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林冲为何没有识破白虎堂的骗局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涉及到当今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人的大脑观念里面有许多固有的错误倾向,这些倾向在某些不利外部环境下会导致人类的大脑失灵,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天降宝刀”是聪明人(陆虞候、富安)利用人性的缺陷精心设计的一个局。林冲本不是蠢人,可任你智商再高,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或者团队比你更聪明,擅长的套路更多。只要有人想骗你,总有一个局让你入进去。
首先,卖刀人出现之时,恰逢林冲冲冠大怒之后心情刚刚平息的状态,宛如大病初愈,此时警惕性本就比平常差。这可以说是“压力影响倾向”,人在承受大的压力之后,短期内容易做出非理性判断。
其实,遇上卖刀人的时候,对方先吆喝了两次,林冲并没有搭理。直到第三次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这激将法一用,就开启了林冲人类大脑缺陷的一个开关,这开关就是自尊心。他条件反射一般说道:“将来看!”“激将法”就是利用了人的“自尊心倾向”。
接下来的讨价还价流程可以看出卖刀人是一个熟悉讨价还价流程的老手。他“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报价策略上采用了“一高一低法”,在买者心里看来那就是六六折大优惠,这触动人类的“回馈让步倾向”。同时林冲这时“贪便宜”的错误倾向开始启动,并且他又还价一千贯。这时卖刀人并没有立刻答应,又加五百至一千五百贯。这套路是卖古董常见还价方式,一千贯如果卖家直接答应会让买家觉得,“这么爽快,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林冲一再坚持,卖刀人才假意说,“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分也不要少了我的。”看这话术,简直是职业推销员,年度销售冠军。
但林冲毕竟是林冲,聪明的林冲,他依然心有所疑。回家交付钱款之时还盘问卖家宝刀的来路。卖刀人一句“若说时,辱没杀人!”此句厉害,本是林冲怀疑他,此言一出使林冲成为有意羞辱人的一方,反倒成为有愧之人。卖家非心理学高手莫属,林冲彻底打消了疑虑。在此处卖家又用了“重视理由倾向”,对于林冲动疑问,他的答复其实是“不是理由的理由”,然而这手段往往起作用。有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实验人员成功地插队到排在复印机前面的长队前头,插队人给出的理由是:“我要复印几份东西。”这种“不是理由的理由”居然大家都条件反射般的允许了。
卖刀人离开以后,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彩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到这里人性的“虚荣心、爱攀比”开始发作。林冲此时就已经有了要比刀之心,根据人类的“一致性倾向”,一旦大脑里产生了一个念头,就会想方设法一步一步去执行,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接下来,“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这里看出,林教头有多么喜爱宝刀,完全沉迷进去,可谓玩物丧志。分泌多巴胺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同时也会让人放松警觉,给人带来不良后果。
到这时,林冲已经完全陷入了对方设计的妙局里,在对方利用各项人性弱点的心理攻击下,彻底丧失了理性思考能力。第二天上午,两个承局奉高俅钧旨让林冲去比刀的时候。林冲几乎是自然而然就答应了,还得意得说,“又是什么多口的报知了。”
去太尉府的半路上,林冲发现这两个承局他并没有见过,两人解释说他俩是新来的。而在最终进入白虎节堂之前,林冲屡次三番“住了脚”,都被两个人劝了进去,这是人性的“避免怀疑倾向”,比刀是他的念头已经占领了大脑的心智,这是大脑的主要目标,这时的大脑已经不会去怀疑身边的异常情况。直到林冲一步步走入“白虎节堂”,才猛然醒悟,可这时已为时晚矣,大错已成,神仙难救!
所以,这个“宝刀骗局”是熟悉和善用人类心理学的高手为林冲精心设计,量体订做的。通过上述分析来看,设局的人投其所好,以他的爱好---宝刀为诱饵,用激将法激起自尊心,给他创造贪便宜,攀比的机会来满足虚荣心,又利用“回馈让步”、“一致性”、“重视理由”、“避免怀疑”等人性固有的不利倾向来进行心理攻击,林教头是人不是神,怎么可能躲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