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的演技应该怎么评价?为什么就是拿不到奖?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3
阅读量:
16

演戏在「奖项」上,一般是看「提名次数」跟「得奖次数」及「奖项含金量」,三者需要相互参照。

比如「成龙」跟「吴镇宇」,都有五次以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提名记录,但至今没得过。

我觉得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没人觉得这两个人的演技比得奖的部分年轻演员差。比如谢霆锋,我想哪怕是谢的粉丝,也不会觉得吴镇宇的演技低于自己偶像。

如果说「成龙」是因为类型片原因,被金像奖厌弃(但跟台湾关系最好的时候,连续两次拿了金马影帝),但吴镇宇又如何呢?看过「无间道2」的都知道他水平怎么样。

因为得奖这件事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而提名的次数,相对来说客观一些的可以看出这个演员的演技梯队。

张国荣则是金马奖跟金像奖提名13次,但只得过一次,除了金马奖的春光乍泄提名,有对他的侮辱成分,其余的时候,提名基本还算靠谱。

也做过几次「大热门」,甚至他最大的代表作「霸王别姬」由于属合拍片,在金马金像都无法参与评选。

我向来不觉得张国荣是什么「演技无冕之王」。因为王都是有冕的,无冕之王只是安慰,王都是自己造冕的。

但如果说张国荣的演技水平及综合实力是否可以成为香港第一梯队的其中之一,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演技无法量化,只能看出「特别好」跟「特别差」,张国荣大概属于那种「演的没毛病且不少代表作」的演员。

用「影帝不多」来踩他,其实属于一种不懂装懂的指责,类似于一群现在的鲜肉粉丝,本来自己还领低保呢,但谈到「自家哥哥」的奢侈品代言,如数家珍,顺便拿来踩对家的牌子不够高级。这其实没什么意思。

我所认识的影评人跟香港电影工作者里,最负面的也顶多觉得他「戏路不宽」,但「演戏没水平」这话是没人说过的。

要总结张国荣为什么拿不到奖,除了运气以外,还有一个许多人没发觉的问题。就是张国荣后期心态的转变。

张国荣是一个非常希望得到肯定的艺术家,而「霸王别姬」扬威戛纳,一时间曾让他成为「香港文艺电影的领军人物」、「商业文艺双跨界的优秀代表」。此时梁朝伟还不如「花样年华」后那样有稳定的票房号召力。

所以在97年出柜事件之后,虽然他的唱片销量一直都还ok,而且演唱会也没耽误。但是商业片的地位下降了一些,「星月童话」作为他「重归枪战爱情商业片」的野心之作,更是票房不如人意。

这时候他采取了一种「偏门」的方式——以新导演、小成本、外埠市场开拓为主的冒险尝试。

其中「红色恋人」就是个中代表。在香港票房奇差,但因为题材及「港星演共产党」的噱头,在内地票房飘红,那个大陆市场仍未成型的年代,拿到2000万以上的票房,进了内地年度票房前三,可惜制作成本太高,导致当时没钱赚,估计这次重映能赚些钱。

而跟罗志良合作的「枪王」、「异度空间」,以及张之亮的低成本电影「流星语」,则属于「小片」的代表。

当然,这不代表张国荣自己是接不到「大制作」的。

比如01年,王菲风头正劲的时候,向华强找他们合作爱情喜剧「恋战冲绳」,张国荣一样能做绝对主角。还找来梁家辉做男二。

但很明显,张国荣志不在此,因为香港电影市场全面萎缩,以前他的票房号召力大概是「顶流守门员」的水平,但这时候连他「崇拜的大哥」周润发也要去好莱坞拍戏了,加上梁朝伟的崛起,其实分了他很多商业片的戏路,他要维持自己96年以前的商业片成绩,其实不大容易。

如果换做别人,也许稳扎稳打,边拍大制作的商业片回温,边跟王家卫继续合作,哪怕暂时屈居于梁朝伟之下。等待时机,或许会有更好发展。

但张自诩自己的性格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星空下的倾情》采访原话),所以他必然要自降身价,以牺牲制作成本为代价,来换取更大的拍摄话语权及「以小博大」的野心。

但问题在于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且「以小博大」的几率本身就低,加上新导演拍戏常常没什么经验,导致成片不佳,他得奖反而更难。

比如他后期的演技代表作「枪王」,当时是受了不少人夸赞的。可是这电影看过的都知道,本身就不行。节奏特别乱套。只是众星捧月的在拍他一个人的「成魔之路」。电影是一群人的工作,拍好一个角色无法挽救整个戏的平庸,所以哪怕他演的极为卖力,也极有突破,但还是无法得奖。

总的来说,张国荣的「不得奖」,有一部分是运气,有一部分是个人性格,少部分是某些评审的偏见(如同性恋演同性恋不该给奖的观点)。他仍然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只是个人无法抗拒时代,就像他想拍的「偷心」,投资人开拍前就犯事儿进去了,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离奇。如果没有歌坛始终稳定的成绩撑着,张国荣生命的最后几年,事业的确有些暗淡。

但张国荣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很努力,也很优秀,以至于他的遗憾仍然在多年以后有人凭吊,有人分析。更多的失意者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全文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