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通过一些什么小说技法拥有那么强的情绪渲染与调动能力的呢?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8
阅读量:
18

江南的情绪渲染能力依靠的不是技法。

所谓的五识通感,层次感,对比……所有的网文写手都在用,甚至有很多写《龙族》同人文的,笔法上像江南的多了,但是依旧没有一个人达成和南桑一样的效果,这个能力不是通过技法建立的,是通过你写作的出发点、侧重建立的。

简单说,当你的写作水平上去了,你所用的一切是会被限制在你自己的表达框架里的,从你的信息库,到你具体的措辞,表句,技法,使用意象,情节编排。

那么你势必要涉及到一个东西——基于一定思维的排列组合。

作者们根据属性不同在排列组合这个事儿上有两个不同出发点。

园丁型作者,他排列的初衷往往更倾向于回答问题。

情绪型作者,他排列的初衷一定倾向于宣泄情绪。

相应地,我们也会产生园丁型读者和情绪型读者,将来他们去写书了,如果能写成,一定也会变成自己同样类型的作者。

现在很多网文还没入行的新人,一说到写书就埋头写设定,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从前在技术层面讲过,今天可以说心理层面。

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抠设定的人是潜在的园丁型作者,他们觉得写书就是写逻辑,没有逻辑你就没法回答问题——那你还写什么书?

所以他觉得自己要埋头抠设定,因为这是写逻辑的基础工作。

这个线路在技术层面上是明显走歪了,但是心理层面是没有毛病的,你能看到,有很多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情理、事理逻辑较真儿再较真儿,对网文的设定,推理的细节表现出格外地欣赏或喜欢,抑或是对情绪型作者作品相当无感,这样是非常合理的一种状况 。

园丁型的作者,事理逻辑,情理逻辑都成熟,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延展开,他们在结构上的可塑性强,在长篇小说上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写出来的书像自然膨胀开的一朵花。

但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有一个问题,他写书缺乏足够多正面的情绪细节,在情感的细微之处,他要么以多取胜,要么就扬长避短,用精准,简洁的叙述,加上成熟的情理逻辑完成工作,从而把大部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

由此我们才诞生了很多相关技法。

技法,是讲求逻辑的,所谓的五识通感,对比,包括句逗号的应用……等等等等,它内里都有基本逻辑在。

而情绪型作者,他的第一出发点偏偏不是逻辑,而是情绪宣泄。

也就是说,他不优先考虑故事逻辑,排列组合是围绕情绪构建展开的,为了情绪,他什么离谱的操作都能干出来。

那么他最开始写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倒推的情理逻辑,然后情理逻辑上再倒推事理逻辑。

这就导致,他的故事逻辑往往没有那种能膨胀开的复杂度,他是先把情理写出来,甚至先把自己要的那一帧带情绪的画面构图写出来,然后再去想画中人是谁,会和谁发生什么从而产生了这个情绪。

举个例子,今何在可能因为“我看晚霞的时候不做任何事!”这个构图去写了《悟空传》头几章。

江南就更离谱,他甚至可能因为看《东京爱情故事》脑海中衍生了他认为“必须”出现的几张图,从而去构建描述了整个日本分部的《龙族3》。

这种书,情理逻辑和事理逻辑往往是套壳子,或者本身核就特别小,是作者把它写大了,扔了一堆人进去,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情绪路线来回跑。

它唯一一以贯之的东西是真实情绪。比如《悟空传》,它非常碎,但是今何在的愤怒,空虚,悲伤在写作上是对应你的心理变化的。

通过足够多、足够完整的分层细节构建,把人、情节写真,这样它就在情理逻辑上再升了一级,拥有了足够强的情绪渲染能力,这是情绪型作品对比园丁型作品的唯一优势。

在写作上,这样的书分侧重分的是特别明显的,金庸和古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古龙注重写人,他在架空上是直接套壳子的,而金庸写世界,他回答任何他想回答的问题,由此就形成了两个不同出发点构建的不同性质的作品。

龙族同人也是一个道理,很多人明明在技术上很像江南,但却永远写不成江南那样——因为他们写的是两种书,这两种书永远不可能一样。

很多的写作效果是通过思路衍生的,不是通过技法。

比如强调逻辑的,它很多时候写起来思路上是正推,这样它在人和人,事件和事件的联系上就紧密,内容膨胀开就丝滑。

强调情绪的,它很多时候思路上是倒推,那么它的事理库往往就是空间大,而联系薄弱,这就导致他写好了你觉得这玩意儿天马行空,你这辈子也想不出来,他写砸了,就是废稿,拿给你看,你会觉得他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篇幅长起来,他这个东西就容易变拼图,等等。

正反推在写作里两个类型的作者都会用,但实际上是,“哪边儿推的多,哪边儿你更重视 ”决定了你要写什么,决定情绪渲染能力的是你笔下想写的内容,而不是你用的技法。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窥见,江南不能被模仿的真实天赋是什么。

最核心的只有一条——感知高,写人准。

拿上一本《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去看江南问题最多的《龙族》系列,你会发现,陈墨瞳、路明非是现实中存在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不能填满手册,但是没有一条会逾越手册。

人物会出现的病态行为,江南全用设定来进行合理化了,龙血衍生出的设定就是为了干这个用的,掩饰龙族里大部分核心人物都是精神病的一个事实,而路明非的身份是为了掩饰他的不稳定状态用的,他这个人物原型的复杂度是最高的。

而园丁型作者是玩不出这种操作的,即便你把手里的书塞到他手里,告诉他——人物行为就这么些,照着这个写。

因为他不明白病人情绪分层的先后顺序,也想象不到他这个东西突变后是啥样,他只尊重逻辑——在书里你和你妈关系挺好,那她死了你就应该失声痛哭啊?至不齐你也得悲伤才对吧?

错了,陈墨瞳就是不哭的,因为她情感钝化/情感隔离。

当你的阅读量大起来以后,你会发现,江南的语言技术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级的,那是他的风格,已经钉死的东西,跟一些老作家们比它甚至很浅薄。

但是他写人准的天赋,是超出很多人理解范畴的,在我的认识里,他起跑线甚至不会比茨威格差,这就是真正的可惜之处。


9.3 二更

之前讲的不够清楚,发现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情绪型和园丁型两者永远不会一样。

我知道,很多潜在的园丁型作者痴迷回答问题,那么他也势必痴迷收集所谓的“写作技术”,认为自己能同时拥有,还有很多潜在的作者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刚接触写作也有极大的野心,想同时拥有,但其实“同时拥有”是一个写作上的经典误区。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迷糊是因为情绪宣泄和回答问题这俩东西抽象,我们可以换成写人和写世界这种具体的东西做一个类比。

现在,假设你的写作内容是一个图形,你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随着你一直写下去不断扩大。

你要记住,你的文章写多长,写的多详细都可以,但你内容的性质不会改变,也就是你写人和你写世界的总体百分比是不变的,

这个,就是写作上的侧重。

当你决定了围绕着人写,把人当主体,你就不可能再把其他东西当主体了,你的世界构建的再好,人们也会说,哇,这是本书是写人的/写感情的。

而当你决定去构建世界,不管你这本书写了多少人,写得有多详细,只要百分比没变,读者们也会告诉你,你这个书有内容,写的好!

所以,是围绕着什么写,决定了你书的性质,区别就像大刘和江南,金庸和古龙,烽火和乌贼。

大刘写什么,人们都会说他是在写科幻,即便他写程心写的已经足够详细,而江南即便写了科幻,人们也会说南桑是在写爱情。

这个事儿和你写的长度、写的详细程度、以及你对知识的专业掌握都没有关系,它只和你围绕着什么写有关,篇幅相同,区别就会像《球形闪电》和《上海堡垒》,科幻里写爱情,和爱情里写科幻效果是永远不可能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龙族同人文永远也不会达成江南的效果,因为大家写的不是一种故事。

龙族同人文,往往是拿着江南的人物去升级打怪,去装逼打脸的网文,重点还是在升级打怪,装逼打脸,顺便圆剧情党的梦。

而江南之所以要写路明非升级打怪,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合理的渠道把路明的情感非完整地展示出来,重点还是在展示情感(甚至不是情感,是情绪)。

同理,情绪宣泄和回答问题跟写人,写世界的侧重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比后者更底层的逻辑,它不能实际决定你要写人,写事儿,还是写世界,但是它往往能决定你写出来的效果上限。

古龙古先生以前为了混口饭吃,也模仿过金庸先生,但结果就是他天赋发挥不出来,以园丁型最容易发挥的架构去写,他直接裂开了,各个方面都比不过,所以后来他开创了古系,和金先生写两种故事,最后写到了能和金先生齐名。

你要明白,情绪型作者写作不是没有逻辑,他是不会优先逻辑构建,当情绪构建和逻辑构建在思维上产生冲突时,园丁型型作者会直接选择尊重逻辑,抄近路,而情绪型往往会选择山路十八弯,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的同时,逻辑上也能说得过去。

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优先尊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此两者擅长的领域也是不一样的,写出来的故事形状往往也是不一样的。

而写书是一个什么活儿呢?

写书是一定离不开逻辑的,因为它是书,是书,就该讲逻辑。

但同时,写书一样离不开生活,而生活有太多时候是不讲逻辑的。

人不是纯理性生物,甚至在感性和理性的较量中,感性从未失过手。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你下班回到家,感觉疲惫非常,突然间一句话也不想说,并且找不出任何理由。

你找不出原因的,甚至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去剖析自己也剖析不好,找原因反而使你压力更大。

你只想一个人呆着。

但你的男友/女友很在意你,看你精神状态不对,不停地问你是怎么了? 是不是我哪儿惹你生气了?还是谁欺负你了?

你怎么跟他/她解释都没用,因为他/她跟你不一样,就算知道边界的存在,也总会在爱你时忍不住逾越。

那么事情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暴怒,或者一个连续消极回应的冷场。

在这个场景里,园丁型往往是男友/女友,情绪型往往是你。

园丁型能知道这种东西存在,往深里说,他还能意识到人需要边界,但是他很难和你感同身受。

情绪型就不需要去了解这个知识,因为这个玩意儿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一种距离感上的困境。

表现在小说里,园丁型至多会把这个东西描述一遍,当作一种现象处理,写太多对他来说没意义。

而情绪型会把这个东西写出花,来回写,写出一个套着壳子的起承转合,然后,一部《言叶之庭》就被搞出来了。

事情的真相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只会写自己的故事,不是你掌握了一些知识你就能写,你知道他在一种困境中,那这个困境具体到一点一滴是啥样的?你不知道,你看多少书也只能是猜测。

不知道,就是不懂,所以我说,你把书塞他手里都没用。

这种事甚至他本人都说不好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所以他讲故事的方式往往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你呢?会不会也和我一样?

而园丁型就不是这样,他有情理逻辑,也有技术,所以写人的效果也可以很好,但他不会始终写情绪这个东西,他也写不了太细节的东西,因为写出来就失去了准确,而准确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标准。

所以园丁型里,倾向于要把情感表达透的作者往往就是两招。

要么,多中取胜,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搞一堆生活细节,读者短期内觉得无所谓对,无所谓不对的东西,分批次输出,久而久之,他中的点多了,读者就会说,哎呦不错,感动到我了。

要么,扬长避短,让你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最简单的技术,他把能激起你同理心的事儿写完,然后——XX对着大海陷入了沉思。

XX想啥你知道吗?你觉得自己知道就可以啦,我就不写啦。

后边的办法用好了,文学性高,回味悠长,前面的办法用好了,渲染力会好上不少。

但这个东西跟情绪型用的就不是一个东西,园丁型作者最擅长的领域还是人事儿联系,从而揭露世界运转规律。

而情绪型换句话说,有事儿他是真上啊,他实际一句就能准确命中你了。

“我看晚霞的时候不做任何事!”

中没中? 你要是个每天被家长逼着穿秋裤,有逆反心理的死小孩儿,该中的就全中了,而作者也能知道自己中了。

他这个玩意儿不保逻辑,但保真,因为那就是他自己。

这个时候,如果他再使用一些相应技术,你在情绪渲染上就没法跟他在一个层面竞争了,最典型的例子,江南说,有些话,写出来就错了。

什么话写出来就错了?他知道自己准,但是他认为这种准会分开读者群,那这些话就不该说,说了你就没有商业性。

你明白了吗,不是一个方向,玩儿的也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了。

所以情绪型最擅长什么? 他擅长在你的心里多挖一块儿,沉浸在他给你编织的喜怒哀乐里跳来跳去。

写人这个事儿就是个观察+换位思考,你观察什么比较多,换位哪方面比较多决定了你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而你的观察能力、换位能力本身,决定了你可以有多准。

它是决定性要素,也就是蛤蟆说的天赋,有就是有,有决定了你的上限能有多高,没有也不影响你出名,挣钱,但这种东西就不太是你能写成的了。




9.6 这真是最后一更啦,讲不清楚那是我能力有限,你们不明白不要紧,也没必要太纠结这个问题,它不影响你创作的。

回复 @zzzzx ,以及很多和他有同样问题的童鞋。

这位同学,你是学这个的你应该知道,或者你不知道你也应该听自己老师提过。

这一行,重要的不是学方法,做这行,或者说但凡是做艺术类行业,最重要的东西是“开窍”。

什么是方法?你说的那个东西就已经是个经典的工厂艺术方法,你学这个的第一天老师就把那个玩意儿给你了,它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能替你的老师担保,它绝对是最耐操的,最实用的。

它是从哪儿来的呢?通过对规范的认识。

也就是说,你原本是不需要方法的,你需要东西其实是对规范的认识,方法本该是由你创造的,但是你刚入行的时候,对规范的认识为0,写的东西压根儿没法看,有可能努力的方向离正确的方向越去越远,老师没办法,只能给你弄了个方法,告诉你——照着这个做,你写的东西很快就能看了。等写的多了,你可能就开窍了。

而什么是开窍呢?

开窍是对规范的自主认识。

你明白了吗,我们每个人对规范的理解都不一样,这导致细节多到数不胜数,方法上千奇百怪。

我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是,当我们的作品写到最后,它能给别人看,能卖,就说明它已经在一个共同的规范里。

太执着于方法,你的创作是会疯狂受限的,因为你技术思路上是倒着来的,你想的不是什么不行,剩下的我自己发挥,而是我应该这样这样,应该那样那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搞文学评论的人会写不出来作品的缘故。

这是方法的部分,你问具体方法,我不是说我这个玩意儿它金贵所以我不能给你,而是我就给不了你,甚至给了也没用——如果列夫托尔斯泰都没有教会你一点东西,你觉得我这种臭鱼烂虾,我行吗?

这个应该是你们行业的基础知识,所以我觉得你特别想问的不是方法,你只是用了“方法”这个词汇。

你真正想知道的可能是AB环节的重心问题,这个我能谈谈。

AB起冲突的时候,正常人落实到笔下会选重心,也就是说,我要了人物弧光,很多东西我就根据人物来做,有些逻辑搭建的流程和它起了冲突,我就相应地去做简化或者复杂化,总之,我要求是我这个玩意儿能合理化。

这个是典型的编剧创作流程,你们的工作流程原本是非常倾向情绪型作者的,因为一部电影一般就两个半小时,你篇幅是放在这里的。

现在你是想调和两者,希望两边儿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我的实际经验是,这个活儿能干,但是多半你要抛弃传统叙事法,你要做的是在叙事上下功夫。

最典型的例子是乔治马丁。

但是如今我们有没有这种作品的创作环境,以及这种书就算你能写出来,有没有性价比,也是你该考虑的一个事儿。

以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