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毁了多少孩子?

发布时间:
2023-08-15 23:35
阅读量:
17

中国式教育整整毁了一代半人!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从小学到高中,在高考指挥棒的搅动下,所有的学生全都隐入到高考这个急速旋转的旋涡之中,无从躲避、无法自拔。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知识量过大、难度过高。

中国中小学课本的知识量和难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

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无法让孩子快乐地度过青少年期。

由于课本进度快,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大,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学生必须拿出大量的时间完成作业,复习课堂知识。

许多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都要学习到晚上十点多钟。

许多孩子每天玩耍的时间不足半小时。

初、高中的孩子更是要日复一日地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拼命学习,才能跟上教学进度。

只靠课堂时间,或课后只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绝大部分孩子根本就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无法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孩子掌握的知识。

这样的中小学教育几乎剥夺了绝大部分孩童年的快乐。

二是严重挤占了孩子多方面发展旳空间。

青少年时代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希望从各个方面探索世界。

繁重的课业让孩子没有多余的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另一方面,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家长也希望孩子能有课本之外的一(多)技之长。

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压缩孩子本已少得可怜的玩耍、休息时间,甚至将周末、假期全部给孩子填满。

结果,中小学生成了这个社会最忙、最累、压力最大的群体。

经过十二年高强度的学习,绝大部分青少年应有的求知欲、好奇心被彻底泯灭,再也没有兴趣拿起书本,钻研知识。

三是极度缺乏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

青少年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量重要时期。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只有一门每周一至两节的思政课(或称思想品德课),再就是根据教师个人的感悟,在其他科目中穿插的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只言片语。

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目前的思政课在塑造青少年价值观方面的做用效果如何。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没有社会实践,没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没有团队建设活动,甚至过去组织学生集体看电影也早已不再。

而通过学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高频次地组织上述活动,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尊、自立、自强、博爱、协作、包容,等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应有的价值观。

可我们的教育将这一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家长和社会。

第二,重点校、重点班破坏了教育公平。

同样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过去的几十年来,各级政府为了追求升学率,把建设重点校作为办好教育的中心工作。

各学校还要设立重点班。

各地优秀的师资力量不断向重点校、重点班集中。

这种办教育的思路,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原则。

而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应该是现代社会政府应坚守的底线。

虽然近些年部分地区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改进,但总体现状并无根本改变。

第三,家长的攀比心理,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增加巨大压力。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许多人的人生目标都定位为成为人上人。

时至今日,不少的人仍然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当本人的这一目标未能实现时,又将希望寄托在了儿女身上。

然而,社会中99.9%都是普通人,这也就决定了无数普通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甚至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必然导至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期望出现落差。这种落差给许多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所有以上这些因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