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神可以讲解一下我军的番号问题吗?比如四野、华野什么的。最好讲解一下怎么来的,怎么演变的
在解放战争初期到1949年全军统一整编时,解放军存在纵队这一级编制。
各大解放区的纵队编制不尽相同,西北野战军的编制最小,一个纵队大约只有一万多人,一般下辖两到三个旅,中原野战军也是,不过,旅的编制和人数不同,中野一个旅人要多些,华东野战军一般是纵队下辖师,也有几个纵队是下辖旅的,东北野战军编制比较整一些,十二个步兵纵队,有几个纵队还有纵队炮团。另外,华野和东野都有一个特种兵纵队,东野叫炮纵,华野叫特纵,主要是炮兵,也有少量的装甲兵。华北军区部队也是纵队辖旅,所有纵队在1949年初的全军整编中全部整编为陆军军。
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
各中央局、分局、工委、军分会、军区、前委:
根据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关于战略任务更进一步地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要求,中央及军委关于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特作下列各项的统一规定,通令全军,一体遵行:
(一)关于人民解放军部队的分类、称号及编制:
(1)我军目前组织,一般地分为三类,即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
(2)野战部队应实行正规编制,统一称号,纵队改称为军,师和旅统一称师,不再称旅。
(3)地方部队,以警备旅、独立旅为最高单位,不再称师。
(4)游击队,仍保存纵队、支队等名称,不称军、师或旅。
(5)野战部队,自军、师、团直到营、连、排、班,地方部队自旅、团直到营、连、排、班,编制原则,一般地均采用三三制,特殊地亦得采用军辖两师,师(或旅)辖两团,团分为大团小团的临时编制。游击部队则视情况自定编制,不受此一般编制约束。
(6)一般编制的数目和装备,目前尚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五大军区各自范围内的武装组织,应有统一的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的两种编制,呈报军委批准施行。
(二)关于野战部队的规定:
(1)野战部队的序列,军以上设野战军和兵团两级。依情况需要,军及独立师,或分隶于兵团,或直属于野战军。兵团一般地分隶于野战军,但亦得直受军委指挥。在必要时,兵团、军或独立师,亦得划归军区指挥。野战军和兵团所辖军、师数目,视需要和可能定之。
(2)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
(3)兵团现有八个,原以地名、人名或番号区分,现统一以番号排列,并增加十二个兵团的番号,以待将来建立,共定二十个兵团的番号。其次序为:西北为第一至第二兵团;中原为第三至第六兵团;华东为第七至第十一兵团;东北为第十二至第十七兵团;华北为第十八至第二十兵团。各兵团的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兵团。
(4)纵队现有五十五个,师(旅)现有一百六十八个。各纵队改称为军,师和旅统一称师后,其番号排列数目增加至七十个军二百一十个师,内中空额,留待今后建立新的军和师时补足。其次序统一排列如下:(甲)属于西北建制者有七个纵队,十八个步兵旅。军的番号由第一军排至第七军,师的番号按一军三师制顺序排列,由第一师排至第二十一师。内中第六、第七、第八等三个纵队均各缺一个步兵旅,其排得之师的番号应予空出,以便今后编组补齐。(乙)属于中原建制者有八个纵队,二十个步兵旅。军的番号由第十军排至第十七军,师的番号由第二十八师排至第五十三师。内中第二、第九两纵队各缺一个步兵旅,第十、第十二两纵队各分散两个旅进行建立根据地工作,其排得之师的番号均应予空出;第四纵队五个步兵旅,应以两个旅排成第五十二师、第五十三师的番号。(丙)属于华东建制者有十六个纵队(王秉璋十一纵队、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及吴化文军均在内,两广纵队仍保持纵队名义,暂不编入此序列),四十二个步兵师。军的番号由第二十军排至第三十五军,师的番号由第五十八师排至第一百零五师。内中第三、第八、第十、第十二、渤海、鲁中南等六个纵队,均各缺一个步兵师,其排得之师的番号,均应予空出。(丁)属于东北建制者有十三个纵队(曾泽生军在内),五十七个步兵师(东北十四个独立师,热河四个独立师均在内)。军的番号,由第三十八军排至第五十六军,师的番号由一百一十二师排至一百六十八师(十八个独立师应由第一百五十一师排至第一百六十八师)。(戊)属于华北建制者有十一个纵队,三十一个步兵旅。军的番号为第六十军排至第七十军,师的番号由第一百七十八师排至二百一十师。内中第二、第十四两纵队各缺一个步兵旅,其排得之师的番号,均应予空出。(己)各师所属的团的番号按一师三团制顺序排列,内中某某师尚缺一步兵团者,其排得之团的番号亦应予空出,以待补编。(庚)以上各纵队及师(旅)团改称后的固定番号,应分由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军区按上述的排列次序规定之,并报告军委备案。各军、师、团的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某某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某某团。
(5)特种兵部队:(甲)骑兵部队除直属于步兵师、步兵团的师属团属骑兵外,凡属独立编成的战略骑兵,如骑兵师、骑兵旅、骑兵团,应统一称号,一律改为骑兵师、骑兵团,不再称旅。其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某某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某某团。骑兵师或骑兵团依需要得隶属于军、兵团或野战军,必要时,亦得隶属于军区。(乙)炮兵编制系统,凡属于军、师、团、营的炮兵,即为军属炮兵、师属炮兵、团属炮兵、营属炮兵,不论团、营、连、排,均不另编番号。其属于炮兵总预备队的炮兵,如野战军、兵团或军区直属的炮兵旅、炮兵团,亦应统一称号,一律改为炮兵师、炮兵团,不再称旅。其正式名称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某某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某某团。为利于炮兵部队休整时的集中训练,野战军或军区得设炮兵司令部。(丙)野战军在条件具备时,亦得组织特种兵纵队,统率直属的炮兵部队、战车部队及工兵部队。(丁)各地战略骑兵及炮兵总预备队,应由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军区依上述规定,就现有者编好,报告军委,以便排定统一番号。
(6)军区野战军和兵团的首长,统称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军及特种兵纵队的首长称为军长、军政治委员、纵队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旅)级及其以下均同。
(三)关于地方部队的规定:
(1)地方部队的建制属于军区系统。
(2)军区现分四级。与中央局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第一级军区(即大军区),现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与中央分局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第二级军区,现有三个,亦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豫皖苏军区、冀察热辽军区。与区(省)党委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第三级军区,现有三十个,亦以地名区分,晋绥辖一个第三级军区,中原辖六个第三级军区,华东辖五个第三级军区,东北辖九个第三级军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在内),冀察热辽辖两个第三级军区,华北辖七个第三级军区。与地委同级并受其领导者为军分区,现有一百一十二个,绝大多数以番号排列,今后应一律改以军分区所辖地区(如三边、陇东等)或其司令部所在地(如黑河、绥德等)命名,以便识别,并报告军委备案。
(3)在目前情况下,即使不担任直接作战的巩固地区,为利于战争动员,支援前线和进行民兵训练,军区或军分区的组织仍不应取消,但其编制人员应予缩小。
(4)以上各级军区的编制,亦应以五大军区为范围,自行规定,呈报军委批准施行。
(5)地方部队的警备旅、独立旅和独立团,均按五大军区的范围,自排番号,不采用统一番号。警备旅、独立旅提升为野战部队后,即改称为师,给以统一番号。
(6)地方部队的序列,视情况需要,或直属大军区,或分隶于二三级军区或军分区。
(四)依据上述规定,在目前,各大军区凡成立一个步兵师,或一个特种兵的团,或一个警备旅、独立旅者,均须呈报军委批准;成立步兵团者,须报军委备案。
(五)游击部队,不论在新区、在老区的边沿区,各当地军事指挥机关均得依情况需要和可能自行组织,然后向上级报告。
(六)对于上述各项的规定,五大军区可先进行若干必要的准备。具体实施,必须在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进行整训期间公布执行。
中央 军委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日
(出处《周恩来文选》)
各野战军的纵队编制情况:
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整编前是野战军下辖纵队,纵队下辖旅,纵队是2旅4团左右的小编制,只有第3纵队辖有3个旅。
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下辖第358旅、独立第1、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1946年9月,从中原突围的第359旅回到陕甘宁解放区,后转隶晋绥军区建制。
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于1946年6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1、第2、第3纵队。第1纵队辖第358旅和独立第1旅;第2纵队第359旅和独立第4旅;第3纵队辖独立第2、第3、第5旅。并将第1纵队调驻陕甘宁边区。所以这时西北解放区的3个纵队两个是2旅编制,一个是3旅编制。
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共6个旅2.8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为了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彭德怀兼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纵队(3月17日由晋中入陕归建)、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共2.6万余人。
194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8月初,晋绥军区第3、第4纵队入陕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西北野战军总人数达4.5万人。10月11日,由教导旅、新编第4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至此,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和1个直属山炮营,共7.5万人。1948年7月,以晋绥军区独立第10、第12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同月,以晋绥军区第11、第14旅和骑兵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
至1949年2月1日全军统一整编时,西北野战军共辖7个纵队,每个纵队一般下辖两个旅。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时,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原来的旅改为师,一般每军下辖3个师),骑兵第1、第2旅改称骑兵第1、第2师,总兵力15.5万人。
一野各纵队兵力:
1纵:1946年11月,编为第1纵队时8300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1军时共2.2万人。
2纵:1946年11月,编为第2纵队时8600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军时共3.4万人。
3纵:1946年11月,编为第3纵队时15000人(因为是3旅编制),1949年2月,整编为第3军时共2.1万人。
4纵:1947年9月,编为第4纵队时11000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4军时共1.9万。
6纵:1947年10月,编为第6纵队时13000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6军时共1.4万人(下辖16师、17师2个师,6月新建第18师,估计人数已经在2万以上)
7纵:1948年7月,编为第7纵队时11000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7军时共1.1万人(两个师,5月,扩充为3师编制,人数已在2万以上)
8纵:1948年7月,编为第8纵队时10000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8军时共1万余人(下辖2个师,骑兵旅改建骑兵师脱离其建制)。
第二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抗战时的八路军129师。在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前,也是采取纵队下辖旅的编制,不过由于较之西北野战军兵力更为雄厚,所以是一般每个纵队下辖3个旅(个别辖4个旅或2个旅),是3旅9团的编制。
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举行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军区主力编为大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10月7日,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旅),冀南纵队改为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旅),大行纵队改为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旅),太岳纵队改为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旅)。
11月中旬,以大行军区主力组成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第20、第21旅)。同期,因中央军委拟调第4纵队(不含第11旅)去东北,组成第8纵队(辖由第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军区独立旅改称第24旅)。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去东北,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4纵队与第8纵队(不含第24旅)合并,称为第4纵队(仍辖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第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至1946年6月中旬,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精简整编和调往其他地区的以外,尚有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其中野战军为5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建设有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10个。
1947年7月2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第5师),依次组成第8纵队(辖新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第9纵队(辖第25、第26、第27旅),第10纵队(辖第28、第29、第30旅),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第12纵队(辖第34、第35旅)。
刘邓大军率第1、第2、第3、第6四个纵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中原解放区和中原野战军后,中原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第1 纵队(辖第1、第2、第20旅),第2纵队(辖第4、第6 旅),第3纵队(辖第7、第8、第9旅),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3、第22 旅),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旅),第9纵队(辖第26、第27旅),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 旅)。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
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经过整编,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达28万余人。到1950年,第二野战军全部兵力已达120万,仅次于第四野战军的150万。
二野各纵队兵力:
1纵:1945年9月22日,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下属第1、第2、第3旅。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19、第20旅。1949年2月整编为第16军。其中,1纵第20旅和豫皖苏军区部队组建第18军,共2.7万人。
2纵:1945年11月成立时共1.4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10军时只辖2个旅(师),共1.95万人,1949年6月,全军已达3.5万人。
3纵:1945年10月成立时共2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11军时共2.2万人。1951年时有3.88万人。
4纵:4纵后来整编时组建了2个军(第13军和第14军),第13军由第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组建,1949年2月整编时共2.9万人。第14军由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组建。
6纵:1945年11月组建时共1.3万人,1947年5月达到2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12军时共2.5万人。
9纵:1947年8月组建时1万余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15军,至1950年,全军已有5万余人。
11纵,1947年8月组建,1949年2月整编为第17军时共2.4万人。
与第一野战军一样,二野也没有第5纵队这个番号,而且,二野的纵队还有2个特点,第一就是喜欢两个纵队合编为一个新纵队,例如第4纵队与第8纵队合编为第4纵队,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第二就是纵队整编为军时的番号顺序和纵队顺序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纵队顺序是第1、第2、第3、第4、第6、第9、第11纵队,整编为军时的番号顺序却是第16、第10、第11、第13、第14、第12、第15、第17、第18军。
第三野战军
第三野战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欠第3、第5师)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罗荣桓等率领山东军区部赴东北,陈毅等率领新四军军部及第7师、第2师第4和第5旅、第4师第9旅、苏浙军区第2和第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等部,由华中先后北上,执行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的任务。
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945年10月25日成立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13.5万余人。同年11月10日,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下辖第6纵队,第7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全部兵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1946年1月7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军区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等五个二级军区,全部兵力约20万人。与此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旅),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旅),第7 师(含第19、第20、第21旅),第8师(含三个团),总兵力约7.4 万余人。
1947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我军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以陈毅为司令员,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36.6万余人。
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师和独立师),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师),第3纵队(含第7、第8、第9师),第4纵队(含第10、第11、第12师),第6纵队(含第16、第17、第18师),第7纵队(含第19、第20、第21师),第8纵队(含第22、第23、第24师),第9纵队(含第25、第26、第27 师),第10纵队(含第28、第29师),特种兵纵队。
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31、第32旅和三个军分区),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34、第35旅和三个军分区)。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27.5万余人(不包括第11、第12纵队)。1947年8月,新组建第13纵队,1948年2月,又新组建渤海纵队,东江纵队北撤后改称两广纵队,也归入华野建制。至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这时,华东军区约42万人,第三野战军约58万余人。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82.5万余人。
可见,与西北、中原野战军不同的是,华东野战军主要是纵队辖师,一般每个纵队下辖3个师,少数是4个师或2个师,而由华中野战军整编来的第11、第12纵队则还是辖旅,而且是2旅编制。
三野各纵队兵力:
1纵:1947年2月成立,共2.3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0军,共3.2万人。
2纵:1945年10月组建新四军第2纵队,共2.4万人,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1945年11月,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共1万人。1947年2月,第2、第9纵队在山东省郯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共2.9万余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1军,共3.6万人。
3纵: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8师与滨海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下辖2个师共2.5万余人。3月23日,鲁南军区第10师归第3纵队建制,改称第7师。1949年2月整编为第22军,共3.2万人。
4纵:1946年5月,新四军第8纵队于苏中如皋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粟裕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 旅,共1.6万余人。1947年1月下旬,第1师于山东临沂县大官庄地区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全纵队共3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3军,共3.5万余人。
6纵:该纵队是由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苏中军区独立旅和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合编组成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发展而来的。1945年11月,新四军苏浙军第1纵队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共1.1万人。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共1.4万人。1947年2月上旬,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共计3.5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4军,共3.6万人。
7纵: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3支队等部发展演变而来的。1941年5月,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无为抗日游击队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1945年10月,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 旅近2万人开赴鲁西南。1946年1月,新四军第7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7师。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共计2.5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5军,共3万人。
8纵: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共3.3万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6军,共3.2万人。
9纵: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1947年1月,第5、第6师、警备第3旅依次改称第25、第26、第2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共3.1万余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7军,共3.5万人。
10纵: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7年2月,渤海军区第7、第11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共1.6万余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28军,共3.4万人。
11纵: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5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所属第55、第57、第59、第61、第63团组成第7纵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1947年1月下旬,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仍兼苏中军区,下辖第31旅和第10纵队调来之第87、第89团,及第1、第2、第9军分区,共3.1万余人。1949年整编为第29军,共3.3万人。
12纵: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6年春,新四军第2师第6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兼理第5军分区工作。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辖6个团。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仍兼苏北军区。下辖第34、第35旅和第5、第6、第11军分区,共5万余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30军,共2.4万人。
13纵: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1947年8月下旬,胶东军区第5、第6、第7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共2.3万余人。1949年2月整编为第31军,共3.2万人。
渤海纵队:1947年9月30日,华东军区将所属渤海军区部队改编为渤海纵队,共1.3万人。1949年2月,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共2万人。
鲁中南纵队:1948年7月,华东军区将鲁中南军区各分区基干团组成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下辖2个师共6个团1.4 万人。1949年2月,该纵队与济南起义的国民党吴化文部改编的第35军合编为第35军,全军2.2万人。
第四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945年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 27个营, 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闭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
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8-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2 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5、第11、第12纵队。1948年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8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 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 个兵团:第12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0、第45、第46军;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第47、第49军;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驿任政治委员,辖第39、第41、第42军;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1950年,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全军区共有150万人。
四野各纵队兵力:
1纵:该纵队前身是山东解放军第1、第2师和东北挺进纵队。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师)。1948年11月整编为第38军,辖112师、113师、114师,同时将独立第10师划归38军,改称第151师,全军近5万人。
2纵:1946年1月新四军第3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1946年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1948年11月1日,第2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辖第115、第116、第117、第152师),共5万余人。
3纵:1946年1月组建,辖第7、第8、第9旅,共2.6万人。7月,旅改师。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0军,辖第118、119、120、153师,共5.9万人。
4纵: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辖第1、第2支队, 12月支队改称旅)、第3纵队(辖第4、第5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下辖由第2纵队第1旅改编的第10旅;由第2纵队第2旅改编的第11旅;由第3纵队改编的第12旅,全纵队共2.3 万余人。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辖第11、第12、第13师),属东北野战军领导。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1军,辖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共6.4万人。
5纵:1948年3月31日以3个独立师为基础组建,下辖第13、第14、第15师,全纵队3.6万余人。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2军,辖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师,共4.7万人。
6纵:1946年10月,第3师第7旅与第7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辖第16、第17、第18师,共2.3万人。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3军,辖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师,共6.3万人。
7纵:1947年8月以3个独立师为基础组建,下辖第19、第20、第21师,全纵队2.1 万余人。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4军,辖第130、第131、第132、第157师,共4.8万人。
8纵:1947年8月,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后改称独立第18旅)改编为第8纵队,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5军,辖第133、第134、第135、第158师,共5.6万人。
9纵:1947年7月,以冀东军区独立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各旅依次改称为第25、第26、第27师。全纵队2.3万余人。不久开赴东北作战。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6军,辖第136、第137、第138、第159师,共4.7万人。
10纵:1947年9月10日组建,辖第28、第29、第30师。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7军,辖第139、第140、第141、第160师,共5.6万人。
11纵:1948年3月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组建,辖第31、第32、第33师,共3.1万人。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8军,辖第142、第143、第144、第161师,共5.5万人。
12纵:1948年3月,以独立第2、第4、第5师组建第12纵队,辖第34、第35、第36师。1948年11月整编为第49军,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共5万人。
东北野战军开始组建9个纵队时,也和西北、中原、华东野战军一样,没有第5纵队的编制。只是到了1948年新组建了3个纵队时,虽然纵队数目和华东野战军一样都是12个纵队,但是不知是否避讳13这个数字,所以有了各野战军中唯一的第5纵队,而不像华东野战军那样没有第5纵队,而有第13纵队。
华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是由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起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其纵队编制和西北、中原野战军一样,都是纵队辖旅,而不像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那样纵队辖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8个野战纵队,即:冀察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郭大民纵队(第6、第7、第9旅和骑兵旅)和刘道生纵队(第8、第10旅),冀中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杨成武纵队(第11、第12、第13旅)和黄寿发纵队(第1、第2旅);冀晋军区基于武装编成的赵尔陆纵队(第1、第2、第3旅)和陈正湘纵队(第3、第4旅);冀热辽军区(包括冀东和热河两个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詹才芳纵队(第12、第13、第14旅)和黄永胜纵队(第22、第27、第30旅和一个混成旅)。此外,进军东北时留在冀热地区担负作战任务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1、2、第3旅),归晋察冀军区建制。以上9个野战纵队约有20余万人。
1946年3月,晋察冀我军统一进行精简,撤销两个野战军的指挥机构,将所属野战纵队主力编成四个纵队和一个教导师,直接归晋察冀军区。数个独立旅归各二级军区指挥。四个野战纵队是:第1纵队(第1、第2、第3旅),第2纵队(第4、第5旅),第3纵队(第7、第8旅),第4纵队(第10、第11旅)。这时各纵队基本上是2旅的编制。
1946年6月,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辖4个野战纵队约有5万人,连同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约有20.7万人。12月,调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编入第2纵队,改为第6旅,察哈尔军区第11旅拨归第3纵队,改为第9旅;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拨归第4纵队,改为第12旅。至此,3个只有两个旅的纵队均扩编为3个旅。 12月中旬,第1纵队归还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该纵队司令员杨得志留在晋察冀军区,任第2纵队司令员。
1947年5月2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重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杨得志任司令员,辖第2纵队(第4、第5、第6旅),第3纵队(第7、第8、第9旅),第4纵队(第10、第11、第12旅),另成立一个骑兵旅。11月至12月间,又先后组建了第1纵队(第1、第2、第3旅,归北岳军区建制),第6纵队(第16、第17、第18旅,归野战军建制),第7纵队(第19、第20、第21旅,归冀中军区建制)。
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决定,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由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滕代远、萧克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北岳、冀中6个军区(同年7月,晋中战役后又成立晋中军区),共有部队(含地方武装)18.4万余人。同时,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军区所属的野战部队编成两个野战兵团。
第1野战兵团,由徐向前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辖第8纵队(第22、第23、第24旅),第13纵队(第37、第38、第39旅),第14 纵队(第41、第42旅)。
第2 野战兵团,由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分任第一和第二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辖第2纵队(第4、第5、第6旅),第3纵队(第7、第8、第9旅),第4纵队(第10、第11、第12旅),第6纵队(第16、第17、第18旅)。
另外,第1纵队仍归北岳军区建制,第7纵队仍归冀中军区建制。至此,华北军区部队共有42万余人。
1948年下半年,华北军区将所属野战部队调整为三个兵团。
第1兵团,徐向前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辖第8纵队,第13纵队,第14纵队调至豫北地区,归军区直接指挥,另将太岳军区部队组成第15纵队(第43、第44、第45旅)调归第1兵团建制。
第2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辖第3纵队,第4纵队。另于同年11月组成第8纵队(第22、第23、第24旅)。
第3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辖第1纵队(第1、第2、第3旅),第2纵队(第5、第6旅),第6纵队(第16、第17、第18旅)。
华北军区第1、第2、第3野战兵团,于1949年2月依次改称第18、第19、第20兵团,纵队改为军,旅改为师。3个兵团整编后,约有27.2万余人,直接归中央军委指挥。
华北野战军各纵队整编为军的番号顺序比二野还乱。
第60军:由第8纵队改编,辖第178、第179、第180师。
第61军:由第13纵队改编,辖第181、第182、第183师。
第62军:由第15纵队改编,辖第184、第185、第186师。
第63军:由第3纵队改编,辖第187、第188、第189师。
第64军:由第4纵队改编,辖第190、第191、第192师。
第65军:由第8纵队改编,辖第193、第194、第195师和独立第31师(原国民党第94师)。
第66军:由第1纵队改编,辖第196、第197、第198师和独立第55师(原国民党第92军第142师),1950年独立第206师(欠师机关)、独立第208师(欠师机关和第622团)及太原省军区警备第2、第3团编入第66军,全军人数达到12万余人。
第67军:由第2纵队改编,辖第199、第200、第201师(原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和独立第53师(原国民党第92军第21师),共4万余人。
第68军:由第6纵队改编,辖第202、第203、第204师,共2.9万人。
第69军:由第7纵队改编,辖第205、第206、第207师。
第70军:由第14纵队改编,辖第209、第210师,共1.1万人。
华北军区部队的纵队是: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8、第13、第14、第15纵队。华北军区的纵队编制也是很有特点,总共有11个纵队,但是没有第5、第9、第10、第11、第12纵队,却编到了第15纵队。各野战军除了四野后来组建过第5纵队外,都没有第5纵队,其原因大概和西班牙内战时的第5纵队代表内奸有关吧,所以各野战军都没有第5纵队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