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话被断章取义,至今都被人误会?
比如九一八后学生请愿抗日, 蒋公拿参军恐吓,学生退却的著名段子,近二十年上网不断能看到,最近就又见了好几次。
这事的原型的确出自1931年9月29日, 蒋公接见上海各校学生请愿团时发表的讲话。在 蒋公讲话最后,确实提到:
今日到京同志,如愿从军效国,即可编入义勇军,受军事训练,现已在孝陵卫筹备可容五千人之营房;如愿回校求学,即于今晚离京、仍由原车运送。
而 蒋公训话完毕后,学生(但不是全部)的确分三批乘火车返校。
然而,拿这个片段演义出的学生让 蒋公抗日, 蒋公拿学生先参军反制,结果学生只敢动口,不敢动手,灰溜溜回上海的故事就同事实完全南辕北辙了。
为何学生在 蒋公训话后纷纷返校?是被吓住了?——假的,是因为 蒋公完全接受学生的诉求
刻意断章取义引用 蒋公这次训话最后一句的人,即便多引几句,也不见把全文放出来,原因即在于,看全文就很清楚学生返校原因—— 蒋公宣布对学生诉求全部接受。那么全文是怎样的呢?如下(摘自《申报》):
诸位忍饥耐寒,吹风淋雨、以爱国血诚,来此请愿,足见人心不死,前途实有绝大希望,并使本席增加十二分勇气与力量,殊足欣慰。关于抗日救国问题,昨上海各大学代表向国府请愿五点,均有极恳切极详明之相当答复,想各位已经明瞭。今日所再向诸位声明者,国民政府决非军阀时代之卖国政府,乃唯一之革命政府,决不签订任何辱国丧权条约。对诸位请愿各点,均诚意接受。
惟语云:“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真正爱国者,必一致拥护现政府,俾成为强有力之统一国家,以增加对外力量。若国内不统一,而欲得外交之胜利、乃绝对不可能之事,政府同人,正日夕积极工作对外之一切准备,决不放弃责任,为将来国家之罪人。本席亦抱定与国民共同生死之决心,以不负人民之信托。
至诸位青年,在此时期,正宜刻励沉着,锻炼修养,多虚耗一分光阴,即损失一分学业,国家即减少一分力量。政府同人,为诸位不断的请愿,不无分去若干时间与精神,以致影响于一切政治与外交之筹划,而敌人反得有扰我懈我之余地。且恐转贻反革命派以利用之机会。今日到京同志,如愿从军效国,即可编入义勇军,受军事训练,现已在孝陵卫筹备可容五千人之营房;如愿回校求学,即于今晚离京、仍由原车运送。
那么学生的五点诉求是什么呢?
(一)请国府集中兵力,驱逐日兵出境;
(二)请惩办不力外交官;
(三)请令迅速出兵;
(四)请发各大学学生枪械,武装起来,为政府后盾;
(五)请实行革命外交,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既然 蒋公已经答应“请令迅速出兵”,还有什么不返校的理由呢?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其实在前一日(28日) 蒋公接见中央、金陵、复旦三校学生请愿时,已经宣布接受学生要求。
今天上海及南京各大学事生来府请愿,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有此热烈之表现,国府同人,决不辜负青年同胞之意思。青年为国家之命脉,青年之行动言论态度、关于国家之存亡者极大,政府同人很乐意见到有秩序、有条理之请顺,政府亦一定接受诸位之请愿,不至辜负诸位。
诸位回去之后,告诉大家,可以放心,并须切记“持其志无暴其气”。日本之横暴,凡是中国人,一定存心复仇,青年尤应用冷静的头脑,热烈的血,以应付国难。如果浮躁气太甚,不过加增国耻而已。政府同人可以接受请愿的意见、一定尽职用力量去办理,请转告各同学的。上海的同学,速即回沪,在京的亦赶速回校。
虽是在悲哀之中、但是有一分钟或一点钟机会,必须尽カ用心读书,增加智识,亦所以增加抗敌之力。希望各位听见兄弟的吩咐,早些回去、安心上课。
那么为什么29日 蒋公又召集大家训话了?这是因为复旦比其他上海高校早到南京一天,其他高校学生在28日 蒋公讲话后才到,29日 蒋公特召集各校代表再表一次态。也正如此,29日当天气氛相当热烈和谐。《中央日报》载:
蒋主席训话时态度恳挚训勉有加,对学生所请求之各点,均一一答复。蒋主席训话毕,全体学生,鼓掌如雷,表示满意。
旋由学生请愿团代表请考试院长戴传贤训话,戴院长训话毕,即由监察院长于右任训话,末全体学生高呼:(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拥护国民政府!(三)中国国民党万岁!(四)中华民国万岁等口号而散云。
又沪各大学请愿团于昨日向国府请愿后认为所请各点已有满意答复,再无留京必要,当于昨晚外批乘夜车陆续返沪,专心学业云。
据《事略稿本》记载, 蒋公本人在训话后也对学生赤忱深为感动。 蒋公写道:
此乃我中国一最好现象,青年爱国能守法律,听受沉痛之教训,畜养精锐之国力,余今见此,认为难得至宝,当维护之,使不为反动派所斫丧也。
其实就看 蒋公对当日学生表现的评价,也可知现在这个流行的断章取义的段子相当离谱,暗中狠狠黑了一把 蒋公。一群一让参军就缩的学生, 蒋公居然认为“此乃我中国一最好现象”,“难得至宝”,那么 蒋公又是什么人呢?
蒋公提到“如愿从军效国,即可编入义勇军,受军事训练”,是为了吓唬学生?——假的,是为了进一步表明对学生诉求照单全收,因为部分学生的要求就是到南京受训
进一步说,在一片祥和的训话最后,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一句看似突兀的内容呢?其实是因为请愿团中的部分学生的诉求就是留京受训。 蒋公为了表示“照单全收”,最后补了这么一句。也正因为如此,“蒋主席训话毕,全体学生,鼓掌如雷,表示满意。”
这一点在《中央日报》的报道开头有提到:
昨晨复有交通、暨南、大夏、持志、同济等大学请愿团,共有学生约三千余人,由沪抵京,当即整队步行入城,秩序甚佳。各生均持请愿团旗帜,亦有携带行李来京,请受军事训练者。
学生全部返校无人留京受训?假的——两千人左右留下受训
那么所谓全体学生返沪,无人留下受训的说法是真的吗?可惜还是假的,按当时报道,最后留在南京受训的学生有两千左右。
而《中央日报》也刊有简单报道,对于留京学生,由中央军校派出教官。
高校学生真的贪生怕死,不敢上战场吗?假的——一二八抗战学生义勇军同十九路军并肩抗战
这此请愿学生均来自上海高校,首先去南京的是复旦的700余学生。那么这批请愿学生抗日战场表现如何呢,是否真的一说上战场就畏缩不前了呢?巧了,4个月后淞沪一二八抗战爆发。在此役中,复旦学生义勇军表现相当英勇。
十九路军领袖陈铭枢在巧辰电中报告:
义勇军复旦学生加入阵线,死伤者数百人。
最后
虽然这次学生赴京投军 蒋公允了,然而此非 蒋公本意。国府也采用以拖待变,防止形成赴京从军风潮。仅一周后,就有报道指出,当下切莫赴京从军,否则必致徒劳:
以本报采访所得,中央军官学校尚未定安妥收容特别生办法,将来即使收容,想必定有资格,年岁须在二十以上,程度须在高中以上。敬请各校同学在此时际再勿贸然前往,徒劳跋涉。
随着国联无力阻止事态发展,倭寇继续扩大侵略规模,江桥抗战爆发,各方要求 蒋公兑现承诺,北上督师抗日的呼声此起彼伏 。11月下旬,在沉寂一个半月后,请愿运动又临高潮。而已决心继续“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的 蒋公,一方面阻止请愿,一方面翻脸着手压制义勇军。1931年12月5日,国府电阻学生请愿团入京。6日,又宣布除已由官方开始训练的学生义勇军外,其他一律先行中止。
9月底当众宣布“诚意接受”的各请愿诉求终被 蒋公抛诸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