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换了一个赛道,但为啥很多人都觉得国产车很牛?
因为能够换一条赛道本身就是一种很牛X的能力。
你以为鬼佬不想换赛道吗,难道还想再内燃机片红海里卷死卷活?
通用、奔驰、BMW等大厂家都在60年代就开始探索发展EV。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别摸我就提供了两台橙色的1602e电动车给马拉松赛事进行后勤支持。
加州在1990年通过了一条名为Zero Emission Vehicles Mandate的政策,旨在要求汽车厂商在销售汽车时需要配套一定的零排放汽车销售份额,这里的ZEV主要就是电动车。做为回应。通用1996年就上市了一辆名为EV1的量产电动车,其他厂商也纷纷跟进推出了自己的量产电动车。至于今天的巨头Tesla在2003年就已经成立并推出了基于莲花Elise的一款量产电动小跑车,后来还把这个车射上了天。
至于日本,日产早早的推出了leaf这个电动车,三菱也有i-MiEV,本田丰田也有相应的纯电车,但发力更多的是在HEV上,这也能更好的发挥他们在内燃机动力总成上的优势。
至于欧洲,很大程度上算是被德国佬的柴油机带歪了路。当然各个厂家和各国政府也很早开始了电动车布局,但成熟的内燃机产业、领先的内燃机技术、不错的利润率、庞大的产业链和依附于上的工人及资本,都是掣肘各方转型的阻力。
为什么中国可以甩开膀子轻装上阵,然后快速的发展并领先?
从历史包袱上来说,中国一样有,但中国的汽车市场在过去二十年处于一个井喷式发展的阶段,即便是动用政策手段去转型,既有的内燃机产业链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相关工人和资本也不会被伤害,增长的市场给了新能源车足够的成长空间。
其次是锂矿、稀土等资源,中国在储量上有天然的优势,在与电动汽车发展息息相关的各项产业上中国也更齐备。这些,另一个优秀的答案更详细,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明明是换了一个赛道,但为啥很多人都觉得国产车很牛?最后,现在的新能源车作为车,本身开起来怎么样?
这个月我从欧洲回中国休假,再陆续试过小十款电动车后,有这样一些结论:
车辆底盘调教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比亚迪不管是秦汉,在高速弯给人的信心并不足够,蔚来et5t硬朗有余但弹跳控制不佳,等等。不过lotus eletre的调教则是接近完美,放之世界也是第一梯队,毕竟是lotus功底加吉利钞能力,钞能力也是能力不是?
不少车的设计(美学上)也还是有待发展。其实几个头部车企都探索出了自己的设计语言风格,比如蔚来小鹏都还比较养眼,赛里斯稍显平淡但整体和谐,比亚迪发布的方程豹在设计上很克制,但还是有埃安哪吒的一些车就是很怪。
辅助驾驶功能是碾轧级的存在,这个就不赘诉了。
相关了配套,比如充电桩数量密度,那更是打的欧洲妈都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