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港亚冠新败为国足敲响警钟,具体情况如何,怎样看待此事?
第一个问题就是:
在经历的三年的赛会制之后,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已经和外部世界脱轨了。
这种脱轨一方面体现在攻防两端的节奏,很明显地能够感觉到海港球员的脚下速率较之巴吞联是慢一拍的。
尤其金元泡沫的破灭,中超联赛唯有奥斯卡和费莱尼还能让人想起几年前金元足球的盛况。
在本就比赛净时长低于60分钟线的中超赛场上,看到的还大量的是慢节奏的老大爷踢法。
在菜鸡互啄和自我封闭中,中国球员自然难以适应高水平的洲际对抗。
第二方面,就是裁判的判罚尺度——中超的球队难以适应洲际级别的判罚尺度。
昨天有两场可以映照着看的比赛,
一场就是海港和巴吞联比赛时海港球员那些平日里在中超不会吹犯规或者不会吃牌的动作在洲际比赛中标准通通正常化;
23-24 赛季亚冠附加赛,上海海港 2:3 巴吞联无缘正赛,创一线队参赛最差记录,如何评价本场比赛?另一场就是傅明吹罚的在赛后引起轩然大波的傅明领衔中国裁判组吹罚的利雅得胜利对阵迪拜国民的比赛,
傅明领衔中国裁判组执法亚冠附加赛,多次判罚引争议,C 罗情绪激动表达不满,如何评价这些争议判罚?海港球员们和傅明们把在中超里的一些动作习惯和吹罚习惯带到了洲际赛场上,借由罗哥的影响力,变成了全世界的笑话。
在海港对阵津门虎的赛后,我提到了海港球员动作的问题:
但在洲际赛场上,2023 赛季中超联赛上海海港 2:1 天津津门虎,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最好还是别搞这种废人+大概率红牌的犯规了。
本季的中超,裁判的争议判罚数不胜数,唯独海港队从裁判身上的获益远远多于吃亏。
裁判对于海港的纵容,客观上也加剧了中国球队征战洲际比赛的难度。
在国家队比赛中,中超不吹而洲际赛场上吹的动作数不胜数,本质上就是中国裁判水平的低下导致的无法搞清“鼓励对抗”和“放纵”的区别。
不过,
说破了大天,这仍然只是一场俱乐部之间的对抗,上升不到国家队层面。
国家队层面,人员结构和战术思路完全不同,所以也没必要抓着这场比赛就觉得中国足球一定会再输泰国。
海港球迷口中的“亚冠赛场一致对外”观点本身就是很可笑的混淆俱乐部和国家队关系的言论,
海港的失利,自然也只是这支俱乐部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同样不要拿它去喷国家队脸都不要了。
中国足球的很多问题,
往往就在于理不清国家队和俱乐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