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关系里的「无限包容」是慢性毒药吗?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成长有多重要?
恋爱关系作为一个关系,我们期望在其中获得是什么呢,或者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或者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呢。是借助全能的经验修复不被需要的自信部分。或者借助被包容,在其中疗愈早年被残忍对待的部分。或者说我们只有成为全能的人,才能建立一个不被嫌弃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只有找到一个全能的人,经历了那么多创伤的我们自己才有可能获得修复,开启新的人生。
又或者亲密关系是一种在带有一定条件的过度空间中,双方的情感可以展开,互动,在这种展开和互动中,可以碰触一个人所没办法拥有的触碰的生命本质,在互动中体验到自我的凝聚感,力量感,真实感,及对命运的胜任感。关于在关系中,个体体验到的凝聚感,力量感和胜任感,自体心理学的科胡特和客体关系流派的温尼科特都有各自的表达,他们都提到了包容和满足的重要性,但也提到了单纯的包容和满足是不够的。
科胡特的观点
在关系重我们有三个情感需要,这三个情感需要的在关系中的运转,也影响着我们的自体稳定感,和我们在关系中的体验,这三部分也构成了心理咨询起效和干预中很重要的部分;
1.被镜映的需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被关注到,被识别,被允许,被承认的需要,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和存在是有存在价值的需要):每个人自处生就开始以自己的视角体验者这个世界,当这个世界无法和周围人建立连接的时候,个体就会体验到深深的无意义感,不确定感,甚至是孤独感和荒芜感。当个体的这个需要被看见,被识别,被承认和被允许的时候,个体体验中的那些无意义感,不确定感,孤独感和荒芜感就开始消退,个体感受到的确定感和主体感就会加强。之后个体才可以对自己的感觉进行细化,加工,据此产生行动。这个就像一个人长期闷着头自己学习,但是因为没有和外界的链接,所以他不知道他学的怎么样,是需要加快进度,该往何种方向改进。这时候学习就会变得很难坚持……
2.理想化的生存环境需要: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发展和存活,是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的。这个一方面是个体的需要需要被回应和满足,比如孩子的哭喊不仅被关注到,还可以被安抚;另一方面个体的更深层次的探索是有可能的,这个安抚是长期的和有一定保证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提供价值、道德和规范的榜样。只有个体确认了这些感受,个体才会逐渐内化一个希望感,才能有信心去表达和探索我们自己以及对方。
3.在一起的需要(孪生的需要):个体在探索过程中,在对方身上发现相似感,亲近感,可以靠近。这样个体并不是独自的在做某个事情,有人和个体在一起探索他未知的,困惑的,想要尝试的,甚至有可能失败的感受。
这三者对个体在关系中体验到稳定感,自主感,幸福感非常重要。就无限包容而言,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情景是不够的,比如每个人都是感受都是矛盾的,多变的,甚至层次丰富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丰富的,多变的感受是否能被更多的辨别出来,比如对方虽然有被呵护的需要,但也有需要展现能力,自我成就的需要,希望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需要,比如双方在争吵中发现了更真实的彼此,而不是使用包容剥夺了对方想要在一个安全的关系之中表达,探索自我的需要。这个比较常见的是父母在不和孩子商量的情况下,直接帮孩子做了决定。
温尼科特的部分
在个体的心智发展上,个体对无限包容的需要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温尼科特将婴儿的发展过程称为:绝对依赖期,相对依赖期,独立期。
Leo Chen:【译文】温尼科特母婴关系理论温尼科特指出在婴儿阶段,由于婴儿的能力有限,所有强烈的刺激都会导致婴儿产生创伤性体验。这时候婴儿需要母亲非常耐心,非常全能的来包容孩子的一切,并且使用自己感同身受能力,来帮助婴儿解决所有婴儿解决不了的,影响生存的问题。
但是慢慢六个月之后,婴儿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婴儿慢慢对母亲的全能和强大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在某些情况下母亲的过于全能对婴儿会变成一种侵入和剥夺。母亲需要根据婴儿提示去满足婴儿的需求。但是,如果她现在太了解婴儿,那么这就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巫术。如果母亲已经满足了婴儿所有的需求,那些用来逼着母亲做事的手段,比如,自己发明的行为,哭,抗议,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好像婴儿仍与母亲共生。这样的母亲,看似是一个好妈妈,却做着一些比阉割孩子的需求还要糟糕的事。所以这样的婴儿以后可能就只有两个发展方向:要么一直处在妈宝的状态上,要么对完全排斥母亲,哪怕妈妈看起来还挺好的。
随着孩子继续长大,母亲就需要在孩子的发展中腾出更多的空间,允许孩子去探索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寻求办法去和自己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世界去共处。但是这个过程中父母依然需要去和孩子深度的互动,协助孩子辨认,消化他们无法消化的东西,并且这个过程中的父母依然需要给予足够的深情,在意和高质量陪伴。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这样的联结中安心的去和世界,以及自己建立联结,体会爱和被爱的复杂性和厚重性。
结论:
所以恋爱里的包容很重要,但是每个人的真实人生里远远有更多比包容更重要的真实,这个真实是复杂的,多变的,丰富的,甚至是矛盾的。在这个过程中理想化的部分是很重要的,但是也需要很多空间,看到,尊重,以及携手共进。‘不然无限包容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空,非常假的,就像那个以为爱孩子的父母爱说的“我是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