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许多人一提到国外就觉得高大上?
时代烙印。1990年全球有人均GDP统计的184个国家里中国排名173,妥妥的倒数10%,在里面还属于比较低的。虽然当年中国科技水平、某些军工重工行业水平已经是大多数国家不能比的,但是单论民生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确实是全球倒数,无论是接近赤贫的农村,还是大城市污水横流的无数贫民窟一样的老旧居民区,抑或几十年生锈旧机器轰鸣的工厂,都是典型穷国特征。以前我国有个商务部长高虎城,他大学是在非洲扎伊尔读的,他说当年去了扎伊尔才体验到了现代都市生活,这是事实,1970年代初就是北京上海的现代化民用设施也赶不上非洲大城市。
中国大城市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有了稍微现代一点的商业形态,而大部分小城市和农村直到2000年代才普遍有了新气象。199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才比全球大多数国家(包括南亚非洲穷国)好一点,2005年后中国农村才逐渐变得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强。2005年前后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说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虽有夸大,也说明当年农村还是相当不堪。
相对应的,则是当年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大陆中国人眼里高不可攀。1990年代日本美国和西欧国家人均GDP是中国的动辄40倍50倍甚至80倍,哪怕韩国全国GDP也接近中国全国,也就是说韩国当年人均GDP也达到过中国的20倍。1995年哪怕泰国人均GDP都是中国的5倍,而今天中国人看不上的墨西哥巴西当年可是人均GDP上万美元的富国,是和韩国一个水平的。
到了2000年代,中国人均GDP从1000多美元涨到4000多美元,同期美国人均GDP从3.6万升到4.9万美元,英法德人均GDP从2万多美元升到4万多美元,日本则一直是4万多美元,中国人均GDP从这些国家的1/20到1/40提升到了这些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韩国和台湾从大陆人均十几倍变成了人均不过几倍。直到这个十年里,发达国家都是高高在上的,韩国和港台也还是吃香的(虽然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高高在上),北京上海人移民巴西也是不奇怪的。这个十年里中国城市还是明显比欧美日城市土气,农村的落后更不用说。
到了2010年代,中国人均GDP从4000多美元升到1万美元,而这个十年里除了美国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停滞或者增长与衰退交替,欧洲强国和日本人均GDP依然一直是4万多美元,因此这些国家人均GDP从中国十倍变成了中国4倍,美国人均也从中国12倍变成了6倍,韩国台湾更是只有大陆3倍。这个阶段国内城市硬件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很多发达国家,农村面貌也开始和发达国家/强发展中国家开始明显缩小。国产品牌家电开始抢占日本品牌的市场,国产手机品牌让之前火爆的诺基亚三星索尼都黯然失色,中国高铁举世无双。过去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全面差距,缩小为中国和发达国家尖端科技等核心能力的差距,而发达国家里的比对对象也开始聚焦于美国,而忽略其它国家。
大多数人的世界观是从上学开始到成年后几年塑造的。现在30岁的人,上学的时候中国城乡还是显见得穷,现在40岁的人上学时候中国还是全球最穷国家之一,工作的时候依然是全球偏落后的国家。因此大多数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也就是80后和更年长的人,年少时代就习惯了“中国是个穷国”这个当年是客观事实的认知。这种心态在青少年时期形成,彻底改变需要大量对中外国情的学习认知,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时间和机会,因此往往会有意无意带着旧有的思维烙印,比如相信日本产业衰退只是闷大招等待有力转型、相信日本海外投资等于另一个日本,担心日本再次变强大,更对美国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和人才吸引力有深深敬畏心理,认为美国霸权快速崩溃根本不可能。
他们也很容易误以为中国科技、产业格局、民生水平依然在全球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并不知道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已经超过全球2/3人口,更是亚洲大陆上除了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和中东几个产油国外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更不敢相信中国科技研发特别是实业研发实力和成绩已经美国并驾齐驱。
毕竟国民里30岁以上人口占了大半,40岁以上人口也接近一半,因此很多中国人一提到国外就觉得高大上也就不意外了。与此相关,很多年纪大一点的中国人往往提到发达国家的时候往往直接说“国外”,国外怎么怎么做,国外怎么怎么好,他们会自动假设听话者能理解这里的“国外”是某些发达国家,比中国做得好的国家。
这些人的存在是个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现象,因此需要有更多人客观介绍中外各国国情,让更多国人有不卑不亢的清醒认知。
2023.1.12
请大家看看我的微信公众号《海隅苍生》,我的公众号只谈重要问题只摆数据讲真话,完全干货,比知乎上的回答更系统严谨,而且部分话题知乎上根本发不出来,欢迎关注。我以后也会在公众号上就中国民生和内需问题进行讨论。奈何越是讲真话、不偏不倚不迎合特定立场的内容主越是大多数人不感兴趣(大多数人也不愿意认真读长文看数据)没流量,所以还有劳认可内容的读者尽力微信上转发,让更多能从我的文章中获益的潜在读者看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