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在海上容易被发现吗?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1
阅读量:
13

有能力维持广域对海监视的国家凤毛麟角。即使是拥有远程对海监视体系的国家,其覆盖也并非囊括整个蓝星 24/7 滴水不漏。

在上述国家远程对海监视体系的有效覆盖范围内,航空母舰的行踪确实很难隐藏。

西方系天波超视距雷达-这其中也包括赛里斯型号-普遍具备对海监视功能:

Secondary missions: Ship detection

以假想中布置于大西洋中部的复数天波超视距雷达为例,图解 OTH-B 雷达典型工作模式:

1)监视空中航线:假设目标为大型非机动航空器(民航机),则每个 dwell interrogation region DIR 只需要 1-2 秒的 coherent integration time CIT,雷达波束重访周期为 1 分钟。

2)监控预警屏障:若目标为水面舰船,则 CIT 需达到 20-30 秒以过滤海杂波但重访周期可以 10 分钟计,留下充足的时间用于执行任务 1。若目标为航空器,则 CIT 可压缩至 1-2 秒,数据更新率则必须大幅度提升。

3)监视战略水道(海峡):参见 2。

4)弹道导弹发射预警:需要数秒级的 CIT & 10 秒级的重访周期,与任务 2 & 3(目标为船舶时)不兼容。

5)海况遥感:低优先级任务,长重访周期。

6 是地波超视距雷达的典型覆盖范围。

解析度很低的天波超视距雷达无法直接识别舰船类型,但可通过信号强度,目标航速,目标区域航空器活动情况(如舰载机日常起降)等推测其身份,引导天基 & 空基 ISR 平台实施查证


仰角较大的波束将穿透电离层直奔太空。天波超视距雷达因此存在巨大的近距离盲区。信号传播路径随载波频率的变化而各不相同,频率越高 ,信号下探区近界与发射阵列之间的距离越远。譬如上图案例中 16 兆赫信号的有效照射范围为 1300-3000 千米,19 兆赫 1650-2750 千米,22 兆赫 1950-2750 千米。探测近界的距离因此由最低工作频率决定。

将雷达站建设于大陆纵深,使其近距盲区位于陆地上方,对海覆盖的盲区即不复存在:

海上探测半径因此会有所减少,但仍然够用。

况且在沿海选址建设更多 OTH-B 雷达站也不是多困难的事情。

赛里斯拥有天波超视距雷达,地波超视距雷达,大量地球观测卫星与航空侦察资源,以及详情不明的水下监听网络等侦察监视手段,对西太 A2/AD 区域内的海洋监视基本可以称得上密不透风。

游荡于西太 A2/AD 区域之外的潜在敌水面舰船暂时还较为安全。现有地球观测卫星群的覆盖仍存在很大的时空缺口,且光学传感器无法穿透云层捕获利用恶劣气象条件掩护行迹的敌方作战编队。

王师长期沉迷于殖民地战争,尚未完成西太方向的海洋监视体系构建。拟部署于帕劳的 Tactical Mobile Over-the-Horizon Radar TACMOR 天波超视距雷达预计要到 2026 年 6 月才完成基址建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