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资我开始慌了,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2
阅读量:
14

不要慌,不要慌,太阳下了有月光~

2023年教资考试马上就来临了,一定要稳住。告诉自己:

不要慌,你可以的!

跟着小达人看过来,虽然保证不了教资能考八九十,但是70分低分飘过应该没什么问题。

且来说一说我考教资的情况吧!

我初中教资是边工作边考的,准备的时间大概是一个月,一次考的三科。最终笔试+面试都是一次就通过了。

第二次考的是高中教资,在已经有了教资的一定的基础上,我准备的时间不足一个月,也是边上班边准备的,最终考下了高中教师资格证。

那小达人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笔试+面试的呢?

科目一《综合素质》

这一科,我是放在临考试前3天才开始看的,因为在我看来,科目一考的内容简单,学习起来很容易。不用特别去花长时间学习这一科。

这一part呢,主要考这几个类型的题: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阅读题和作文。

先来说一说单选题,单选题中会有这么几道题是抓破了脑袋可能也不知道选什么。(我做的时候是这种感觉)它就是文化素养题,很难!除非你的文学积累过硬,不然不用在上面浪费时间,蒙一蒙就行了。不信,我们来看看它的考试大纲要求: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这几道题就要求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分数也不高,就先放弃吧。

其中还有考法律法规的题,法规比较固定,但是因为内容比较多,只看书效率极其低。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就直接在app上刷题。

最最最能拿分,只要会背就能拿分的题是:材料分析题。因为它背来背去也就是这几个知识点: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新课改的评价观

① 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全面素质评价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教育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④评价主体多元化,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⑤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学生观

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③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④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教师观

角色观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教学观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只要跟着答案学习一下这道题如何用知识点+分析的模板,基本这几道材料分析就能拿不错的分数。

作文稳占50分的高分值,一旦作文写跑题了,科目一有点悬。所以,不跑题是最重要的!!!!其次,最好是写成议论文的形式,自己发表观点、看法。关于作文素材的积累,每天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背一背好的句子,看一看名人的素材。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没什么好的办法,这一科就从现在开始:背!

这一科一定要多花时间去学习,科目一考前突击成功率比较高。这一科情况完全相反,它只考书上需要背诵的,但是因为知识点太多了,所以耗费的时间会长。

不过,背也不能盲目去背,一定要背哪些经常考的重点的知识点,把这些掌握了,过70分妥妥的~

背重点内容,这样的话工作量大大减少了。

那有没有什么背诵比较快的办法?

记“关键字”法——记忆口诀。尤其是在做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时候,不用把整个知识点都记下来,只需要把关键字词写出来、选对就能给分。而且这样记的话速度真的会快很多。

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这一科说难不难,说简单感觉要比科目一难。这一科考中学的话会进行笔试,难度就在高中、大学专业的难度,

其中会有学科知识(主要考察你对中学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有教学知识,毕竟考教师资格证是当老师的第一步。

其实很多小伙伴不知道选哪一个学科,优先看自己的专业。毕竟未来跟考老师有关,一般只要大学专业与所考的学科相近,学科知识就很简单了!

如果是不是本专业的,那会有一定的难度,尽量选择一定要与自己大学专业相关~

当然里面还有一道分值高的教学设计题,目的就是看你的教学能力如何。这一道题练起来非常简单,跟着答案的模板去练习,多写几遍形成自己的模板,在考场上直接套用的那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