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如何缓解自己对来访者的负面情绪?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2
阅读量:
12

篇幅较长,看目录,最后一个方法是诀窍!

一个关于情绪的实验

沙赫特做了一个关于情绪的实验[1]:他招募了一批被试,告诉他们,为了测量你们的视力,我给你们注射了一种维生素溶液(实际上是肾上腺素)。这批被试被分为A组和B组,实验人员仅告诉A组的人,这种维生素溶液会让你们感到心率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血糖升高;B组则不知道这个消息。

视力测量完,在小组成员等待结果的时候,“演员”实验者就上场了,他们在和被试一起等候的时候,要么表现出欣快和兴奋,要么表现出愤怒,甚至撕掉了自己的问卷。被试就在旁边看着。

虽然,实验人员让被试描述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状况。结果发现:A组成员因为知道了“维生素”的效果,他们并不会体验到明显的情绪;而B组则体验到更强烈的情绪。

这就是对于情绪的一个著名实验,它说明我们的情绪又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理唤醒,另一部分是认知标识。换句话说,我们的情绪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生理反应的解释,它是我们构建出来的

垃圾桶vs聚宝盆

所以心理咨询师的负面情绪,不仅取决于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取决于咨询师如何看到来访者的行为反应,和自己的躯体感受。

很多人,包括心理咨询师都会将自己描述为垃圾桶,相信来访者把自己的情绪垃圾投出来,就会好很多。虽然倾诉能够起到相当的情绪缓解效果,但垃圾桶的隐喻其实给咨询师埋下了一颗地雷——咨询师已经默认来访者的情绪是垃圾,是很糟糕的东西。

我不喜欢这个比喻,我更愿意称之为聚宝盆,正如老话说的:“雷霆雨露,具是天恩”。没有深刻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很难体验到这样的情绪;没有两个人之间的信任,来访者也不会敢于把自己的情绪如此真诚的放在咨询中。

所以对来访者情绪的理解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咨询师承载了什么样的情绪,他们如何看待在工作中来访者的反应。进而可以用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情绪反应。

把情绪当作

在反移情的框架下,有着“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的区分。一致性反移情,指的是咨询时产生了和来访者一样的感受。

比如来访者长期体验到低自尊、自我否定、挫败、羞耻,咨询师在和他的工作中,逐渐也感觉自己工作能力很差,好像无论如何都不能帮助来访者,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质疑。

互补性反移情,则是在一组关系中,咨询师扮演了来访者早年重要关系中的客体。

比如来访者长期体验到低自尊、自我否定、挫败、羞耻,咨询师感觉自己应该更努力一些,要激励来访者,催促他动起来,要帮来访者铲除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于是咨询师开始过度照料、替代,入侵来访者的边界。

这些情感,要么让咨询师更深刻的理解了来访者,要么让咨询师更深刻的理解了来访者如何与他内心中的客体互动。当你用这种视角重新看待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就不会沉浸其中——当你知道你在做什么的时候,你就不会陷入其中

不要立刻行动

当然咨询师的情感反应不一定时反移情,也有可能就是自己的移情,例如自卑的咨询师,在被来访者点出自己胜任力不足时产生的负面感受。这时候要看咨询师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产生了负面感受。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负面感受不会被意识到,这些感受会变成行为,俗称“见诸行动”)

例如咨询师在跟某来访者咨询结束后,特别想要看书学习。这就是一种见诸行动,如果咨询师没能意识到自己看书学习这个行为是情绪驱使的,他大概率会陷入到“挫败-学习-再挫败-再学习”的内耗循环中。

这也是缓解负面情绪的技巧,你能够意识到情绪的存在,它就有被工作的可能;你没有意识到它,你也不会想到要去解决它。

彩蛋技巧!

学会下班。

无论是学习还是实习,你的督导和老师永远在教授你如何“上班”,但是很少有人教你如何“下班”;所有人都在教你如何使用自己,但很少有人教你如何保养自己。

你和来访者的互动再苦再累,那也是工作8小时的事情对不?既然已经下班了,那就思考一些下班的时候该思考的问题。比如去哪里玩?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找谁去撸串?怎么安排周末?

心理咨询师只是你诸多角色之一,你还有很多别的角色: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闺蜜、基友……、

学会以一个人的形态生活,也许是当代心理咨询师的另一门必修课。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