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笔记法(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真正正确的实践是怎样的?
这张卡片笔记我写了两天,花费超过2个小时,虽然现在貌似完成了,但我依然觉得写得很不好。所以,今天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我就和自己说:不管怎样今天一定要写出来,先不管好不好,先完成再完善,不然老是卡在这里。
主要是卡在写个人体验的部分,我实际上是想写“很多人知道阅读很重要却总是不愿意行动”这个方向的,因为我知道这张卡在我未来写关于阅读主题的书时,是一定能用得到的,但是尝试了好几次都表达不出来,于是选择了暂时放弃。正好在写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自己刚开始学习写作时的经历,正好能很好的用来解析“知行鸿沟”这个概念,就一气呵成写完了这样卡片。
当然我知道这张卡里面很多的表述可能还存在问题,但我还是坚持要发出来,这样让我突然意识到,写卡片笔记除了写之外,还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景来优化这个卡片。
发这张卡片笔记出来,是想记录一下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给在学习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小伙伴一点情绪上的力量。
概念卡:知行鸿沟
#概念卡 #行动的本质 #阅读的工作流程 #21天卡片写作营
知道和行动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东非大裂谷。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从知道到行动,需要解决情绪、技术和自省3个要素的准备。当一个人知道某事很重要,并计划去做的时候,只有当这3个要素都匹配上了,人才会开始行动。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所谓知道很多道理,绝大部分时候,只是开始听到某个道理时情绪上表现出知道,认为自己一定要去做,但是,当我们要开始行动的时候,却发现有大量实际的细节要去面对,或者做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效果,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放弃了。
就拿我自己当初决定开始写作这件事来举例子吧。
记得当时是看了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里面有提到说李笑来老师每天都保持日更3000字,最终通过写作出书赚了很多钱,实现财富自由。所以,我也决定从第二天开始,也做到日更3000字,然后出一本自己的书。
当第二天晚上我打开电脑,真的开始计划写东西的时候,才发现日更3000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要面对情绪、技术和自省三个方面的鸿沟了。
情绪上:
我心里就开始自我对话了:我真的想做这件事情吗?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我能像笑来老师那样做到日更3000字吗?日更3000字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他都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说不好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先别想那么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写,有那个想的时间都写1000字了。
你会发现在我还没有真正开始写作这件事,我在情绪上就需要去面对这些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这就叫做情绪的鸿沟。
技术上:
当我打开电脑要输出第一个文字的时候,各种具体细节问题就开始不断的冒出来了。例如:是写在World还是OneNote里、今天要写什么内容、要怎么开头比较好、半个小时过去题目都还没确定、写的过程孩子总是来找我玩、眼睛这样盯着电脑看好痛、写出来的内容好多错别字、前面的那句话我觉得表达不够准确。
这时我才明白想做这件事情和真正做到这件事情,这里面全都是技术细节的鸿沟。也正是这些技术细节没有想清楚,所以每次完成日更3000字都让我觉得很痛苦,导致我坚持了2个多后,又不得不放弃。
自省上:
每次坐在电脑前,看着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了,自己还只是写了2000字不到,那段时间整个人精神状态都是恍恍惚惚。于是我的大脑又开始想:我到底适不适合写作呢、我真正的可以像李笑来老师那样出书吗、每天把自己弄的这么疲惫到底值不值得、我写的到底好不好呢、我现在的写作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就在执行日更的这个过程中,我的自省资源不断的跳出来,去调整前面的情绪状态和技术细节,最后让3种资源匹配上,我才真正做到写作。
所以,当我们要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以为拿着一个行动清单,或者拿着别人的流程表,就可以做到这件事,因为流程表上面,通常不会告诉你他们当时的情绪是怎样,也不会告诉你当时他们是怎样反思自省的。
参考资料:
1、古典老师教授《21天卡片写作营》
第7节、实践:如何填补知道和行动的鸿沟
知行鸿沟
人在知道和行动之间有3个有非常的差距,分别是情绪、技术和自省,导致人们知道了一切事情,却一动不动,只有在这3种资源都匹配上了,人才会开始行动。
相关卡片:
1、[[观点卡:行动的本质是做任务拆解]]
2、[[观点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阻力点]]
3、[[观点卡:行动将遇到的问题具象化]]
如果您也对卡片笔记写作法感兴趣,可以扫码入群,找到一群有同样爱好的小伙伴。
- End -
-作者:雷墨-
——专注于卡片笔记写作——
每年阅读100本书,每天整理1张卡片笔
持续有效地阅读,长期深入地思考
坚持做一定会赢的事
-【点赞】【分享】是对文章最大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