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杀一位一品大臣有什么后果?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意外死掉了,那必将引起一场“大地震”,很多人将为此流血。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一个叫做李毓昌的山东人考中了进士,按照当时朝廷惯例,他被分配到江苏抚署候缺,也就是先当个实习生,等到哪里有官职空缺了,再委任他去任职。
不过,中进士之后,如果没有进入翰林院,一般只能当个知县级别的官员,然后慢慢历练,再逐步升迁,李毓昌就是如此。
李毓昌为人正直,敢作敢为,很有爱国爱民之心,他在江苏府衙中学习很认真,就是为了快速熟悉政务,好在将来大干一番。
不过,就在李毓昌来到江苏后不久,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安府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尤其是山阳县,受灾百姓达数万之多。
灾情很快传到了朝廷,嘉庆帝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便决定从户部拿些银子赈灾。
经过商议,嘉庆帝从户部拿出二十多万两银子,其中九万多两被他派人送到山阳县,交给时任山阳县令王伸汉,让其救济灾民。
不过,这个王伸汉就是个大贪官,之前他在睢宁县和盐城县担任知县的时候,就没少捞钱,他为何敢这么猖狂呢?
原来,王伸汉跟时任两江总督铁保有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之所以能担任山阳县令(山阳县当时是个大县),正是铁保推荐的。
王伸汉拿到朝廷的赈灾款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谎报灾民人数,冒领救灾款;第二件事,缩减实发数目,克扣救灾款。
就这样,经过王伸汉一番操作,二万五千余两白银进了他的口袋,他为了隐瞒此事,还拿出一千两白银送给顶头上司淮安知府王毂,拉王毂下水,以此来实现攻守同盟。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瞒住了,但让王伸汉没想到的是,嘉庆帝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决定派遣钦差大臣前去视察灾情。
当时,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人,正是两江总督铁保,但铁保这个人作为满族贵族成员,并不熟悉地方政务,为此他向朝廷推荐了一个人,正是当时在江苏府衙实习的李毓昌。
铁保认为,李毓昌作为一个官场新人,经验、能力都没那么强,或许不会闹出幺蛾子,所以派他去最合适。
很快,李毓昌也被嘉庆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到山阳等县视察灾情,而铁保则坐镇淮安府衙,负责统筹全局,其实就是做做样子给嘉庆帝看。
李毓昌原本无品无衔,但他成为钦差大臣之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拥有等同于一品大员职权的人物了,毕竟他是代替天子到地方巡视的。
能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李毓昌抵达山阳县之后,竟然莫名其妙死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李毓昌接到任命之后,带着其他九名官员一同奔赴守在最严重的山阳县,王伸汉作为县令,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前去迎接,并安排了一场酒席。
王伸汉认为,自己干的那些破事,只要钦差下去一看,就能看出破绽来,因此他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自保。
为此,王伸汉决定拿出一些钱财来贿赂钦差,这也是当时官场的惯例。
事实上,自乾隆中后期开始,官员们借着赈灾和兴修水利等事大捞特捞,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比如和珅就经常这么干,可以说贪腐已经是当时清朝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了。
不过,这些贪官并不担心事情败露,因为各级官员都在捞钱,只要他们拿出一些钱财来行贿,肯定会没事的。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王伸汉拿出一万两银子来贿赂李毓昌等人,其他九人各收下了一千两白银,只有李毓昌一人没有收钱。
王伸汉公然行贿,这让李毓昌大为光火,他本想上书弹劾王伸汉,但他了解到灾情紧急之后,便暂时搁置了这件事,而是带着人下去赈灾去了。
李毓昌不顾车马劳顿,亲自到各地核查户口,并分发赈票,优待老弱病残,工作做得十分细致,被百姓们称为“李青天”。
不过,在赈灾过程中,李毓昌发现了一件事,漏赈和冒领现象十分严重,他严重怀疑王伸汉贪污了赈灾银两,但因为没有查到证据,就暂时没有声张。
在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李毓昌明察暗访,终于查到了王伸汉的罪证,他便将罪证送到淮安知府衙门,希望知府王毂能够彻查此事,严厉惩处王伸汉。
当然了,李毓昌没有上奏朝廷,其实也是在给铁保面子,毕竟事情闹到皇帝跟前,就不好看了。
王毂看到王伸汉的罪证之后,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左右为难,如果他惩处王伸汉,那自己接受贿赂之事,就很难瞒住了;但如果不处置王伸汉,李毓昌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该怎么办呢?
最终,王毂决定将这件事告诉王伸汉,看看王伸汉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毕竟王伸汉背靠铁保,或许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他便立马给王伸汉写了封信。
王伸汉看到信件后,犹如五雷轰顶,如果这事要是捅出去了,可没人保得了他。
那一夜,王伸汉一晚上都没睡着,到第二天一大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钦差大臣李毓昌给杀掉!
这个想法太疯狂,但王伸汉想不到不出第二个办法,为了自保他只能如此。
一大早,王伸汉就派人去找李毓昌,说有要事商议,请他回县衙一趟,李毓昌也想看看王伸汉到底想干嘛,就回去了。
李毓昌回到县衙,王伸汉为他备了一桌酒菜,两人入席之后,王伸汉对他说,大人初入官场,不懂得做官的诀窍,你去赈灾实在太辛苦,这是贪慕虚名的表现,不是为官之道,望大人三思而行!
王伸汉话里有话,李毓昌当然听出来了,当即大怒着说,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救民生于水火是所有官员的责任,我这么做上对得起皇帝,下对得起百姓,岂能像你这样从百姓口中抢食!
说完,李毓昌就甩门而去,王伸汉见来软的不行,便决定来硬的。
当天晚上,王伸汉派人花重金买通了李毓昌的三个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让他们在李毓昌的茶水中下毒,李毓昌喝下茶水后,腹痛不止,还口吐鲜血,但没有死。
这时候,王伸汉亲自赶到李毓昌住处,他让李祥用绳子将李毓昌勒死,然后吊起来,伪造李毓昌自缢身亡的现场,并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自认为做得滴水不漏。
这还没完,王伸汉又派人给知府王毂送去大把银子,并与王毂进行了串通,要王毂将李毓昌定性为自杀身亡。
很快,钦差大臣李毓昌被杀的消息就传到了嘉庆帝耳中,他感到无比愤怒,但同时也感到非常不解,一个堂堂钦差大臣,怎么会自杀呢?
于是,嘉庆帝下令铁保彻查,铁保也没查出什么异常情况,于是上书说,李毓昌确系自缢身亡无疑!
到这里,李毓昌自杀这件事算是彻底定性了,嘉庆帝也只能选择相信,但到了第二年,事情就来了个大反转,那发生了什么事呢?
李毓昌去世之后,他的叔叔李泰清受家人委托,前去迎接他的尸体回老家。
不过,李泰清对侄子李毓昌之死感到十分疑惑,认为李毓昌不会是个寻短见之人,因此留了个小心眼,他在山阳县待了两天,期间到李毓昌的住处进行了一番勘察。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李毓昌的藏书的夹层中,李泰清发现了一张烧得只剩一半的纸片,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
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很显然,这是李毓昌写给某人的信,但他没有发出去,而是将其烧掉,但烧到一半的时候,他又将火给灭了,然后夹在了一本书中。
至于李毓昌为何要这么做,李泰清不知道,但他知道这张纸片上写的内容,跟李毓昌之死或许有关,所以藏在了身上。
李泰清将李毓昌的尸体运回老家,李毓昌的妻子给他整理衣物的时候,又有一个新的发现,李毓昌内里衣服的袖口上,竟然有血迹!
为什么会有血呢?要知道李毓昌还年轻,没得什么病,身上也没有伤,不至于衣服上有血,难道是口中吐出的血沾到了袖口上?
至于说,为何血衣留了下来,或许是行凶者太粗心,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掉。
想到这里,李毓昌的妻子也觉得,丈夫之死肯定另有隐情,于是将此事告知李泰清,李泰清认为李毓昌极有可能是他杀,而凶手大概就是山阳县令王伸汉!
为了查清李毓昌的死因,李泰清请人来给李毓昌验尸,结果在李毓昌体内发现了毒素,而脖子上的勒痕也不完全是上吊自杀所导致的,因此勒痕的粗细不一致!
至此,李泰清认为,李毓昌绝对是被人害死的,他跟李毓昌的妻子商议之后,两人决定前往京城告状!
为何不在地方告状,李泰清作为一个读书人,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认为凶手肯定有后台,相比地方上没人敢管,去京城告状最为稳妥。
很快,李泰清就出现在了京城都察院,他将诉状递了上去,由于牵扯到钦差大臣,都察院不敢擅自做主,便将诉状提交给了嘉庆帝。
大家注意,李泰清没有去刑部,而是去的都察院,这也可以说明,他知道杀李毓昌的凶手,背后是有大官撑腰的,只有都察院可以管得了。
很快,这件事就惊动了嘉庆帝,嘉庆帝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尤其重视整顿官场贪腐问题,当他得知李毓昌可能跟王伸汉贪污赈灾银有关,就感到更加震怒了,当即下旨漕运总督吉纶以及山东按察使朱锡爵调查此事。
嘉庆帝龙颜震怒,吉纶和朱锡爵自然不敢怠慢,二人决定从李毓昌的死因开始着手,他们派人对李毓昌开棺验尸,为此调来了京城最好的仵作,最后发现了端倪。
经过验尸,发现李毓昌虽然中毒了,但中毒之后没有死,因为毒素剂量不足以致死,可能是下毒之人没有控制好用量,李毓昌最后被人给勒死之后,再伪造出自缢而亡的假象的。
也就是说,李毓昌是他杀的,那谁才是凶手呢?
根据李毓昌留下的半片纸张,吉纶和朱锡爵调查了王伸汉贪污赈灾银之事,结果毫不费力就查出了证据,于是将王伸汉逮捕。
吉纶和朱锡爵有认为,李毓昌的三名仆人嫌疑很大,因为他们一直待在李毓昌身边,于是下令将三人逮捕,经过一番严刑拷打,最终得出了真相,就是王伸汉买通这三名仆人行凶的。
同时,吉纶和朱锡爵调查出,淮安知府王毂是王伸汉的包庇者,事情还牵扯到封疆大吏铁保及其他官员,但这已经超过他们的职权了,于是写到结案报告里,上交给了嘉庆帝。
嘉庆帝看到结案报告后,感到非常生气,当即做出了判决,李毓昌的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凌迟处死,王伸汉、王毂斩首示众,接受王伸汉贿赂的那九命官员则全部被革职查办,两江总督以下官员全部贬官!
接下来,嘉庆帝开始着手调查铁保,铁保自称不知道这件事,但他在陈述办案过程的时候,嘉庆帝发现了漏洞,最终顺藤摸瓜,查出了真相。
原来,李毓昌被杀之后,嘉庆帝让铁保调查其死因,但铁保尸位素餐,只知道玩弄风月,没有亲自下去调查,而是派了两个人下去调查。
这两个人来到淮安之后,却被王毂和王伸汉给花钱买通了,回去之后就对铁保说,李毓昌确实是自杀而死的,铁保就照此上报朝廷。
这件事在涉事者的口供中得到了证实,所以铁保也是被蒙蔽的,但李毓昌是因为他才含冤的,嘉庆帝对他感到很失望,于是将其革职查办、流放新疆,江苏巡抚汪日章及其他几位官员,也连带着被革职查办。
至此,李毓昌冤案终得昭雪,他的死在两江官场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从总督到县令无一人能幸免,而且凶手及帮凶全部被处死,真可谓大快人心。
据记载,嘉庆帝对李毓昌之死感到痛心疾首,他曾下令将动手将李毓昌勒死的李祥,带到李毓昌坟前悔过,并在坟前实施夹刑,然后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后来,嘉庆帝为了安抚李毓昌的家人,便追封李毓昌为知府衔,并发给安葬费;赏赐给李泰清一个武举人身份,将他的儿子李希佐过继给李毓昌当儿子,以延续香火,并赏给李希佐一个举人身份;李毓昌的妻子则被赏赐白银一千两,用于女儿的嫁妆,并获得朝廷嘉奖。
这个案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安奇案,我们可以发现,李毓昌还不是一品大员,被杀之后就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真要是某位封疆大吏在地方上被杀掉了,肯定会出更大的乱子,可见朝廷命官代表着朝廷的威严,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要不然就是跟朝廷过不去,跟皇帝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