,历时四天,我孤身一人,徒步115公里,自周至骆峪进,翻越一座又一座秦岭山峰,从汉中华阳古镇出山,完成了傥骆古道全线徒步穿越。

徒步轨迹图

为了这次出行,我做了不少的功课。除了了解傥骆道的人文和历史,最关键的是线路的策划,行程的安排。

傥骆道因为作为交通道路,在古时开发的时候是沿着半山腰,尽可能的避开山顶的恶劣天气和河谷崎岖道路而修建的。而徒步若是一直沿着半山腰行走着实有点单调。

户外徒步线路的设计逻辑我比较认同“穿珍珠”的思维,所谓“珍珠”就是风景点,用最优解的方式将所需的珍珠穿起来,便是一条线路。而在傥骆古道上,最闪耀的两颗珍珠无疑便是一脚踏三县和兴隆岭。

一脚踏三县,处于傥骆古道北段,海拔2830米左右,因其所在周至,眉县,佛坪这三县交界处而得名。

兴隆岭,处于傥骆古道南段,海拔3071米,秦岭第三高峰,也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地方。

多年前我就看到过中央电视台报道兴隆岭的纪录片,这些年我也不断的搜集关于兴隆岭的有用资料,虽然不多,但是却越发的勾起我的好奇心,让我更加向往。

2022年6月3号,凌晨三点多我便早早起床洗漱,收拾东西,天没亮就出发了。本来约好的的队友临行前因各种原因最后都决定不去了。

这一趟,我又是一个人。

一个人也好,自由自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行程。

一脚踏三县,时隔3年故地重游

不到六点,天刚亮,车子沿着环山路来到西骆峪水库,早上的风很凉爽,尤其是在这水库之上,又多了一份清爽。

水库上有三三两两晨练的老年人,他们伴随着悦耳的鸟叫声从我身边跑过,不由得让人感慨时间可以摧残人的身体,却不能消磨毅力。

周至 西骆峪水库


六点多,车子停在了碾子坪村,这里是骆峪车道的尽头,也是徒步的起点。

今天计划是在一脚踏三县扎营,大梁上扎营,虽然没水源,而且可能面临大风,但是却可以看到更好的风景。

从这里上一脚踏三县我三年前走过,路况总起来说还行。里程大约16公里,1800米的拔高。因为我出发的早,时间宽裕,这个强度对我来说比较轻松,所以我一路都走的很慢。

由于洞口石头湿滑,我也没能上到洞口一看究竟。

在路过一处河道时,我看到了两边石壁上一排排的依然清晰可见的古栈道石眼子。虽然栈道已荡然无存,但是这些石眼子依然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条古道。

石眼子上的青苔,让人感受到了在时间作用下,古老山林的摩灭之美。

行至一小时左右的路程,发生了很悲催的一件事,过河时滑倒了,两条腿泡进了水里,膝盖以下全部湿透,我随即卸包休息,换上了一双干爽的防水袜。

也正是在河边休息的时候,发现地上有很多蚂蝗,再仔细一看,也不知什么时候有一只蚂蝗已经毫不客气的在我的腿上大快朵颐。

还好我带了漱口水,往上一浇,让它拜拜。


行至一户农家,这里原本住着一个养蜂人,可是人不在,门前的狗很猖狂,一群狗远远对着我狂吠,我只能绕道行走。

三年前我走这条路的时候由于是三月份,路上几乎没有草木,路迹清晰,很好走。可是这一次,路旁的草很深,甚至荆棘密布,很多路段都比较难走,仿佛进入了原始丛林。

但是这一路覆盆子随处可见,反正不着急赶路,边走边吃,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由于走的人少,路上垃圾也很少,但却也不难发现人的痕迹。比如,一个坐落在丛林深处的老房子。

我相信这个房子一定有它鲜为人知的故事。

经过数个小时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废弃的周佛路,虽然是废弃了,但毕竟曾经是人为修建的路,路迹清晰,路面宽敞,平缓,简直就是户外的高速公路。

时间尚早,沿着周佛路缓慢前行,发现不少蜂箱,看来这里还有当地农人往来。

当时间来到下午三点,我也刚好到了周佛路上一脚踏三县的岔路口,从这里拔高上去就到梁顶了。如果不上梁,沿着周佛路一直走便是正儿八经的傥骆古道。

这里也有一处水源,看起来很不错,想必杨玉环走到这里时候也喝过这里的水吧。觉得时间有点早,就打算休息一下。

坐着不舒服就躺着,可能是早上起的太早了,这一躺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一阵雨水打到脸上才把我惊醒。

突遇变天,云雾缭绕下别样胜景

糟糕,变天了,下雨了,这雨来的很突然。我立即收拾好行囊,穿好雨衣,往梁上行进。
因为穿着雨衣很不透气,再加上时间还很早,我便慢慢走,不想让自己出汗。可是这一路拔高,石头很湿滑,部分路段竹林很密,还有些路段陡峭泥泞,走的很难受。

当初计划选择上一脚踏三县梁顶扎营,是为了看日出,看夕阳,可是这天气…...越走情绪越不好,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走,不一会我的鞋子已经湿透了。

雨水打湿裤子,从袜子里钻了进去,感觉每一步都是在趟水过河。

我内心已经开始后悔当时下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就地扎营呢!为什么要跑上来受罪。

我就这么磨磨唧唧的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着,本来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我走了两个多小时。

还好,快到梁顶时雨小了。而且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一群羚牛在草甸上悠闲的吃着草,看到我也没有很激动的跑开,只是远远望着我这个外来的“怪物”。

梁上雾气很大,原本风光秀丽的一脚踏三县,这一刻却被云雾笼罩。

远处的山峦间也是云雾缭绕。

趁着雨小,我赶紧扎营。选择靠近树林的地方,这样挡风。

就在我扎营忙活的时候,我看到了令人感到兴奋的一幕,云海。

也就是这一刻,才突然觉得爬上来是值得的。

虽然很短暂,但就是这短暂的云海洗去了我一身的疲惫,让原本有些郁闷的我瞬间开心了不少。

云海过后又下起了雨,我也不在乎了,钻进帐篷就没有再出来。这个地方的网络时有时无,和小伙伴们报了个平安,然后一觉睡到了天亮。

雨天对我来说最大的的好处就是可以助眠,这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我,从未有过的崩溃...

早上五点多醒来发现,雨小了点,但是能听到外面狂风怒吼,帐篷里面已经有结露,衣物和睡袋有一点点被打湿。

这样的大风很难行走,我又接着睡,希望风能小一点。

再一睁眼已经七点多了,风雨未见减弱。思前想后决定出发吧,顾不了那么多了,要不然这一天就要被耽搁了。

今天计划的目的地是老县城,50多公里,强度不小,但几乎一路下坡,赶一天的路应该天黑前能到。

但是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收拾完装备,套上雨衣再次出发。梁上依然风雨交加,大雾弥漫。

你能看到雾水从你身旁快速流过,一阵大风过来,让人站立不稳。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我一路疾行,不敢做片刻的停留。

由于这一路路迹不明显,我得频繁的掏手机,虽然我已经把手机装进了防水袋里,但是似乎还是受到了雨水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手机GPS总是飘忽不定,有时候甚至显示的方向是相反的,对我导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我走错了好几次路,耽搁了很多时间。


一路穿竹林,走完泥泞湿滑的路,再次下降到了周佛路上......

自此,对一脚踏三县可以说声拜拜了。由于这样的天气,这颗珍珠没有闪耀出本该属于自己璀璨的光芒。

周佛路至一脚踏三县南边,路迹也不太明显了,杂草丛生,很难走,再加上我着急赶路,总是一错再错,时间也因此被耽搁。这段路太过荒凉,以至于根本觉得她不像路,更不像是一条古道。

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走错路了,这是傥骆古道,还是原始森林。

直到我看见了它,一道历史的痕迹。

以及它,一个在路边草丛里的石碑,隐约能看来一个“界”字,猜测应该是个界碑。

风已停,雨却一直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中午时分,随着路况逐渐良好,我也来到了八斗河村。

在这里,我看见了那棵书上所描述的千年玉兰树王。

但是很可惜,这里已经被圈在了黑河森林公园里面,到处都是现代景区的痕迹,与这课古老的树显得格格不入。

叶广芩老师在《傥骆道》中说过,有人建议她给这棵千年玉兰树立一个碑,由名家提笔,写上“玉兰树王”,可是被她拒绝了,她说,但凡见到这棵树的人,在他的心里这棵树就是玉兰王,无需立碑。

很可惜,景区的管理者却不这么想。也不知道是天气原因还是疫情的缘故,景区里面一个人都没有。离开景区主路,翻过一个山梁,一个垭口,远远可以看见大蟒河村的农户。

这段路依然很难走,我感觉很长一段路我都是在别人家的田埂上翻来翻去。

其中有一段路是竹林,林子里满地的竹笋,特别可爱。这雨对我来说是糟糕的,但是对于这些竹笋来说可是开心的不得了呀。

在进入殷家坪村的时候,我路过第一户农家,炊烟袅袅,特别想进去休息一下,甚至住一晚。毕竟马不停蹄的赶了一天路了,浑身都是湿乎乎的,就想脱掉雨衣,脱掉鞋袜,让身体放松一下。

但是想归想,理智告诉自己这种短暂的安逸必须远离,路还长着呢,走吧。

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子人很少,很清静,而且一户与另一户之间离得很远。一路上我也就碰到两三个人和一辆车。

他们看见我后都盯着我上下打量,可能都觉得好奇,这大雨天的怎么会有人背那么大个包,裹着宽大的雨衣,手里拿着登山杖,浑身湿漉漉,脏兮兮的在路上走着。这人从哪来?要去哪?

在穿过大蟒河村后已经五点半了,我知道今晚到老县城是不可能了,到厚畛子镇还是可以的,到了那里我可以找农家乐好好修整一下。

从这里到厚畛子镇要翻过一个垭口,叫父子岭垭口。我看了下手机,大约五公里的路程,拔高400米,下降500米的样子。

傍晚六点,这样的阴雨天气,天色暗淡,走了一天,疲惫不堪的身体,还要面对这样一个强度。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最后这段路,却成为了让我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压倒崩溃边缘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段路是我这四天的徒步当中最难走的一段路,越往后走越是陡拔,不能说路迹不清楚,完全是没有路。不是荆棘密布,就是灌木丛生,或者就是比人高的蒿草。

这段路我经历了反反复复爬上爬下的找路,因为半山腰的路很陡,很泥泞,有时候我不得已一个胳膊挽着树,双脚脚趾死死发力抠着地面,这样才能固定住身体,然后另一只手艰难的拿着手机翻看轨迹路网

但是依然无果,因为无论轨迹还是路网告诉你的路根本就是在逗你玩,无法行走。

最后我索性放弃看手机,经验告诉我走梁不走沟,可是当我手脚并用爬到梁上时候,发现梁上依然没有路。

路网没用,经验也没用,眼看天快黑了,而我还在这灌木丛生的雨林里,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崩溃。

七点多了,我只能沿着大方向找能走的地方一点一点往上挪。突然听到草丛里某种动物的低吼,就像狗呲着牙发出的那种声音一样,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赶紧离开,几近拼命的往前酿跄爬行。

我不知道此刻我该做什么,我想返回村子里住一晚,但我真的很不甘心。我告诉自己最艰难的地方都过来了,这不算什么,我还是想拼一次,我继续往前走。

直到我发现路越来越好走,直到最后终于到达这个父子岭垭口,我看到那透过垭口的光是那么的明亮。

我成功了。

那一刻我真的很怀疑,难道环环当年逃亡日本走的就是这种路吗?!打死我也不信。

父子岭垭口

在翻过垭口后,路况好了很多,不能说是康庄大道,但是最起码能看来明显的路迹了。

这一次虽然我依然不知道前面的路怎么样,会不会更难走,但是我觉得我可以的,一种没有理由的自信。

我迈着大步子往前走着,回想着这一天的经历,回想起刚刚过去的两个小时的经历,眼眶中的泪水还是没忍住掉了出来。

那一刻,我有点想家了。

我的语言功底有限,我没有能力把当时的经历描述的更加真切,但这一天,我一定刻骨铭心。

后面的路越来越好走,一会功夫就到了厚畛子镇,但也已经八点多了,我给松涛农家乐的小廖(我一般称他廖总)打了电话,想知道他今晚在不在,我过去住一晚。

他问我在哪,要开车过来接我。

我告诉了他位置,他说,很近,也就一公里。我说不用接,我想自己走完全程。但我话还没说完,他就挂了电话。

不一会看到廖总的车。盛情难却,坐在车里,一身轻松。

晚上到了房间,我把湿的衣物和帐篷全部翻出来晾晒,脱了鞋袜和裤子,逮了六七只蚂蝗,赶紧检查身体,还好身上没有。

农家院子里有两个自驾游玩的老哥,得知我是翻山越岭过来的,饶有兴趣的拉住我聊天,邀请我喝茶。

一口热茶下肚真的很舒服。

这时候廖总给我端来了一盆滚烫的洗脚水,让我多少有点感动。

晚上洗了个热水澡,躺在舒服的床上,和朋友们报了个平安,看了眼后面两天的天气预报,还不错。

感叹一句,这一天终于过去了。

自此,傥骆古道北段,穿越完成。

阳光总在风雨后

由于昨天计划到老县城的行程被耽搁了,今天一大早三点多我就起床收拾东西,打算八点前赶到老县城。

从厚畛子镇到老县城的督都门大约20公里的盘山公路,这一段路其实可以坐车,但是考虑到我所记录轨迹的完整性,以及我本来就想徒步完成傥骆道全线的安排,我还是决定用走路的方式。

徒步第三天,终于看到了满天繁星。虽然天还没亮,打着头灯走在漆黑的道路上,但是心情却美美哒。

老县城,这是西安市最边缘的一个村落,坐落在太白山脚下,隐藏在深山里的一个世外桃源。现在估计只有十来户人家。

这里曾是傥骆古道上唯一一座要塞城池,如今城池不在,只留空山鸟语,一片静谧。

当我赶到老县城的时候,大约七点多一点,阳光正好照进这片山谷,几缕薄云在山腰上挂着,几头牛还在休闲的吃着草,村子里的房屋古朴而不乏格调,不由得让人感叹,这里好美。

身处此地,你可以忘记烦恼,真正的远离尘嚣。

老县城

今天的目的地是我神往已久的兴隆岭。在我曾经做攻略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走过这段路的驴友,路好走吗?

他说了三个字,不好走。

离开老县城进入山路差不多八点了,我尽可能的走得快了一些,今天的行程安排强度很大,我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今天首先要翻过一个海拔2500多米的财神岭,通往财神岭的路,一开始是沿着河道走的,缓慢拔高,随着海拔逐渐升高,路越来越难走,又是灌木丛和竹林的交响曲。

很多树木上长满了绿苔,原始森林的即视感又来了。

行走其间,我要不断了的翻越倒塌后横亘在路中间的树木,有时候得趴着钻过去。背个大包,确实不容易。

总之,这样的原始森林,你很难和古道联系到一起。幸亏我没有带队友,否则他们肯定会质疑我是不是带错了路。

但是即使他们有这样的疑问,我也会给他们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就是傥骆古道,因为,我在路上发现了这些。

一个倒塌的石墙,和一些人工凿挖的石阶。虽然也是已经布满了绿苔,但是它们的存在依然可以证明这里曾经人来人往。

这些残桓断壁静静地躺在这片林子里让人觉得是那么的相得益彰,那么的理所当然。我感觉这一幕画面好美,让人兴奋。

这种被时间慢慢刻画的美,只有走进其中,才能沉浸式的享受到它的美感。

经过四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财神岭,这个地方视野很开阔,可以远远望见兴隆岭。

翻过财神岭,艰难地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大涧沟黄草坪,这里以前是林场,附近是一片冷杉林,地势很开阔,很适合扎营。

废弃的林场建筑


随后的几公里是沿着林场的机耕路行走。虽然是机耕路,看似宽敞,实际上依然不好走。一路倒塌的树木,还有很多处被水流冲塌方的路段。

下午三点,开始拔高,上兴隆岭。至此,今天最难的路才刚刚开始。

拔高很陡,而且完全没有路迹,不是钻竹林就是灌木丛,一路走的很辛苦,我的速度也降到了一小时一公里。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竹林越来越少,但是路却依然很陡,而且取而代之的是长满刺的矮灌木。走在这种路上的感觉,就像是容嬷嬷拿着针在后面追着你往前跑一样。

又是漫长的磨叽,缓慢的前行。今天为了赶路,起的大早,路上也没怎么顾上吃东西,以至于后面这段拔高有点体能不足,走的很累,很喘。

快到梁顶时,看到一群羚牛从我面前跑过去,不过那时候我很累,已经无心掏手机拍照了。

然而,今天这样的困难,比起昨天这个时候所面临的,根本不值一提。

傍晚六点左右,马上快登顶了,兴隆岭近在咫尺。今天由于是晴天,天空依然明亮,云彩很漂亮,兴隆岭看起来真的很美。

回头远观鳌太大梁,依然霸气。

即将登顶兴隆岭

傍晚,六点半,到达营地,兴隆岭。

兴隆岭,干净,原始,似乎没有沾染尘世间的半点气息。有一瞬间我觉得来到这里似乎都有罪。

今晚的云很美,盖过了夕阳的光芒。这云彩我就当是对我前两天遭遇大风大雨的补偿。

户外的路如人生的路,总有艰难的时候,只要你肯坚持,阳光总在风雨后。

今晚很安静,没有一丝的风声。

这种天气我习惯晚上睡觉时候打开外帐,很透气,不易结露。

而且还可以躺在帐篷里看星星。

今晚睡的很香,可能是太累了,也可能是,这里是我朝思暮想的地方。

这一晚,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再见了,傥骆古道!

今天是第四天,按行程也是最后一天,如果顺利的话,今天就可以回西安了。

我早上不到五点就醒来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真好。

慢慢收拾好东西,已经快五点半了。东方的天空很亮,但是云层依然很厚,我担心日出可能看不到了。

然而老天的心思岂是我们能琢磨透的。很幸运,日出也如约而至。

看完日出,继续踏上征途。

下一站是兴隆岭主峰,海拔3071米的昏人坪梁,沿着山顶大梁一路走,这一路机几乎全是冷杉林,行走其间,感觉很不错。

大约一个小时,到达一个草甸,这里是下撤和通往昏人坪梁的三岔路口。我把包卸下,空身前往,依然是一路沿着梁顶的冷杉林前行。

约四十分钟就到了3071。这里虽然是最高点,但是风景却很一般,山顶空间很小,比起我扎营的地方还是差了不少,只有路上的树林让人觉得很惬意。

没有久呆就开始下撤,原路返回的时候,我开始一路捡垃圾,因为我喜欢这里,我想这里是干干净净的样子。

但是直到我回到我放包的地方,我也就捡了三个饮料瓶,而且看起来年代久远,已经有点风化了。

下撤的道路是竹林,石海,灌木的混合地形。不知道是不是这几天被虐的有点麻木了还是什么原因,并没有感觉这种路有多难走。

下了这段陡降,再次回到机耕路的时候,心情格外好,一心就想着回家。

看着身后的兴隆岭大梁,这个我曾经来过的地方,希望她一切安好,若下次再见,别来无恙。

后面的路越来越好走,并且人为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但是路上依然干净,直到我走出去,我手里拎的塑料袋都没有装满。

漫长的林场路有12公里左右,当我以为出山只是时间问题的时候,没想到最后还得再过一道难关。

林场路尽头便是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又是喜闻乐见的查非法穿越。

路过的时候被里面的工作人员扣留了将近一个小时,对我各种盘问和登记,拍照等等。最后还翻我的手机,删我的照片,在我的再三请求下给我留了一些。

我说我是上山捡垃圾的,还给他们看我捡的垃圾,但是他们根本不认,只认政策。

还好,最后还是把我放行了,并说以后别来了,户外,真的是越来越难玩了。

出了保护站,就是华阳景区,河道一侧是景区观光车行驶的路,一侧是为游客修建的步道。再离华阳古镇还有五公里左右的时候下来一个骑电瓶车的当地人,我给了他十块钱,他把我捎到镇子上。

至此,我按下了轨迹记录的结束按钮,里程115公里,拔高8200米。

华阳古镇,我本次行程的终点,一个看似古风古韵的镇子,实则充满了商业气息。我没有多逗留,饱饱吃了一顿就踏上了归途。

再见了,傥骆古道。

归途

这一趟显然我是很满足的,当我回家再翻看《傥骆道》这本书时,我发现我似乎是在跟叶广芩老师聊天一样,她说的每句话我都感同身受。

我很感谢红姐送我这本书,促成了我这次徒步之旅,我也很感谢一大早天没亮,就开车送我的大漠孤鹰,还有那些一路担心我的小伙伴们。

我的人生路上,有你们在真好!

我出发前虽然有很多朋友都劝我放弃,因为他们觉得这条路太荒凉,太危险,我又是一个人。但我意已决,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们终将被时间摩灭,归为尘土,趁现在,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不要让人生有遗憾。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喜欢的话记得点点小心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