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标日有时学不下去,但是一看日语语法和日语词典,甚至是部分古典文法能理解某些规则?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6
阅读量:
14

(某乎这几年日语话题下几乎全是垃圾培训班广告,上来就是“日语对于中国人很简单”“测测你的日语天赋”“零基础一年过N1”,中间举几个老掉牙的日语小知识cliché忽悠不懂日语的人,最后图穷匕见亮出广告,真的是和六七年前的风气大不一样了,难得看到如此真诚且让我有同感的探讨日语自学的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先说题主的问题。

第一,词汇学习与词源。我觉得对于日语这种有大量借词,而且词源很好分析的语言来说,记单词时确实应该利用好词源,不仅仅是汉字词和外来词,固有词里面也有大量由几个固有词拼起来的复合词(这种词到后期很让人烦),有时间的话可以自己整理一个表格,见一个查一个,把单词的词源整理一下,不要太复杂,知道借词和复合词的来源就行,词源钻得太深也没用(真的很有兴趣的话可以到后期精研,而且应该建立在略懂历史语言学和古典日语的基础上),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词源只是个辅助记忆的东西,真正的记忆还是靠在语境中大量重复和死记硬背。题主举的几个词(ゴミ箱、うな重、チャーハン、さようなら、ある、いる、とりあえず、昼ご飯、これ)其实除了チャーハン外并不是词源问题,而是不常用的汉字表记。标日给的都是日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写法,因为绝大多数语言教材都不会考虑让学习者从词源(对于日语来说,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汉字表记)的角度记忆单词,编写教材时还是要照顾“一般人”,而非少数题主这样的“硬核玩家”。像题主这样在记忆时尽量找到其对应的汉字来记,不是说不好,我开始学的时候也很爱这样做,毕竟初学者都喜欢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去套不熟悉的语言。但是随着学习阶段的进展很多想法会改变,有的写法在现代确实已经“死了”,记忆纯属浪费时间,但是有的教材上没有的写法你又会在现实中偶尔见到,需要有个印象。究竟哪个有用哪个没用还得靠大量接触语料才能知道,逐渐你就熟悉哪些写法是有用的了。

第二,标日这套教材本身的好坏。其实说句公道话,标日这套教材在日语自学教材中真心不错,只不过采用了为简化而简化、且一上来就教ます的教育文法有点辣眼睛,但是过了这个阶段,两套语法都了解了之后也就不在乎哪套语法了,大部分网上的日语语法学习网站以及线下的书籍资料都是采用的教育文法。我觉得标日最大的问题是内容过于无聊,整天在说和我八竿子打不着的商场打拼故事,离我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点太远。反正我学到初级下就弃了(当时主要是因为不喜欢教育文法),换新编日语(学校文法),学了三本,也感觉极其无聊,后来就开始通过大量听广播、看动漫和看YouTube上我感兴趣的东西来慢慢提高了。后来我又回头粗看了一遍这些教材(新标日初高中六册),把漏的语法点过了一遍,觉得当初自己对标日的看法有些狭隘,但无聊的内容依然无聊。我的观点是,教材入个门就行(甚至入门也可不用教材,不过会比较慢),啃不下去别死磕,找点你感兴趣的材料学,语料输入很重要,语法稍微补一补即可。

第三,语法。日语有两套文法,日本人自己用的可以兼容古典日语的学校文法和为了对外教学而简化过的教育文法,初学时真把我搞晕了。即使是现在,每次在“五段一段サ变カ变动词”和“一类二类三类动词”之间转换的时候还是会愣一下。我是一个比较排斥语法学习的人,因为我觉得语言学习主要靠语料输入,在此基础上语法稍微一看即可自动掌握。包括你说的は、が辨析的问题,我在实际应用时还是要靠语感,而不是按照语法公式推导(我并不排斥语法,我也喜欢看语法分析,只是我觉得语法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基本等于纸上谈兵)。还有就是日语考级的“语法”,那个“语法”跟一般意义上的语法(比如英语语法)完全是两码事,日语考级“语法”其实更像是固定搭配和一些虚词的特殊用法,N1的语法很多在生活中不常用,如果要考试的话,那个必须得专门背,光靠语感不行。

第四,语音。题主已经掌握了国际音标,应该是对语言学比较感兴趣。国际音标是个很好的工具,初学一门外语时我喜欢在维基百科上搜一下这门语言的音系和正字法,对照着看一下,有助于快速入门发音和拼写(国际音标在大多数语言专业教材的入门章节会简单标注,但是就不要指望标日这种面向大众的教材了)。但是懂了音系不代表发音就好了,发音要靠大量听说才能练出来,我对此并不擅长,不多说了。

然后我说说我学日语的过程,尽管是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但如果能对大家有帮助那是再好不过的。

17年暑假,觉得自己对外语感兴趣且有一丢丢“天赋”,我开始自学日语。第一次接触二外,对于日语这门语言以及怎样更好地学一门外语都是啥也不懂的状态,但是确实很有热情。上百度搜推荐的教材(是的当时我连谷歌都不知道),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面只有几个知乎回答还靠点谱,当时自学日语的教材也是三大家,新标日(老标日也有少数人用)、新编日语(改版前的竖排本)和大家的日语,一堆人说自学应该用新标日,于是我就买了初级上下两本,还买了本外研社的日汉双解词典(到今天也没用过几次,都是用线上词典)。

教材到手之后我还是用自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我中学以来英语学得比较好),一页一页地认真学,平片假名大概记了两三个星期才掌握熟练,一开始学的时候不停地拿日语语法和英语汉语对比,每道课后题都认真写,现在想想纯属浪费时间。

后来学到初级下册之后,由于日语语法和英汉差异大,自己只会按照书上的语法规则亦步亦趋,面对复杂句就感觉有点头晕,而且还意识到书上的ます形动词和字典上的不一样,又看网上一直有人说教育文法不好,就弃了标日,换用了部分大学日语专业用的教材新编日语,那时盲目地觉得专业教材就是最好的。又慢慢地自学了三册新编日语,也就是掌握了学校文法的基本概念和一些新词汇而已,日语水平还是没有太大的提高,这时大约是2019年。

一个很重要的事是从18年左右我开始通过听广播来练习英语听力(虽然直到20年左右才能完全听懂各种英语节目),感觉有成效后我又把这个方法移植到了日语学习上,起初的很长时间里基本上毫无进展,一大段话只能听懂零星的几个单词,于是逐渐失去了听日语的兴趣。再加上阅读也进展很不顺利,因为英语的阅读是从初中入门逐渐阶梯式走上来的,但是我能接触到的日语阅读材料基本一开始就是高级的(除了教科书上那些巨无聊的文章),当时感觉日语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到处都是毫无规律的东西,比英语难了不知几个量级,渐渐对日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加之大学后两年以及毕业后那段时间的种种烦心事,我的日语水平卡在了一个中不溜的水平,听也听不懂,看也看不顺,感觉很烦,不知道自己这几年到底学了什么。

最糟糕的是,我在这期间还尝试过用日语代替英语参加研究生考试(别问我为什么:(简直不堪回首),以我当时的水平简直是捉襟见肘,费了老劲考了不到80。还不自量力地考了一次N1,考前没顾上准备,听力直接跪了,差了一点没过,那段时间真的很迷茫,不知道问什么明明英语能学好但日语学不好。

2021年下半年以来,事情逐渐有了转机,由于我的听力练习断断续续地一直没停(NHK广播和YouTube),我发现我终于开始能听懂越来越多的日语,我能感觉到我的日语水平已经到了那个“临界点”(因为之前英语的学习也经历过这种“临界点”,只不过没有这么多挫折罢了),工作和生活也渐渐稳定下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旦过了“临界点”,后面就感觉越来越顺,每天通勤时我会听一会日语,终于渐渐能像英语那样不用费力就能听懂绝大部分内容,YouTube推送的日语视频也能比较轻松地看完,我的日语学习总算渡过了痛苦的“瓶颈期”。

最近在重新慢慢看N1的资料,明年有时间的话再考一次,这次肯定能过了,争取拿个高点的分数。

如果要总结经验教训,我觉得大概有如下几点:

教训是:第一,在学习的初期理念不对,比如过于拘泥于教材,而不是大胆地涉足新鲜有意思的语料。其实后面终于明白了教材根本就不重要,顶多入个门,后面学的好不好,主要看你泡在这门语言里的时间有多长,输入量有多少。第二,在一些没用的东西上浪费的时间太多,比如我有段时间很痴迷词源和语言学,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却觉得大部分东西都没什么用,最有用的收获就是熟练掌握了国际音标。第三,不熟悉日语这门语言的种种套路,日语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在很多方面都和我之前熟悉的英语差别巨大(而其他大部分欧洲语言又和英语思路相近,比如我略微学过的西语,也就是说日语是个独苗,可能韩语和它比较像,但韩语语法又比日语简单不少),比如语法体系繁杂凌乱,存在大量不能像英语那样靠逻辑推断,而需要硬着头皮“逐渐习惯”的语法(比如主宾谓语序、省略主语、授受动词、自他动词、没有汉英那样清晰的情态动词、和汉英差别很大的被动使役、千变万化的句尾、敬语、数以百计的“习惯用法、句式”、无数的复合词、惯用语、俗语等等),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语料接触,在使用中掌握,而不太可能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又如日语中看似有很多汉字词,学起来很简单,但是这仅仅是阅读方便,你在听辨时会发现很难立刻判断出他说的是哪个,因为同音字太多,只有通过不同语境下大量练习的加持才能辨别出来;再如日本语能力考试和英语的主流考试都不一样,英语重应用,只要你日常水平不错自然就能考得不错,但是日本语能力考的套路很强,需要专门准备,专门背诵(比如N1有不少生活中少见的所谓“语法”),这也是为什么有小部分人真的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借助培训突击通过N2或N1的原因。

经验是:找到感兴趣的语料,入门后就大量浸泡在这门语言中,什么不会查什么,语法随之稍微学习即可,不宜花时间过多。只要有效输入时间够了,即使中间经历过一段听不懂看不懂的痛苦时间,也能功到自然成。

真诚分享,谢谢阅读,如有帮助,不胜荣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