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为什么选择自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郭沫若去世8个月后,妻子于立群自缢身亡。据说,她从郭沫若的遗物中,拼凑出姐姐去世的真相。原来,郭沫若不仅是姐姐的情夫,还是害死姐姐的凶手。
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在事业上风头无俩,曾经大力主张考古明定陵,却给定陵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而在感情上,他的做法更是让人愤慨。
他一共有3任妻子,生了11个孩子。但是,他的妻子,2任因他下场凄惨,孤独终老;1任因他结束宝贵的生命。
选择自尽的妻子,是他的第3任妻子于立群。
这个女孩,以为遇见了真爱,放弃大好事业,最后却发现,自己珍爱的丈夫,不仅是辜负姐姐的渣男,还是害死姐姐的凶手。
郭沫若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张琼华。
张琼华是典型的旧式女子,他们的婚姻,是因为父母包办,可这场婚姻,替郭沫若解决了父母扶养问题,却给张琼华带来了一生的劫难。
1912年,郭沫若和张琼华在父母的注视下完成婚礼。
5天后,郭沫若以读书为理由,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几十年,不曾留下一句话。
可怜张琼华,既不能选择和丈夫离婚,又没有夫妻相处的机会,这一守,就守了68年。
1939年,郭沫若返乡看望父母,见到张琼华,只是深鞠一躬,表示歉意,也表示离别。
自此以后,郭沫若在外“彩旗飘飘”,张琼华在家伺候公婆。
新婚5天,张琼华还给他的,是68年的苦守。
哪怕郭沫若极其不喜欢包办婚姻,可他的确辜负了这个女人,而且,还很放心地把父母交给她去照顾。
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名叫佐藤富子。
佐藤富子是日本护士,和郭沫若相识于1916年。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留学,佐藤富子离家出走,两人相遇后,就擦出了爱的火花。
“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就好像是看到了圣母玛利亚,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郭沫若对佐藤富子一见钟情,并为她取名郭安娜。
佐藤富子出身高贵,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不满父母包办婚姻。
她家里很有钱,为了反抗才选择去医院当护士。
自小被家里保护得很好的佐藤富子,不懂得男人的话,有时候只能信一半。
自此,她沦陷在郭沫若诚恳、纯情且热切的情感里。
很快,两人就同居了。
为了和郭沫若修成正果,这个小姑娘不惜和父母反目,甚至断绝关系,然后改名郭安娜,一心一意跟着他。
在日本期间,郭沫若完成了《女神》、《卓文君》、《星空》等一系列作品,并翻译诸多历史剧、歌剧,成就斐然。
而他能有这样杰出的成就,郭安娜功不可没。
昔日富家少女,为爱辞去工作,甘当家庭主妇,为他生育5个孩子,还不得不打些零工来贴补家用。
可她的付出,没有换来半点好结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一声不吭回到中国,斩断和日本家人的一切联系。
等郭安娜带着孩子,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找到郭沫若时,才发现,他又有了新欢。
对于过去的一切,郭沫若从不承认,甚至直言“情有所归”,拒绝和郭安娜的一切联系,也不给任何金钱。
郭安娜本是豪门世家的日本少女,因为郭沫若,一个人带着5个孩子,顶着巨大的压力,艰难求生,而对于这一切,郭沫若忙着谈恋爱,并没有给予任何关注。
解放后,中国政府出于人道主义,厚待郭安娜,给她中国户口和副部长级的待遇,她的日子才渐渐好转。
1995年,101岁的郭安娜去世了,为报中国恩情,她留下遗言,所有财产全部捐给中国。
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名叫于立群。
于立群,也是为郭沫若自尽的妻子,而她和郭沫若在一起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姐姐,居然也因郭沫若而死。
于立群出生名门,祖父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后来又成了洋务派的骨干人物,给李鸿章当了十几年的幕僚。
家世不凡,于立群自然多才多艺。
她热爱歌舞和戏剧,还拍过电影、演过话剧,是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24岁那年,于立群遇到了48岁的郭沫若。
此前,她读过大姐于立忱写的诗,里面提到了郭沫若。
两人结识的地点,是姐姐于立忱的葬礼。
当时,郭沫若初见于立群,立刻就动了心,当场上去卖弄才华,尽显魅力,此后更是三番五次以各种借口约见。
哪家少女不怀春?
在郭沫若的追求下,于立群爱上了他,但他并不知道,郭沫若频繁约见自己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容貌和大姐于立忱一模一样。
而她更不知道,郭沫若不仅在日本有了妻儿,还是姐姐的情夫,更是害死姐姐的凶手。
在郭沫若刻意的追求下,两人很快就同居了,并在1938年结了婚。此时,距离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抛弃日本妻子和5个孩子,只过去了1年。
婚后,于立群生了6个孩子,4儿2女,几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至于之前自己热爱的演艺事业,早就成了泡影。
在人前,她是郭沫若的妻子兼秘书,帮他抄写文章、查找资料、招待客人。郭沫若走到哪里,她便跟到哪里。
在人后,她是郭沫若的大后方,要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从重庆到北京,她在照顾好6个孩子,照顾好郭沫若的同时,还帮助了不少进步文人,被誉为“抗战夫人”。
可是,她忘记了照顾自己。
解放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才三十几岁的她,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需要经常去住院治疗、静养。
好在,那个时候的于立群,身体不行,精神和心情却是愉快的。虽然断断续续住院,但她的状况还不算太糟糕,养一养总是能恢复些。
后来,特殊事情,她的2个儿子先后去世,郭沫若也遭到打击,一年住了7次院,至于于立群的身体,更是处于破败边缘。
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于立群伤心欲绝,决心为他编选诗集。可她万万没想到,整理遗物,却让她发现了残酷的真相。
来往的信件,拼凑出残忍真相
在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潜心为他整理诗集,很快,他的诗集《东风第一支》就出版问世。
此时,于立群一直沉浸在悲伤中。
她丧子丧父,唯一的快乐,就是回忆曾经相伴的岁月,然后把全部时间用来整理丈夫的文集,以此来纪念丈夫。
她每天只能清醒5、6个小时,但只要醒着,她就拖着身子整理遗物,争取早日出版《郭沫若文集》。
1979年2月,于立群整理遗物时,赫然发现了郭沫若和姐姐于立忱的来往信件。
信上面的字字句句,都像一把刀一样,扎进了她遍体鳞伤的心上。
在于立群的记忆里,她只知道姐姐于立忱崇拜郭沫若,却从来不知道,他们之间不仅有过感情,甚至还有过孩子。
在信件之中,她慢慢拼凑出了姐姐自尽的真相。
原来,早在1934年,身在日本的郭沫若,就爱上了还是记者的姐姐。
他不顾自己的日本妻儿,开始用花言巧语哄骗于立忱。
因为郭沫若,于立忱拒绝了《大公报》社长张季鸾,也因此在工作上受到了排挤,只能无奈归国。
而回国后的于立忱,发现自己怀孕了。
她给郭沫若写信,说自己怀孕了。郭沫若的回信,却格外冰冷:已有妻子,请打掉。
于立忱心高气傲,此时才明白,一切都是郭沫若的逢场作戏。
她打掉了孩子,悲愤交加,身体越来越差,最终疾病缠身。
她不堪忍受这样的自己,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
拼凑出真相的于立群,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真相。
她自小和姐姐感情非常好,却从未想过,伤害姐姐的罪魁祸首,居然是自己的枕边人。
而且,她更无法接受,自己居然在葬礼上爱上了这个始作俑者,2个月后就谈起了恋爱。
内疚感让于立群无法忽视,而沉重的负罪感,让她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或许,于立群还会忍不住怀疑,几十年的夫妻情谊,或许不是爱情,而是对郭沫若对姐姐的补偿。
回想起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郭沫若那双深情的眼睛,盯着的是自己,还是姐姐?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不可避免地生根发芽。
如果郭沫若在世,于立群好歹还能问一问,可如今,人已经不在了,她永远也得不到结果。
2月25日,于立群在故居自缢,此时,手上的郭沫若文集还没有收集完成。
而拼凑出真相的于立群,或许也不愿意再完成《郭沫若文集》。
郭沫若的一生,在感情上一直都是随心而为,最终导致了俩姐妹的自杀,而另外两个女人,也因为他而孤独终老。
或许,爱情没有对错,但人有道德。
结婚,不仅代表着爱情,更意味着责任。
如果没有承担婚姻义务的责任,就别轻易走进婚姻。
如果没有照顾爱人的能力,就请别随意招惹,处处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