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23年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降息?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7
阅读量:
17

我来说人听得懂话。

我国资金效率没有美国高罢了。

美国M2,20.7万亿美元,折合148万亿人民币,我国M2,266万亿。

美国GDP,25.46万亿美元,折合189万亿人民币,我国GDP,121.02万亿。

按我国目前M2和GDP比值要达到美国GDP总量需要的M2为 189*266/121.02,大约425万亿

假设425万亿都是信用创生货币,DPGDP达到美国规模且名义增长率为2.5%,算下最高利率水平,189*0.025/425,大约是1.1%,如果按美国M2水平计算,189*0.025/148,最高利率大约为3%。

上面只是不严谨的估算一下。

所以大家看懂了美国加息逻辑和我国降息逻辑了没?

资金效率可以决定利率最高值的。简单的说,你借了100万,一年可以周转10次就能做成1000万的生意,这时候你就可以承受比一年周转1次高得多的利率。我看过大宗物资贸易的平均账期大概是3个月,当前利率大概是年化2.86,目前实际资金成本年化大概11左右,所以是能佐证这个的。

如果账期变为1个月呢?利率就不必降低这么多了。超级大企业的在金融层面的体现的问题是资金效率低,实际反应的是生产效率低。加班多但是劳动生产率上不去说明大量的工作是不被市场接受不被买单的内耗!长期内耗导致的是滞涨

科技升级是为了产生更多的利润,从金融角度驱动就是需要提高企业资金效率,不管是提高周转率还是提高利润,不考虑方式只看结果。提高资金周转率本质上体现的管理水平提升。

降息是降低企业压力制造繁荣,加息是提升企业效率挤出泡沫而已。通胀水平正比资金利用率,就业率反比生产效率。这是使用利率工具时需要参考通胀率和就业率的逻辑。


评论中有说中美M2统计口径差异,我就去找了文章去看下。

美国M1、M2和M3的统计口径分别如下:
M1:包括:

1)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以及存款货币机构之外的现金;
2)旅行支票;
3)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4)其他可支付存款;NOW;ATS以及储蓄贷款协会的定期存款。


M2:包括M1,以及

1)储蓄存款(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2)小额定期存款(即10万美元以下);
3)零售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
M3:包括M2以及欧洲美元、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大额定期存款。

出处:

为什么美国的 M2 包括了货币市场基金? - 知乎 (zhihu.com)


美国M2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把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剔除,放在了M3里面。

假设这部分全部属于大额定期存款,从M2中剔除,那么中国的M2将降至27.6万亿美元,比美国多8.5万亿美元。

某些文章分析认为,中美M2差异在于,企业融资方式不同,中国企业以直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美国企业有超过中国企业的债卷融资。

债卷中一部分是存款改变了所有人,并没有改变存款的规模,变化是小额存款可能会汇聚成大额存款从而在美国的统计口径中从M2中剔除了。但并不影响粗略的资金效率的估算(中国M2中包含大额定存,而恰好中国企业债卷规模不大,所以大额存单中企业债的部分不多)

在另一篇文章中,说明了中美企业资金效率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两个财务指标。(3)在资产利用效率上,以期末总资产为分母计算资产周转率,中国企业为0.56,远低于美国企业的0.85。根据(按净利润为分子计算的)资产报酬率=营收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中国企业的资产报酬率为1.68%,而美国企业为5.95%。可见,中国企业的“薄利”并未带来相对的“多销”。两项因素都相对更差,综合起来就更差。因此,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营收利润率,还需要加强管理来提高资产周转率。前者受人关注,而后者则少有人言及。

出处:

从世界500强看中美差异 - 知乎 (zhihu.com)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观点:在人员效率上,无论人均营业收入还是人均利润,中国企业都比美国低得多。

然而我国失业率并不低,这就更离谱了,从财务角度衡量人员效率不高而工作岗位却没有增加,那就是存在大量的打酱油或者不产生收益的工作。

说明充斥着大量的无效益的岗位,并且全社会没有意愿为这部分无效工作继续增加工作岗位,然而有效工作岗位却得不到增加。懂的都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