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阳的发展不如隔壁的襄阳?
没有人比我看的更透彻,因为我研究了很多年,研究透彻了才铁了心跑路。
先澄清几个谣言
1.不是领导级别差异造成的。
襄阳一把手高配是从范开始的,在高配前的几年时间里,襄阳已经从GDP几乎是南阳一半到追平南阳,高配之后襄阳拉开的差距远小于高配之前襄阳追赶的差距。
2.不是上级重视差异造成的。
所谓重视无非是给政策给项目,南阳获得的重视显然高于襄阳,包括但不限于:全国最好最大的防爆电机产业、光学镀膜产业、人造金刚石产业、燃料乙醇产业、部分汽车零部件产业(比如油泵油嘴)……还有一些产业是全国最好最大的之一,比如石油机械产业。
以上这些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直接划归南阳的,请问给襄阳了什么?我知道有大聪明会说乘用车,不好意思,那是后来十堰计划出走惠州时,襄阳主动争取截流下来的。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国家给南阳的远远多于襄阳,除了上面说的南阳油泵油嘴厂,还有当时全国屈指可数能生产整车(黄河牌卡车)的南阳汽车制造厂。
那为什么南阳发展不如襄阳呢?
很简单,南阳之前之所以比襄阳强,恰恰是因为获得了更多的重视,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上级重视的效果越来越弱,兄弟城市之间更多的是公平竞争,没有了更多的上级重视,顺其自然的发展就是回归本来应有的位置。
那么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地理环境带来的民风差异。南阳的民风在河南也算另类,具体来说就是,宜居而封闭,盆地内土地平坦肥沃,极少干旱洪涝台风地震,虽然难以发财但也不容易饿死,而四周又相对封闭,导致竞争意识薄弱,得过且过,安贫乐道。
南阳官方反思时经常提“盆地意识”,但襄阳也处在同一个盆地,区别大概就是盆地平坦肥沃的土地绝大多数属于南阳,襄阳想苟活混日子没南阳容易,而汉江航运发达,又有襄荆古道、随枣走廊与外界连通,想发财比南阳容易,这种环境下当然就比北方邻居有更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作为作证,南阳也有不在盆地“舒适带”的地区,最大一片就是西三县,西三县以南阳1/6的人口,贡献了南阳几乎所有明星企业(除了社旗的酒和桐柏的碱这俩老天爷赏饭的)和全部明星企业家,南阳富豪前十里西三县占一大半,其中还包括全国前十的富豪。
西三县能发展恰恰是因为相对于南阳其他地方没那么宜居,在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努力也很难有更多收获,但在大山里,不努力可能饿死,努力则有利于发展中药、畜牧、菌果等产业的环境,积累第一桶金乃至社会形成了向上氛围,再拓展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其他那么多环境恶劣地区反而是环境制约发展,在南阳反过来了呢?首先,环境激发老百姓拼搏意识而有利于发展是全国都有的,比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信奉“宁愿睡地铺也要当老板”,比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唱“爱拼才会赢”,再比如出徽商的恰恰在皖南山区;其次,同一个市的资源往往是定额的,资源分配在县域之间竞争,南阳其他地区得过且过,西三县自然容易吃肥,如果全域山区就没这个效果了。
如果一个外形条件很一般的男生,是好单位公务员或者能力出众收入颇丰,他在南阳会发现自己在婚恋市场并不受欢迎,如果偶尔感觉到自己被女生高看一眼,直接问对方“你是西三县哪个县的”,基本错不了。这里我不展开,大家可以脑补一下社会风气对当地发展的影响能有多么巨大。
最后总结一下,根本原因是,襄阳更具有奋斗氛围和意识,在襄阳奋斗更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襄阳生活也会更加努力,而在南阳有钱有权未必能被追捧,当两市普遍是具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态差异的时候,发展自然天差地别。
最后的最后,我只是客观分析原因,如果你讨厌官商盘根错节,厌倦了人被分为三六九等,不想在生活事业上遭遇各种为难,同时对生活品质没什么要求和期待,南阳很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