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神能给我解释一下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是怎么了,是通缩还是通胀?为什么一直在说要刺激消费?
眼下中国经济的“风雨飘摇”,是为了平息将来经济大危机的滔天巨浪
李嘉诚7折甩卖楼盘、中植系和中融信托暴雷,碧桂园暴雷,远洋集团暴雷,万科出现暴雷迹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挫跌破7.31,继碧桂园实控人杨小姐父女通过捐款从境内转移财产到香港后,在本月16号证监会对恒大立案后,许家印夫妻也开始通过离婚转移资产。
7月份的经济数据发生了断崖式下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上个月的九分之一,新增社融数据仅为上个月的八分之一(中国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人民币,预期7800亿,前值30500亿人民币。中国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5282亿人民币,预期11000亿,前值42200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资产的增速跑不赢越南、墨西哥、东南亚等国的欣欣向荣的资本市场,因此在国际资本的投资优先度上,中国已经被国际资本列入了很靠后的位置。
我们正在身处一场艰难的长征,中国经济能否在重重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很考验我们国家普通国民的忍耐力,更考验决策层政策的功力和工具箱的深度。
为了市场信心的恢复,眼下必须拆雷
许多人开始质疑,我国的经济政策的工具箱是不是已经见底了,一连串的高规格喊话和不断被放出来的降印花税小作文一直没有落地,在实体经济并没有出现疫情后想象中的反弹、绝大多数传统行业陷入萧条之际,全市场对出台类似2008年的重磅刺激措施的呼声开始越来越高。
我为此专门请教了一位经济口的司局级同志,人家更给我回复了这样一句话:利空出尽,才是利好。
利空出尽的这个出尽,是需要大家理解透的。
之所以选择在8月份一股脑地将所有负面信息全部释放出来,为的就是借助上市企业的财报不及预期这个必将发生的大雷作为引爆点,开始对制约中国经济在下一个阶段复苏的所有负面因素进行引爆:
除了华为和大疆等极少数的优质非上市公司外的上市公司,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精华。
而这些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许多行业如消费电子、地产、生物制药、文化传媒等板块的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半年报都是非常难看的,这个负面消息本身就会导致市场信心的降低。
而统计局之所以选择在8月这个时间点将社融和新增贷款的数据如实地、不加修饰地发布出来,要就是在最短的时间窗口内,让所有的负面消息一次性出尽,让所有国民对糟糕的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操作方式?是因为只有在利空消息出尽后,所有政策层面上的利好消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不然的话如果以后在消息面上,呈现出一种今天星期一决策层出台个A行业的政策利好后,后天星期三A行业的龙头企业就债务违约暴雷了,那么刚刚在这周一开始变得稳定的市场情绪,就又会被周三的利空消息所消灭。
因此,在任何利空消息都无法被大能量的人物掩盖,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数据透明度越来越高的2023年,是很需要一个好消息频繁发生、没有坏消息新增的月份的。
只有形成这样的一个环境,企业和个人才能逐渐恢复信心,消费、信贷、投资和科创活动才会显著增加,中国的经济才能迈开步子真正开始走出本轮全球经济危机。
提前拆雷是在未雨绸缪
美国的实体经济和银行业,在加息周期内是存在一个跷跷板效应的。
我们去回顾一下历史就能发现,历次美国银行业危机的爆发,都是在加息周期的末期,或者在加息结束后的第一年。
如果可萨犹太人所控制的私人所有的美国央行美联储暴力加息所引发的风险在2023年底到2024年初集中爆发,那么届时一个运行平稳、稳步复苏的中国将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进而得到各国的押注,我国将带领全球走出本轮危机,开创下一个复苏和繁荣周期。
但如果在那个时候我国的经济也出现了诸如房地产巨头垮掉、消费萎靡不振的负面消息集中爆发的情况的话,那么在内外利空消息交织之下,市场的信心将会崩盘,我们将面临股、债、汇三杀所引发的资产价格大跌。
与其在外部危机重重的时候被动地让泡沫破掉,不如在危机尚且有希望被管控的时候主动引爆大雷,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胜利的曙光已经开始展现,在下调了美国国家和美国房利美、房地美的信用评级后,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唯一的欧资评级机构惠誉又宣布可能将会下调美国70家银行的信用评级,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做空美国一战成名的华尔街大佬、电影《大空头》中主人公的原型MichaelBurry再次下注16亿美元开始做空美国股市。
种种迹象表明,黑暗的时刻即将结束,美国鲸落后的人类黎明马上就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