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意义何在?死了不是解脱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不同的烦恼,有人因身体有疾病而苦,有人因事业郁郁不得志而苦。这些痛苦对个人而言有一些是“真实的”,而有一些是“虚假的”。何谓“真实的”,那便是会给个人带来切身体会的痛苦,比如肚子疼。在肚子疼的时候,是不可能通过思考就能减少痛苦的,这种痛苦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也有一些痛苦是“虚假的”,比如考了不理想的成绩。为什么称这种痛苦为“虚假的”呢?那是因为通过建立起自己的哲学观世界观,成绩考差了这件事情并不会给个人带来痛苦,反而能让个人更好的成长。
而金刚经,就是为了解决“虚假的”痛苦。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金刚经这本佛学经典是以精简的文字展现出来的,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读者直接去看金刚经会觉得晦涩难懂,比如,什么是“如来”?什么是“无所住”?我推荐大家去看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我第一次看金刚经的时候看得不明白,后来看了这本书后,一下就被点通了,我现在开始对很多问题都有独特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金刚经究竟说了什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句话的意思是众生都生活在一切相上,在这一切相去攀缘、分别、执着、妄想;可是大家丝毫不知道一切的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因为不管是车子,票子还是乐子,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事情,其实事实上全是虚妄。有很多人听了可能会很生气很疑惑,“凭什么说我追求的是虚妄的?你有证据吗?”,接下来,我想说说自己的“证据”:
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类没有自由意志。我们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决定都是经过自己思考得来的,我们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从因果律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举一个例子,现在的你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刻的思考是因为你看到这篇文章,是因为你刚刚打开了知乎,而这源于有人创造了手机有人创造了知乎。当其中任何一环产生变化,都可能会影响你这一刻的思想。现在你还觉得自己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吗?再举一个例子,假设在你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你的性染色体做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从xy变成xx,也就是说你从男性变成女性了,你觉得经过这几十年的成长,你们在这一刻的思想会一样吗?有可能变成女性的你此时此刻正在生育,有可能跟闺蜜在购物,有可能正陪丈夫去旅游。而这巨大的变化,仅仅来源于受精卵上一条染色体的变化。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到达将来,就连当下的刹那都是无法把握的,当你的一个念头出现时,就已经成为了过去,所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皆不可得。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仍是山。这句话很多人应该都听过,我刚刚讲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便是想让大家理解何谓“见山不是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是来源于过度的自我思考,比如,后悔自己所犯下的错,因自己的表现而自责,因他人的优秀而自卑。但我只想告诉你,这一切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他人的错,这都只不过是事物在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不由人意志转移而转移的结果。一个富有家庭的孩子,天生就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没有衣服穿,有没有食物吃。而在贫困山区出生的孩子,从小就得学会做各种各样的家务,要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还得自己去赚钱养家。让他们之间产生巨大差别的是个人意志吗?并不是,只是家境罢了。刚刚的例子比较极端,其实放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跟朋友之间,跟同事之间的比较也是一样的。最近常说的同辈压力,其实只要理解“见山不是山”,就能够很好的处理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父母不由我们挑选,生长地不由我们挑选,当我们比别人优秀时有什么资格沾沾自喜呢?当我们比他人差的时候又为什么要自卑呢?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只是因为被想象中的价值观影响,所以认为跟身边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但只要理解了因果律的存在,就能不被这些假象所迷倒。
刚刚我们一直聊的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聊聊“怎么办”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是无所住,就是没有停止,另外,就是没有执着。
而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呢?就是清净心。
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去理解这句话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就是拥有更多的外源性思考,减少内源性思考。先来说说什么是外源性思考,那就是我们接受外界的信息,而立刻给出反馈的那一类思考。比如,开车,做数学题,打游戏,跟朋友聊天等等。而内源性思考,就是大脑自己产生信息,然后去进行比较封闭的思考。比如,一个人在家思考未来何去何从,从而产生焦虑;下班回家的路上想到自己过去所做的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等等。
举一个例子,在职场中被上司批评了,我们怎么办呢?佛的观点是,不要去否认这件事情,学着承认这件事情,但也仅此而已。同时,我们不要做过多的思考,比如想着这件事情对以后升职有没有影响,会不会被扣工资,会不会因此被解雇等等。只需要单纯的接受被批评的事实,然后照常工作就好。为什么说我们要不执着在被批评这件事情上呢?目前脑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产生痛苦的区域,跟内源性联想有很密切的关系。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当我们在开车,打球,考试的时候,其实大部分时间并不会感到痛苦,而一个人自己待着的时候,就会不断瞎想,最后会变得越来越焦虑。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越来越普遍了呢,就是因为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内源性联想。在几百年前,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大家想的都是怎么找食物,怎么能够生活的更好,因此根本没有时间给他们做过多的内源性联想。而去到物质丰盛的今天,大家都不担心生存的问题了,所以会有越来越多人产生内源性联想,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痛苦。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生其“心”,其实就生更多外源性联想的心,让我们能够变得清净,减少痛苦的心。
但是如果想要痛苦离我们更远一点,那就要行善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是关于“怎么办”的最后一句了,也是对个人启发最大的一句。过去我总是认为人不能吃亏,人不能随便让人欺负,做任何事情都得有回报。但是事实上,奉行这样原则的我并没有过的多快乐,反而是变得越来越斤斤计较,对于得失看得很重。后来通过学习了解,以及跟我的老师沟通之后,我开始体会到了“善”和“舍”的伟大。当一个人活着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远大的目标时,很多生活当中的挫折将变得越来越不是事儿。
换句话来说,格局越大,痛苦离我们越远。
现在我的目标是要努力让人们能从容的面对“虚假的”痛苦,让越来越多人远离“真实的”痛苦。自从树立了这样的目标之后,我开始变得更加开放和从容,因为我知道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我,因此过去在生活中困扰我的事情我现在已经伤害不到我了。
总结
“虚假”的痛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可以被大家解决的,只要我们树立起成熟的世界观,这些痛苦将变得没有杀伤力,我们也可以更加幸福的活着。
推倒关系:
宏观世界遵循因果规律>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人类不需要对现状感到自责>好好活着,努力了就行,无需在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