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德如此理性的大师,最后也会跌入物自体、先验论、智性直观这样的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陷阱之中?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0
阅读量:
15

因为物自体、先验论、不可知论才是绝对正确的,而绝大多数人才是陷入把经验当做事实、把主观判断当作客观真理的谬误。

你能证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脑吗?如果你连这都无法证明、无法真正知道,那么你到底能真正知道什么?你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自己的主观臆测而已。

你真的存在身体而不是缸中之脑吗?过去真的存在而不是五分钟前世界和你的所有记忆才诞生吗?其他人真的和你有同样的意识而不是一堆程序和NPC吗?

你可能要搬出奥卡姆剃刀来反驳我,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主观需求的原则,只是希望通过消耗很少的精力来满足一些主观欲望例如获得愉悦,而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真的是奥卡姆剃刀原则下描述的那样。

概率描述与奥卡姆剃刀也是一样的道理,明明本质上什么都不知道,还是要选出一种“概率最大的可能性”进行相信,却没有意识到相信本身就是已经违反客观真理,陷入主观臆测了。

相信自己所见所闻并非本质上的唯物,而是将主观印象强行认为是客观世界,把主观当做客观。

真正的唯物是绝对的怀疑,对任何描述客观世界的知识保持怀疑的态度,这也才是真正的科学基础思想。人们不懂怀疑,才会出现“迷信科学”这类误解。

唯一可信的知识只有“我思故我在”,“我”在怀疑就证明了“我”的存在,即主观世界是存在的。

主观世界存在并不意味着“我”对除“我”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客观世界存在某种一致性,仅仅是“我在臆测”这件事存在而已。

详细说说主客观的划分。

物质、时间、空间、因果都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身体,是否存在大脑也值得怀疑,时间到底是否存在?太阳晒然后温度升高这两者真的存在因果关系吗?

因果既有逻辑上的因果也有时空上的因果,这里特指时空上的因果。例如如果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会死,这是逻辑上的因果。把苹果松手,苹果就会掉下来,这是时空上的因果。

主观世界的内容则是逻辑、记忆、感官材料、命题、概念等等,这些事物的存在性是不可怀疑的。

评论中有人提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没有意义了,那么我们就先来定义一下意义。我们不可能有效讨论一个没有定义的概念,如果不服我的定义,可以给一个更合理的定义,而不是说“意义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等价于放弃讨论。

不过无限追溯用来定义另一个概念的概念也是无用的,说到底概念只能由概念来定义,最终只会形成闭环而已。

那个命题中的意义等价于价值,是指事物对有意识的主体的效用。意识对事物会有好坏的主观判断,其中好的称为有意义的,不好的称为无意义的。

由定义易知,意义来自意识的欲望。想要一个事物,那个事物便有了意义。

意义主要来自生物本能,例如想要吃饭、睡觉,想要获得愉悦。在意义的作用下,人类就会像动物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行动。

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东西就是逻辑和理性,逻辑帮助我们真正认识世界而不是困在欲望之中无法自拔。

可知论是欲望的理论,所以有意义。不可知论是逻辑的理论,因此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无意义,不过逻辑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只有逻辑能揭露真正的正确性。

但如果相信可知论并自称相信客观真理,我只能说太过虚伪了,明明只相信主观欲望而已。

从逻辑的理论和欲望的理论进一步向下讨论,就会遇到“我们不得不相信可知论”的问题,否则就不存在保持生存的手段了。当然,生存是最基础的欲望,其他欲望需要建立在生存之上。

欲望就是意识希望达成的目的,而可知论是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但仅仅只是手段,它的地位仅此而已,而不可知论则让我们对目的有一个深入的思考。

重新审视不可知论的意义,不难发现,它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的动物性,并允许我们超越动物性,获得理性的自由。动物的欲望真的有意义吗?金钱有意义吗?权力有意义吗?愉悦有意义吗?

我们可以用理性来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而不是被囚禁于欲望中。

获得理性的自由后,我们可以捡起可知论,作为手段加以利用。


看到评论区有小伙伴虽然理解了怀疑论,但却没有理解可知论作为手段的相对可靠性,于是来补充一些内容。

在绝对的意义上,可知论当然完全不可靠,但是却存在相对的可靠性。相对可靠性的根源是,我们的行为必须做出选择。吃饭还是不吃饭?睡觉还是不睡觉?与他人交往还是将其看作没有意识的程序?赚钱还是不赚钱?

而这种选择根本上不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是对现象的认识,我们评判的实际上是一个假设预言现象的能力。什么是现象?现象就是所见所闻,感官感知到的一切。缸中之脑告诉我们,现象与客观世界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看到几只乌鸦是黑色的,就会猜测乌鸦都是黑色的。后来你又见到几只乌鸦,发现果然都是黑的,于是“乌鸦都是黑的”这一假设就是有用的,除非有一天你看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整天不吃饭,根据“人不吃饭会饿死”这一假设,你预言他会饿死,后来预言应验了,就能证明假设的实用性。

为了实现意义和目的,我们就需要对现象做出预言,因此预言的能力本身就是假设的实用性的评判标准。

因此现在的科学本质上不是研究客观世界,而是一门现象学,检验假设的实用性。

实用性可以用概率论进一步精确地衡量,主要可以运用贝叶斯公式,计算一个假设为真的概率。这一概率永远不应当达到100%,仅仅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任何绝对的意义。

而对于能够预言同样现象的两种假设,则要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比如说有神论和无神论这两种假设,对于科学家而言,即便不假设神的存在也能预言所有现象,因此有神论就被奥卡姆剃刀剃掉了。有人曾经问一位科学家,你的理论把上帝放到了哪里?他答道,“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综上所述,对于科学而言,可知论的相对实用性就是假设预言现象的能力。

当然,不懂科学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概率解释和奥卡姆剃刀,他们仅仅只是在迷信而已。

如果去掉“必须选择一个假设来相信”这个大前提,对可知论可靠性的一切论证都会失去意义。

为什么必须选择一个?为了获得实现意义和目的的手段。对目的和手段的深入挖掘才能让怀疑论真正战胜可知论。

通过对现象学的分析,我并没有表示科学的才是正确的。恰恰相反,科学仅仅只是作为手段的最少假设。而不可知论得到的结论实际上是,我们可以去相信任何想要相信的假设,无论这种信仰是否能被他人理解,因为任何人们公认的真理都是毫无根据的,只有“我”是绝对的原点,而信仰就是“我”的意义和目的的体现。

不可知论中有一个不可怀疑的原点,那就是“我思故我在”,唯有“我”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因为当我在怀疑“我”的存在,“我”就已经作为怀疑的主体存在了。

(关于如何严格证明“我思故我在”,我也搞不太懂怎样证明才是真正严格的,我只能说这是逻辑的必然结论,而逻辑是判断命题真假的必然前提。如果嫌麻烦,可以跳过下面证明“我思故我在”的内容,一直跳到“要找到一个绝对不可动摇的原点)

更深一步地说,如果要思考命题的真假,就不可能否定命题本身的存在,不存在的命题谈何真假?而命题是“我”的一部分,就证明了“我”的存在。

再深一点,部分的存在为什么能够证明整体的存在?因为命题必须遵守语法规则和推理规则,否则也不存在真假。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其中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或然的。人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一推理中,即便前提和结论都值得怀疑,推理本身却不可怀疑,只要认可前提,就不可能否定结论。

命题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主语和谓语,否则无法构成命题。主语就是一些对象,谓语是对象的性质,同时性质本身也能看作对象。我们可以说“雪是白色的”,还可以说“白色是美丽的颜色”。用集合论的话说,主语是一个元素,谓语是集合本身的定义。“雪是白色的”意思是“雪”这一元素包含在“白色的物体”这一集合中。

命题是“我”的一部分,将“我的一部分”集合中的一切对象的综合定义为“我”,于是命题的存在证明该集合不为空集,“我”就是存在的。

要找到一个绝对不可动摇的原点,就要将多余的东西剔除出“我”的范畴。首先,时间和空间都是值得怀疑的,“我”的记忆可能是5分钟前诞生的,不一定真的存在什么过去,也不一定存在什么未来,只有现在这一瞬间的“我”是必然存在的。

然后还需要来到意义和目的的问题,“我”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如果在去除了外物之后没有找到新的意义和目的,结论就只有“毫无意义”,唯一的选择只有自杀。因此“我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也可以换一个说法,“我为什么不自杀”?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什么是真正的意义和目的?只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即便客观世界根本不存在,你也愿意为之献上你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我”。

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真正的意义和目的只能由你独自找到,毕竟我对你而言只是外物而已。

你将会原路返回、止步不前还是找到属于你的路呢?无论怎样,我都会默默地祝福你。

——————(分割线)——————

这篇《理性论》是我的完整的哲学思想,是为了完成对人类的否定与进化的文章。

理性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