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胡宗南?
点一下胡宗南的军事指挥能力吧。
打仗这种事情,有时候往往打赢了就是天才,打输了就是蠢猪。
我看到好多人再说,胡宗南怎么拿下了延安,又如何丢了延安?
其实,这段时期,恰是分析胡宗南军事能力的最佳时期。
西北战场---陕北危机(X01)
1936年,10月。
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抵达陕北这片土地。
那时候,这片贫瘠土地上除却我军刚刚结束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外,也仅有从鄂豫皖归陕的红二十五军、本土发展起来的红二十六军。
所有兵力加起来的数量,不足两万。
所拥有的地盘,也不过是安塞、保安两地。可就是这两块地盘,国军进攻之初始终没能拿下,我军反而成功在陕北立足。
究其原因,陕北这块地方着实难啃。
从地图上看,可能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无法感受到这块土地如何的贫瘠,又如何地难啃。
事实上,它的实拍图是这样的:
要在这样的地形,进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首先,国军的机动大兵团无法展开。
其次,因为陕北一带地形沟壑纵横,耕地稀少,国军即便北进,沿途获得物资补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能依靠自身后勤补给。
也正是因为这样复杂的地形条件,反而成为我军捍卫自己的最佳法宝。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方我军部队整编为第115师、第129师、第120师三个战斗力彪悍的主力师分散在各地发展,发展出了日后的百万大军。
1946年,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处处出拳,却处处挨打。第二年,他不得不调整战略,转而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
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我们很容易将其视为一片孤立的战场区域。其实在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所主导的西北战场,是整个解放战争中,联动效应最频繁的一片区域。
西北战场的核心要地是陕甘宁边区。
它的东北部是晋绥军区、正东部是晋冀鲁豫边区。
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西北战场其实和晋东南、晋西北恰好形成了三角区域。所以,这也注定了西北战场不可能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战场。
1947年,3月。
在延安的毛泽东收到了一封秘密电报,电报的内容让人触目惊心。蒋介石已经和胡宗南制定了一项北上进攻延安的作战方案,而且此番进攻的兵力达到了20万之众。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延安怎么办?
虽然答案很简单,唯有放弃或坚守两个方案。但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那时候的延安是我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央指挥系统的核心。断然撤离延安,即便是中央五大书记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那前线的每一位战士呢?
他们会选择坦然接受吗?
所以,延安的第一选择绝对不是撤离,而是先守卫。
毛泽东关于保卫延安的最早可行军事部署发生在1947年3月6日。
这一天,毛泽东给晋冀鲁豫解放区写了一封题为《保卫延安主要依靠外线作战》的电报。
刘邓并告陈谢,王孙,韩,滕薄王:
陈谢率五个旅寅皓渡河袭占陇海潼洛线,为调动胡军、保卫延安最好方法。
你们休整务于寅删前结束,期于寅皓与陈谢渡河同时攻击平汉线。
第一个战斗结束后,应会合太行兵团连续举行第二个、第三个及更多战斗。你们应将后方移至太行一个时期,面向平汉、道清作战,直接援助陈谢。
此役关系重大,望速作准备。
胡宗南指挥第一师三个旅、九十师两个旅、二十七师两个旅(一个团位于大宁)、三十六师两个旅、十七师两个旅、七十六师三个旅、十五师一个旅及一个保安旅、一个骑兵旅共十七个旅,除一部守备陇东、关中外,主力正向宜川、洛川、中部之线急进,寅灰可集中完毕,寅删可能开始攻击(亦有可能延至寅删、寅号之间)。
我现布置内线纵深防御可能迟滞十天时间,主要依靠陈谢从外线解围。
估计陈谢五个旅切断潼洛必能引起变化,即使突入延安亦难持久,而陈谢在潼洛之行动又需你们积极援助。
诚然,想要实现外线作战的顶级帮手,就是晋冀鲁豫解放区。
解放战争以来,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核心战场自西向东,以陈赓、刘邓主要分为两个核心作战区域。
陈赓直接对标的核心作战场地是洛阳、西安两地(晋东南、豫西),刘邓对标的核心战场则是豫东、鲁西南两块区域。
毛泽东的解决延安危机的思路:
外线作战的整体区域集中在晋东南、河内(图蓝色)一带,晋冀鲁豫兵力全力西进,往潼洛铁路转运兵力,对胡宗南施压。
- 以陈赓进攻「潼关---洛阳」沿线铁路,形成套马桩,将胡宗南的主力焊死在晋东南一带,让他无法全力北上进攻延安。
- 以刘邓进攻河内地区(道清),保护陈赓后方安全。
外线方略解救延安危机的计划能否成功,就看陈赓的拳头够不够硬。
五天后(3月11日),毛泽东再次去电,已经决定撤离延安,此前所部署晋冀鲁豫所部全力西进的计划也暂时搁置。
“刘邓张李并陈谢王韩:
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但陈先瑞韩东山所率五师部队三千余人有被敌歼灭之危险,故无论如何应派队救援。
目前陈谢王所部主力五个旅之行动有三个方案:
(一)照鱼午电出潼洛线。
(二)以一个旅出潼洛线,接护五师北上,主力四个旅参加平汉道清线作战。胜利后,或立即配合刘邓所派之一个至两个纵队出潼洛线,或配合刘邓所派之一个至两个纵队先占同蒲线,再占潼洛线(即把占潼洛线放在最后一着)。
(三)以一个旅渡河接护五师,主力四个旅即刻占同蒲线。以上三方案究以何者最为有利,望再分析电告,陈谢王韩亦可表示意见。
无论采何方案,均须接护五师北上。派一个旅去是否能完成任务,亦须考虑。”
这次的电报中,毛泽东为了保证陈先瑞、韩东山的第五师撤离,外线作战计划被搁浅,陕北战事最终还是在陕北解决。
第二天(3月13日),胡宗南的两大军团集结于宜川、洛川两地,开始北上进犯延安。
右翼兵团[整一军:军长董钊]:
- 整一师(下辖第1旅、第78旅、第167旅)、
- 整27师(下辖第31旅、第47旅)、
- 整90师(下辖第53旅、第61旅)
左翼兵团[整29军:军长刘勘]:
- 整15师(下辖第135旅)→归属整17师统帅
- 整17师(下辖第12旅)
- 整36师(下辖第123旅、第165旅)
敌右翼兵团在进攻金盆湾一带时,受到层层阻击,战线推进受阻。国军再度动用孔用支援,炮轰金盆湾我军防线。
金盆湾是我军包围延安的第一道防线,前沿阵地预埋大量地雷,对敌右翼兵团向北推进战线起到了极大的迟滞作用。
大兵团对金盆湾一带猛攻三天之后,才顺利突破我军第一道防线。
这一天,毛泽东代表中央起草了《包围延安的命令》,预计利用陕北地形,不断延伸战线,在运动战中歼灭胡宗南的北进大军。
一、敌以五师十二旅约八万人进攻延安,经三天猛烈攻击,突破我第一线阵地,由于我军坚决英勇抵抗,敌伤亡甚大,困难增加,颇疲劳,今后将更甚。
二、我边区各兵团有坚决保卫延安任务,必须在三十里铺、松树岭线以南,甘泉、南泥湾、金盆湾地区再抗击十天至两星期(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才能取得外线配合,粉碎胡军进攻延安企图。
为完成上述任务,各兵团守备任务区分如下:
1.独一旅、八旅、警七团为右翼兵团,归张宗逊廖汉生同志指挥,在道佐铺、甘泉、大小劳山、清泉沟、山神庙地区组织防御战斗,坚决抗击。
2.教导旅、二纵队(王震部)为左翼兵团,归王震罗元发同志指挥,在王震未到前由罗元发同志指挥。教导旅在南泥湾、金盆湾、临真、松树岭地区组织防御战斗。上述地区至少坚持七天。
3.新四旅为中央兵团,以不少于四个营兵力在庙尔梁、程子沟(不含)、三十里铺地区组织防御战斗,坚决抗击由南泥湾向延安前进之敌。旅属炮兵应加强庙尔梁阵地。馀为预备队,位置延安,兼防敌伞兵控制机场。该旅首长仍兼延安卫戍。
三、各守备兵团应利用地形组织短促火力,大量使用手榴弹、地雷杀伤敌人,掌握预备队,灵活反击夜袭歼灭敌小部。
四、在防御战斗中疲劳与消耗敌人之后,即可集五个旅以上打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彻底粉碎敌人进攻。
这份电报的内容较多,整合起来共三类重要的信息元素。
第一:(人事任命)成立了新的军事领导班子,彭德怀全权负责西北战场。(撤销了原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成立西北野战兵团)
第二:(战场局势)我军第一线阵地已经攻破。
第三:(应对策略)我军应当梯次配置,层层阻击,迟滞敌人北进步伐
国军的右翼兵团在攻破我军金盆湾防线后,留置第31旅担任防守任务,右翼兵团主力继续向北推进战线。
当敌人整一师(下辖第1旅、第78旅、第167旅)、整27师(第47旅)、推进至蒲化湾一带时,再度遇到顽强抵抗。
整90师代师长陈武利用我军在蒲化湾阻击四个旅时,从右翼突破防线,将战线推进到了杨家畔一带。
那一刻,敌人右翼兵团距离延安仅有十公里。
延安形势已经相当危急。
在敌人右翼兵团推进时,敌刘勘的左翼兵团进攻较为缓慢。我军对于左翼防线的重点在大小劳山一带,使得左翼兵团最初推进较为迅速。
刘勘的左翼兵团相继突破茶房、鄜县、道镇,留置第12旅防守后方,继续向北推进战线。左翼兵团前线部队第36师继续推进战线,即将抵达大小劳山一带时,在大小劳山遭到顽强阻击,一时间难以北进。
18日。
敌右翼兵团第61旅、第53旅、第78旅,继续北推战线,延安陷入包围。
这一天,毛泽东离开延安。
19日。
敌左翼兵团攻破我军大小劳山防线,进抵三十里铺。
敌右翼兵团进抵延安南部城郊,即将逼近延安。
这一天,彭德怀带领两万多主力北撤。
值此之际,北上进攻延安的右翼兵团发生了冲突,延安外围已经是密密麻麻的国军。
可是,谁先进城呢?
这是当时在洛川前线指挥部胡宗南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当时国军的右翼兵团中,整90师第61旅战线推进最快,师长陈武已经觉得这份头功当属自己。
不料,他收到了胡宗南的电令。
你,给我马上停下来!!!
你给我往东打,然后进攻拐茆。
好一个拐茆,这个地名似乎也在那一刻见证着国军第90军军长心中的悲凉。
拐茆的位置在哪?
它就在延安东部不远处。好家伙,陈武看着地图上的位置,气得骂娘,延安都在眼前了,胡宗南竟然让他跳过延安,美名其曰追击解放军。
与之同时,战线推进至延安南郊的左翼兵团也收到近乎同样的命令,原地驻防,不能擅自进城。
最终,进入延安城的是右翼兵团的整1师第1旅。
第1旅曾是蒋介石的警卫部队,也是胡宗南的看家宝贝,在国军序列中盛名不断,国军内部都戏称它为“蒋家御林军”、“天下第一军”。
3月24日。
胡宗南亲自前往延安,进入曾经毛泽东等人所在的窑洞,发现窑洞内干净整洁,丝毫没有一点战败之军该有的样子,窑洞的桌子上还放了一张纸条。
“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五天时间,北线冲击。胡宗南所换来的只不过是一座空城。
就在胡宗南庆贺自己拿下延安,走进窑洞的那一刻起,他心中所想的一个现实问题是:
西北野战军的主力去了哪里呢?
西北战场---青化砭战役(X02)
1947年,3月19日。
国军进入延安之后,急需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位置。
从延安向北延伸,可以通行的道路并不多,真正可用的主干道也仅有两条,恰好神似“人字形”。所以,胡宗南当时可以判断的选项其实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
---东北方向或西北方向。
陕甘宁边区紧邻晋西北、晋东南。比起晋西北,国军在晋东南的兵力配置相对较多。
因此,以直观思维而言,往晋西北方向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北撤延安的方向,正是沿着东北方向撤离。
而对于胡宗南而言,我军不可能放弃这块经略十余年的陕北,一旦我军主力兵团向东北防线撤离,势必会导致西北战场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国军可以以两大兵团全面向西部压缩,完全收拢整个陕北。
所以,胡宗南最初对于战场的把控能力没有致命的问题,而彭德怀所带领的西北野战军的主力,也的的确确沿着延安西北方向撤离。
胡宗南拿下延安之后,右翼兵团整1军(下辖整1师、整27师[在延安防守]、整90师)沿着西北方向尾随追击,整1师位列公路右侧,整90师位列公路左侧,两支军队协同并进,全力推进战线至安塞地区。
此时,彭德怀所率领的主力在哪里呢?
彭德怀第一时间散开了一部分军队,西北方向的安塞、茶坊、高桥、枣园、兰家坪,东北方向的青化砭、甘谷驿皆分散配置了二纵部分兵力。
一纵、二纵主力兵团则集中在了安塞、茶坊沟壑间,伺机而动。
胡宗南作为西北地区的国军统帅,基本的战场判定能力没啥欠缺。只是在战争中,细节上的微操至关重要,胡宗南所忽略的就是这一点。
而这最重要的微操,成为了彭德怀敲打胡宗南的第一杀手锏。
彭德怀给中央去电,大体谈了一下自己对于战场的初步部署:
“敌于皓(19日)午后三时占延安,二十七师之三十一旅留临真,第一师某旅留金盆湾,胡宗南令派一部向金沙镇、甘谷驿、延长侦察。
我二纵须力求隐蔽,切勿暴露目标。
甘谷至延安之线及其以南,均不要驻军,须驻甘谷驿以北及东北地区,金沙镇高地及临真以北,派便衣队伪装民兵担任侦察、警戒,封锁消息。”
那时候,彭德怀包括毛泽东等人都没有成形的、可实施的歼敌计划,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机会。
敌整1军沿着西北地区推进战线时,我军破获了一份重要的情报。
3月21日,夜晚。
正在工作的彭德怀收到一封电报,胡宗南派遣敌第31旅在24日抵达青化砭一带。
彭德怀马上给中央发电,告知这一重要消息。
彭德怀最初的安排是原驻防在安塞一带的第一纵队(张宗逊)也马上向东挺近,配合第二纵队(王震)以绝对兵力优势吞掉敌第31旅。
可是,当时的张宗逊因为主力南下至高桥地区,无法第一时间向东转运兵力,吞掉敌第31旅的主力完全由我军第二纵队承担,彭德怀亲自率领主力兵团马上向东转运。
3月23日。
彭德怀抵达梁村,制定作战计划。
“本军决于明二十四日以待伏动作,消灭敌三十一旅全部之任务各兵团部署如下:
(一)第二纵队及教导旅统归王震指挥,伏击于青化砭至房家桥大道以东,待敌后尾通过房家桥后,教导旅由东向西猛烈侧击。第一纵队应首先截断敌退路,沿小河东岸由南向北猛击敌侧背,并于拐峁、延水南岸派出便衣队侦察桥儿沟方向敌有无后续部队。
(二)一纵队之八旅自阎家沟(青化砭西北五里)至白家坡沿小河以西山地,宽正面伏击,待一纵队截断敌归路后,由西向东猛烈夹击,独一旅为预备队,位置于守头庄、丁家庄、郭家庄(安塞以东)之线,除对安塞布置警戒外,须以小部(不大过一营),位置于冯家庄以南高地,对延安方向警戒,并切确封锁消息。
(三)四旅伏击于青化砭正东及东北高地,待二纵、教导旅打响后,即向青化砭猛烈扑击。
(四)各兵团务于三月二十四日六时半以前部署完毕,部署时须注意隐蔽,于敌侧卫搜索以外,勿使敌过早发现。”
那一天,彭德怀的指挥部也设在了青化砭西北高地。
3月24日,早晨。
我军各部按照计划进入预定位置,彭德怀给负责此次战役的前线总指挥王震打了电话。
电话里没有过多的寒暄。
只说了句:“别着急”。
可大家等待了一天,敌第31旅并没有出现,下去六点,彭德怀让大家撤出前线阵地。
凌晨四点,我就各部再度进入指定位置。
终于,上午10点,敌第31旅出现。
我军独立第4旅中南面切断其退路,新编第四旅则从北面堵死了敌人北进之路。外面兵力迅速发起进攻,仅仅一个多小时后,敌第31旅全军被歼,旅长李纪云、副旅长周贵昌、参谋长熊宗继被俘。
3月26日。
毛泽东代表中央发来贺电:
“彭习:
(一)庆祝你们歼灭三十一旅主力之胜利。此战意义甚大,望对全体指战员传令嘉奖。
(二)一三五旅可能向青化砭方向寻找三十一旅,望准备打第二仗。
(三)毛于昨日已与中央各同志会合。
军 委
寅宥午”
青化砭战役,本质上对于胡宗南的主力兵团损失并不多,或者说微乎其微。这场战役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打击了胡宗南北上进犯延安的嚣张气焰,让他知道即便延安短暂丢失,他想要顺利吞下整个陕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时的胡宗南,不会想到,延安在以后会再次回到毛泽东的手中。
西北战场---羊马河战役(X03)
1947年,3月25日。
国军第31旅在青化砭被围时,旅长李纪云马上向胡宗南发电,请求支援。
而当时的国军主力(整1军、整29军)刚刚从安塞一地南返至延安附近,胡宗南只能就近派遣第135旅卸下所有辎重,急速增援。
3月26日。
第135旅抵达青化砭一带时,第31旅已经被全歼,战斗也于25日结束。
彭德怀整理战场之后,给毛泽东去电,汇报此次作战的成果,并初步提出了下一步的宏观作战理念。
“毛主席并丙丁:
胡宗南目前寻求我主力决战,一师、九十师进扑安塞后即返延,判断我主力在延长、延川、永坪地区,我们拟顺应敌人企图,诱敌向东。
以新四旅之两个营,宽正面位置于青化砭东及东南,节节向延川方向抗击;该旅主力位于青化砭至永坪之线纵深防敌北进;
集结五个旅隐蔽于西北山梁后与安塞之间,此区地形好,粮食多,群众好,能封锁消息,
待敌深入至甘谷驿、岔口之线及其以东地区时,我可争取三至五天休息,然后在东进敌后寻求机动,歼击九十师、一师,每次只歼敌一个团至多两个团,求得一月内连续打两三仗,停止敌进攻,才可争取较长时间休整。
(青化砭)伏击战斗,我伤亡甚少,估计不超过二百人,歼敌四千人以上,旅长、副旅长、参谋长、团长均被俘,弹药约得二十万补充,士气大振,信心提高。陈(赓)谢(富治)有电仍在沁水、端氏间集结待命,该纵行动请毛(泽东)复或由我复。以上有何指示,盼告。
彭德怀
寅宥”
此次布局,彭德怀当时也并没有决定未来的口袋布置在哪里,但是后来羊马河战役中,西北野战军在羊马河全歼了敌人的第135旅。
其口袋,恰好就在彭德怀布局的永坪至青化砭一带的防线中。
从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对于战略全局的把控有多精细,又多具有前瞻性。
一流的战场布控能力,一流的细节把控能力。
20天后,敌第135旅旅长麦宗禹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二十天后,他的这支部队竟走上了和第31旅相同的命运。
---全歼。
如此悲伤的故事,真的再一次在他的身上重演。
3月27日。
经历过安塞空跑,青化砭闷棍,胡宗南又部署了下一次的北上扫荡计划。
为防止自家军队在漫长战线再次出现青化砭似的后果,胡宗南特意强调让大军方阵式、密集型前进,主力兵团以旅为单位梯次行进,不给西北野战兵团任何可趁之机。
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延安东北方向,核心区域是延长、延川、清涧、瓦窑堡这块环形区域。
原沿着西北方向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无果的国军主力兵团南返至延安,胡宗南再一次重新安排了作战部署。
- 主力兵团:整1军、整29军,沿着东北方向推进战线,进抵延川
- 侧翼兵团:整76师第144旅,东行进占延长
这一次,国军主力沿着东北方向寻找我军主力的结果如何?
结果仍旧不理想。
要在陕北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上,利用大兵团寻找一支机动灵活的西北野战军,困难程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国军主力兵团在向西推进战线时,我军在沟壑地带展开层层阻击,导致这支主力兵团行进苦难,两支部队用了整整三天时间,才顺利抵达延川。
进入延川的国军,和拿下延安的国军一样,他们所拿到的,仍旧是一座空城。与此同时,侧翼兵团第144旅进占延长之后,遇到同样的情况,随后转运兵力至延川与主力军团会合。
4月1日。
国军主力兵团抵达清涧,仍旧无法得到我军主力兵团的具体位置。胡宗南只能下令让整76师第24旅接替清涧驻防任务,主力兵团则向西兵分两路,分别朝着瓦窑堡、永坪方向继续寻找我军主力位置。
4月2日。
彭德怀给中央军委发电:
“军委:
敌十个旅背依延川、清涧两城,分三路前进,敌之左路进至永坪东之冯家坪,中路进至永坪西北之王家沟,右路进至热思湾西高地。
我冬(2日)于永坪公路侧伏,但因敌间隔很小,纵深大,在南北三十五里,东西四十五里深,以十个旅布成方阵,故停止伏击,隐蔽撤至蟠龙西北地区集结。敌未发现,另寻找机会击敌。自三十一旅歼灭后,此间未弄清敌情,请二局所得,随时电告。
彭习
四月二日”
从我军电报来判断,胡宗南的判断并没有错,他所制定的环形扫荡区域,也恰好可以对我西北野战兵团形成一个包围圈。
只是,我军主力兵团休整,分散在各地的少股军队则处处袭扰,让国军不仅推进战线缓慢,还让前线军队失去了本质的判断,对于执行胡宗南环形扫荡区的方案也并不尽心。
当这两路大军抵达瓦窑堡、永坪后,仍旧没有发现我军主力。与此同时,先前救援第31旅于青化砭地区的第135旅奉命北上与主力兵团会合,承担起了瓦窑堡一带的驻防。
4月5日。
国军主力兵团整1军董钊继续北上,推进战线至玉家湾。整29军因为物资补给,迟滞一天向北推进战线。
不料,敌整29军在第二天向北推进战线时,受到我军迟滞阻击,整29军军长刘勘认为这是我军主力在阻击,马上致电整1军南下,两人配合南北夹击我军。
可是,当整29军在4月8日抵达永平地区时,我军再次撤离,国军再次跑空。
国军两个军团大军被如此折腾,胡宗南终于下令让两军团南返至蟠龙、青化砭地区休整。
当胡宗南频繁调动大军寻找我军主力时,彭德怀带领的主力又在干吗?
---「制动以疲敌」。
彭德怀手中的兵力并不多,西北野战兵团也仅有两万多,而国军此次进攻的主力兵团却达到了可怕的二十万。
如果,西北野战兵团硬刚的话,几乎毫无胜算。最为合适的选择就是不断引诱国军过度延伸战线,在运动战中实现歼敌目的。
我们的胃口不需太大,一团、一旅都是我们的战斗目标。
胡宗南虽然兵力雄厚,但有一点,他在占领延安之后,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我军主力位置不明。
二、对于北犯所拿下的地盘,需要处处分兵。往往需要留置一个旅防守(这也意味着胡宗南在加强防守据点的同时,也无形中弱化了自己的主力兵团。
三、后勤补给问题。陕北一带我军群众基础良好,撤离延安时就地掩埋了部分粮食,也向北转运了一部分粮食,导致国军的物资补给无法就地获取,几乎全部依赖后勤补给线转运。
彭德怀也正是看到了胡宗南主力兵团需要面临的这些突出矛盾,利用拉扯战术,不断引诱胡宗南主力延伸漫长的战线。
4月11日。
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致电西北野战兵团:
“清涧之二十四旅一个团本日调赴瓦窑堡。该团到瓦后,一三五旅很可能调动,或往安塞,或往蟠龙,望注意侦察,并准备乘该旅移动途中伏击之。”
这份电报,让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信息:
国军在换防,瓦窑堡附近调动的第135旅就是嘴边肉,只要它调动,我军势必就有歼敌的机会。
4月12日。
国军电台侦测到瓦窑堡西南方向突然出现电台信号,胡宗南马上下令让两大军团结束休整,并于第二日急进赶往瓦窑堡地区。在瓦窑堡的第135旅换防后,马上南下与北上的国军主力会合,包围我西北野战兵团主力。
如果,胡宗南的计划成功,我西北野战兵团将面临极为危险的境地。
当天晚上,七点。
彭德怀对于中央军委提供的有利线索,做出了一项完备的高能预判方案。
围歼南下第135旅的行动,正式启动!!!
“(一)二纵三个旅隐蔽集结岭湾、黑山寺、杜家畔地区,敌由瓦(窑堡)、蟠(龙)道南进时,由东向西侧击。如敌经瓦(窑堡)、安(塞)道出安塞时,应尾敌全力追击,如瓦敌窜永坪或清涧时,务须单独歼击该敌。
(二)新四旅除以小部于石咀、李家沟线,阻止二十九军北进外,主力集结于新庄沟、阎家沟线以西山地,待敌先头进至阎家沟、新庄沟间高地扼制之,主力由西南向东北猛击。如瓦敌西进,该旅左翼依托警七团由南向北突击,如敌窜永坪或清涧时,即向岭湾前进与二纵靠拢,并归王震指挥。
(三)二纵、警七旅有钳制敌第一军三十六师及协同主力歼击一三五旅之任务,独一旅于本(十二日)黄昏移安家咀、石家坪地区,警七团同时围攻石窑河、南家湾之线,如瓦敌南犯与新四旅于阎家沟南高地接触时,应首先断敌退瓦之归路,由西向东猛击,如瓦敌西进时,警七团即在安定西十里铺石家河间占领阵地,诱敌攻击,独一旅迅速迂回敌右侧,由西北向东南突击之,八旅坚决钳制第一军三十六师于蟠龙、白岔河、白家坪之线以南地区,以利主力歼敌。”
阻敌主力,围歼135旅。
这项任务完成的核心在于新4旅。
只要咱们的新4旅,能够像套马庄一样盯死将国军主力,围歼南下的第135旅,就能够完美实现。
第二天,战争开始。
国军主力再度北上,即遭遇我军新4旅层层阻击,新4旅边打边撤,吸引敌整1军、整29军朝着西北方向追击,实现了第一步阻敌北进的战略,为围歼南下的敌第135旅制造机会。
当天下午五点,敌南下的第135旅在羊马河被我军包围,几近全军覆没。
至此,胡宗南北犯延安,损失了第二个旅。
西北战场---蟠龙大捷(X04)
1947年,4月13日。
这一天,距离胡宗南北犯延安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的时间里,胡宗南以整1军、整29军两大主力兵团,一边高歌北进,一边丧气南返。他们走过西北方向,走过东北方向,唯一收获就是丢掉了第31旅、第135旅。
他曾以为,拿下延安已经缔造了国军历史上的不世之功,他可能也觉得大军挺近延安城中士兵们的呼喊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绝世呐喊。
没想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的大军深陷陕北泥滩。
我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具体所在位置,胡宗南仍旧无法追寻。毛泽东在转战陕北过程中,也时刻不忘分析陕北目前的局势,以便为指挥前线战争的彭老总提供更好的建议。
羊马河战役结束后,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发电,再度分析了陕北局势。
“彭习并告朱刘:
(一)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我军自歼三十一旅后,虽未大量歼敌,但在二十天中已达使敌相当疲劳与相当缺粮之目的,给今后使敌十分疲劳、断绝粮食和最后歼敌以有利条件。
(二)目前敌之方针是不顾疲劳粮困,将我军主力赶至黄河以东,然后封锁绥(德)米(脂),分兵“清剿”。故敌寅世(3月21日)到清涧不即北进,目的是让一条路给我走;西进瓦(窑堡)市是赶我向绥、米。现因发现我军,故又折向瓦市以南以西,再向瓦市赶我北上。
(三)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与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与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我军主力不急于北上打榆林,也不急于南下打敌后路,应向指战员及人民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与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四)你们现在位于瓦市以东及以北地区,引敌向瓦市以北最为有利;然后可向廖昂薄弱部攻击,引敌向东;然后你们可折向安塞方向,引敌再向西。
(五)但你们在数日内,即应令三五九旅(全部)完成向南袭击之准备,以便在一星期以后派其向南,担任袭击延长、延安之线以南,宜川、洛川之线以北地区,断敌粮运。
(六)以上意见妥否望复。
毛泽东
四月十五日”
这封电报中,毛泽东不仅推测了胡宗南未来的打算和计划,还反推了他以往两次的作战部署。
小的时候,和家里人下棋,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下棋思三步。
在战场上其实也一样,高级玩家从来不止三步,还会前推三步,这前推三步所得到的答案,不仅是为了反思,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为摸清楚对手的整体战场布局、对手的惯用作战方式。
至少,我们能够从这封电报中提取三个重要的信息元素:
一、胡宗南的主力大军面临困难:疲惫、缺粮
二、倒推羊马河战役时,胡宗南军事部署的真正目的:驱逐我军主力向东,利用榆林方向的军队,南北夹击;
三、如何应对胡宗南接下来的布局:继续游击疲敌
具体怎么做:
第一把刀:(应对主力):
主力仍旧在瓦窑堡一带,利用清涧、安塞两个据点东西反复横跳,最大限度让国军主力在战场中疲于奔命)
第二把刀:(攻击后方)
以三五九旅为核心,向南转运兵力,在延长、延安、宜川、洛川袭扰敌军大后方(但这一点本质上并不现实,我军在陕北的兵力数量并不多,过度延伸战线、过度分散兵力会面临极大危险)
4月27日。
彭德怀突然发现,胡宗南的两个主力兵团竟然结束在蟠龙一带的休整,有再次出兵的打算。
他马上给中央军委致电,说明了这一具体情况:
“毛主席:
(一)董(钊)、刘(戡)两军感未(27日15时)进抵瓦市,有进犯绥德模样,蟠龙留一六七旅直及四九九团守备,似有粮弹未发完。
(二)我野战军本日隐蔽于瓦市东南及西南,拟待敌进逼绥德时,围歼蟠龙之敌,得手后再围歼甘谷驿、桥儿沟八十四旅之二五一团,并彻底破坏永延段公路。
彭习
感酉”
原来,胡宗南在20日通过空中侦查发现在绥德东部的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渡船,他判断我军主力很可能准备渡河撤离陕北。
为此,胡宗南命令自己的两个主力兵团再次踏上了北征之路。
- 后方大本营:整1师第167旅驻防后方物资重地蟠龙(国军特别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
- 南翼兵团:整1军、整29军北上进逼绥德
- 北翼兵团:整36师第28旅、第22军新11旅,南下进逼绥德
这一次,胡宗南再度冒进北上,踏上了新的征途。
他要在陕北重新打下一片新天地,他要向蒋校长证明,谁才是陕北真正的王者。
国军主力北进之后,彭德怀的第一反应就是,战机又来了。
为了配合此次北上的胡宗南大军,彭德怀各旅中各抽一个排,配合绥德一带的守军伪装主力,边打边撤,节节抗击敌整1军、整29军主力,诱其北进绥德。
“伪装主力”向东边靠拢,是一枚棋子,也是诱饵。
同时,蟠龙地区留置我军真正主力,准备拿下蟠龙。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并非前两次的围歼战,这一次是攻坚战。
蟠龙是国军存储军用物资和粮食的重要大本营,胡宗南以蟠龙为核心打造了不少的碉堡,能不能顺利拿下蟠龙,毛泽东也极为担心。
“经过精密之侦察,确有把握,方可下决心攻击瓦窑堡或蟠龙;如无充分把握,以不打为宜,部队加紧休整,以逸待劳,准备运动中歼敌。”
胡宗南的两个主力兵团在我军的引诱下,已经全然北上,完全忽略了对于蟠龙一带的防守。
仔细想想,作为统军西北的扛把子,作为蒋校长信赖的军事统帅,咱不能屁股上挨了两板子,还不长记性。
胡宗南这一次出兵,愣是又被狠狠抽了一大嘴巴子。
他还是没长记性。
独守蟠龙的第167旅再度成为了我军下一步的集火靶子。
5月3日。
南北两支军队在米脂完成会师。
此时,一个可怕的消息传到了胡宗南的指挥部,蟠龙一带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解放军,而且已经对蟠龙外围据点展开了进攻。
那时候,胡宗南的第一意识是:
---我军主力已经从绥德一带转运南下。
事实上,胡宗南经历两次战败,已经开始神话了西北解放军。在蟠龙一带的解放军其实就是此前在瓦窑堡东、北两个方向的主力兵团。
更何况,绥德到蟠龙直线距离有90公里,沿着谷壑山道走距离更是高达100公里,如此漫长的距离想要突然南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军预定进攻时间为5月1日,但是因为当天天降大雨,故推迟了一天,于5月2日(这一天,国军主力刚刚进入绥德)开始进攻。
5月2日,黄昏。
大雨初停几个小时后,彭德怀下令进攻。
第一阶段的进攻任务主要是拔除蟠龙外围据点,进攻得异常艰难,直到第二天(5月3日)凌晨才占据了外围几个据点。
5月3日,凌晨。
我军对蟠龙的最高据点集玉茆展开进攻。因为进展不顺利,加上天明,彭德怀立马下令停止一切进攻,巩固刚刚占领的阵地,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5月3日,下午四点。
我军再度对集玉茆展开进攻,进攻至5月4日下午四点,终于突破了蟠龙外围最为坚固的防守据点,蟠龙危急。
那时候,胡宗南下令让已经北上占领绥德的两个主力兵团马上南返,救援蟠龙。
整1军、整29军又刚刚结束北上旅程,调转方向南下救援。此时的时间来得及吗?
来不及!!!
国军北进的主力兵团在南下途中害怕被伏击,放弃了原北进走过的路线,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线南下,导致救援时间一拖再拖。
我军于5月4日午夜12点一举突入蟠龙,成功拿下了蟠龙。
而国军主力兵团因为道路狭窄难行,用了整整四天时间才抵达蟠龙。
那一刻,蟠龙战役已经结束。
西北战场---合水战役(X05)
1947年,5月4日。
蟠龙战役结束。
此前,历经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场战役,对于国军发动的三次扫荡活动,我军三战三捷,大大挫伤了胡宗南的锐气。
不过,因为两军在蟠龙---安塞地区过度消耗,导致彼此都面临着粮食危机,国军的物资悉赖空中支援,我军则必须放弃原来的驻防要地,另寻他处。
这一次,我军在注意力放在了陇东地区。
在我军应对胡宗南三波大兵团围攻过程中,因为西北野战兵团兵力不足,陇东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真空地带,丢失了不少的据点。
而且,陇东地盘也渐渐有被压缩至延安一线的趋势。
对于这种情况,我军必须予以重视。
5月5日。
毛泽东得知西北野战兵团顺利拿下蟠龙之后,再次提出了建议。
“彭习:
蟠龙之敌解决后,延安、瓦市、清涧等地之敌必起恐慌。
昨日白天胡(宗南)以绥德重要令一师留守,半夜得悉蟠龙陷落,又刻令董钊放弃绥德。
本日董钊均已行动,似是回头。如急行军走公路,可能四五天内赶至蟠龙。
因此,青化砭战斗及一切战后处理,望在三四天内办理完毕。
部队如甚疲劳,可移至安塞以西隐蔽休整一时期,再出关中、陇东,似较稳妥,如何,望酌定。
毛
微亥”
毛泽东在电报中强调了两个基调。
---「关中、陇东」。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胡宗南的大本营,另一个则是我陕甘宁边区的西部防区(主要以陇东为核心)。
延安保卫战打响以后,西北野战兵团的主力虽然在延安以北一带,最初的战事也大多集中在北部。但是,陕北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战场,一定程度上并不孤立。
在陕甘宁边区东西两翼,西部防区被宁夏、青海两马趁机占据环县、庆阳、合水,东部相比则取得了巨大战果,陈赓不断在晋东南一带袭扰,国军晋东南的重要据点运城已经危在旦夕。
这一张一弛两块据点,西部就成为我西北野战兵团急需挽救的一处防御缺口。
西部防御区,我们称之为陇东,主要以庆阳、环县、平凉为核心,是甘肃地区一块重要突出地带,也是陕北地区的一处“绝版大粮仓。”
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要在电报中强调关中、陇东的原因,一方面陇东区域所带来的军事威胁愈加严重,另一方面陈赓在晋东南不断袭扰已经威胁到了胡宗南的而大本营关中,西北野战军下一步南下,在缓减陇东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与晋东南的陈赓协同作战。
这一招,的确妙。
5月14日。
胡宗南再次祭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整1军、整29军两个主力兵团以延安为核心展开了全面扫荡。
西北野战军对胡宗南的态度,你自己继续进行所谓的扫荡吧,反正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不搭理你。
西北野战兵团,一定要让小胡同志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那一刻,我西北野战军主力选择南下,对标陇东地区。
南下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发生在合水。
说实话,两场围歼战,一场攻坚战。经过三战三捷的鏖战,我军官兵上下都有轻敌的心态。
此次负责进攻合水城的纵队司令王震,也有些轻敌冒进,部队行军不够隐蔽,合水城整体地形、防御据点的侦查也极为草率,造成我军部队在进攻合水时遇到了巨大阻碍。
青马部队占领陇东地区之后,以庆阳、合水、环县为防守核心,同时抽调庆阳、合水两地军队,在驻防近郊日夜巡防,建立起了完善的防御体系。
5月28日。
王震所带领的前锋教导旅与青马警戒部队接触后,即过早暴露了我军进攻合水的计划。
当时合水地区营长马生智,收到青马警戒队传来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整骑八旅旅长马步銮和整82师师部马继援。
同时,重兵营营长马生智、保安团团长李鸿轩、县长昔恩义积极动员,已经做好了防范。
毫无疑问,这场合水城攻坚战,敌人有准备。
5月29日,七点。
我军对合水城发起总攻,东、南两个方向率先突破,攻占二郎山、南寺源、东关据点。
但是,此次攻坚战的真正硬骨头不是这两个方向,甚至包括西面,真正的硬骨头在北面。
备注:关于合水城实拍的城防资料太少,大体部署应该没错,后期有资料修正
图-合水城旧照
合水城北面为正面城门,城门前挖有壕沟,城西北一带的山坡高地上还修筑有瓮城。
后续一切攻坚战的核心,就是拿下西北瓮城(当地人称葫芦把)。
当天,我军第359旅717团、第719团,猛攻一天,因为葫芦把火力点的压制,甚至连靠近城墙的机会都没有。
南门方面,第718团发起初步进攻,同样没能取得进展。
5月30日。
北面:第717团、第719团再度冲击,此次刚刚越过城壕,逼近城墙,瓮城内的敌军持枪跨刀从城壕后方突然跳出,致使我军两个团损失惨重。
南面:第359旅718团、独四旅的12团进攻南城,将南门外的鹿砦(木栅栏工事)顺利清除。敌保安团团总李鸿轩亲自驻防,并且成立百人敢死队,拼死守护,我军南部城防也无法撕开缺口。
当天,天降大雨,攻城部队停止了进攻。
5月31日,凌晨。
天空中还滴着蒙蒙细雨,二纵司令王震亲自来到前线阵地,组织进攻。
第359旅718团、独四旅12团(一个营)重新进攻南门,冒雨架云梯登城,与守军激战近一个小时,终于爆破了南城门,将合水城池炸开了一个缺口。
合水城内的守军退守葫芦把瓮城据点,我军胜利似乎在望。
关键时刻,敌军的救援部队到了。
整骑8旅旅长马步銮带领第一团突然出现。
原来,我军在猛攻合水城时,整骑8旅旅长马步銮就开始了救援。
第一次(5月29日,黄昏。)
马步銮,率旅直属部队和该旅第一团驰援。这支救援部队途经板桥穿山谷而行,在太白坳一带时,与西野打援部队遭遇。
旅长马步銮马上下令将骑兵掩藏在沟壑中,分兵南塬、北塬两路,全部攀爬山谷占据制高点。当北部稳定之后,马步銮突然发现南塬部队已经陷入重重包围,他想用重炮轰击,不料我军打援部队已经和南塬敌军紧贴。
马步銮当机立断,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敢死队,每人配额标准大砍刀、盒子枪、冲锋枪紧急救援。
这种不要命的救援行动,在两军紧贴时,起到了奇效,我军很快后撤。
马步銮因为害怕有埋伏,未曾下令追击,而是选择返回了庆阳,暂时放弃救援合水。
第二次:(5月30日,中午。)
马步銮请示师部马继援之后,此次救援部队更为强悍,兵分三路,分路推进,增援合水。
- 北路:(马步銮、马福寿)整骑八旅第1团、直属部队
- 中路:(马全义、韩有禄)整骑八旅第2团、卫士队
- 南路:(谭呈祥)第100师
三路救援部队中,中路救援受阻于太白坳,南路的谭呈祥则无心救援,一直在板桥附近拖拖拉拉。
唯一打穿我打援部队防线的,还是此前撤退的马步銮军队。
此次我军在将合水城内的敌军压缩至葫芦把一隅时,前来救援的仍旧是马步銮带领的军队。
马步銮为了避免在路上被我军外围打援部队迟滞,绕道北塬柳沟,于当天下午三点顺利突入到了葫芦把北部一带。那时候,我军教导旅驻防在一个蚂蚁形要蚬【具体位置不知,猜想应该是图示位置】。
按道理而言,这种山头可以很好的压制救援军队,绝对的易守难攻,但是马步銮有妙招。
(一)把重炮、追击炮及枪,用来以密集炮火轰击阵地,压住对方火力,使之无法抬头。
(二)共军阵地前,有一高约四五米,宽约十多米的悬崖,火力集中后,共军将难向此处瞭望,手瘤弹扔过来,将滚下山涧沟,前卫两个连趁硝烟弥漫之际,爬上崖坡,插入阵地前沿。
在马步銮重火力压制下的蚂蚁形要蚬,山下浓烟滚滚,青马两个前卫连分散在山谷两翼,在浓烟掩护下爬上山谷,突然从两翼发起进攻,我军蚂蚁形要蚬面临巨大威胁。
那时候,已经进攻葫芦把到关键时刻的第359旅旅长郭鹏大吃一惊。
他马上从717团和719团各抽调一个连,让其在蚂蚁形要蚬后方再度驻防,坚决阻击马步銮靠近合水城北部。
一定要坚守到我军拿下葫芦把。
但是,这两个连因为时间仓促,后方构筑阵地仓促,前方第一道阵地已经失守,只能仓皇迎敌。
合水城北部高山上传来的枪声,吸引了瓮城敌军的注意力,马上在后方炮火助攻,致使前往救援的两个连腹背受敌,阵地丢失。
旅长郭鹏再调717团的预备队第三营增援,我军阻击部队、敌人增援部队杀成一。
葫芦把的守军突然打开城门,一部继续在城内反抗,另一部则冲入城外,与救援部队会合。
在指挥所的郭鹏看到这种情形,不顾生命危险,跑出了指挥所,被流弹打伤。
那一刻,外围的717团的预备队第三营被打垮,城内的359旅718团和独四旅12团一个营被全面围攻。
我军的攻坚战,成为了突围战。
在撤退时,独四旅12团参谋长吴化民阵亡、359旅718团副参谋长吴锡都阵亡。
当天,我军决定撤退,以撤出城外的独四旅12团控制合水南部南寺塬阵地,359旅718团控制二郎山阵地。
二纵主力和外围的打援部队朝着西北方向全面撤退。
合水攻坚战以一种悲惨的方式结束。
为何?王震在事后说了一句话:
“我自参加革命以来,打过大小数百仗,有胜也有负。长征、南下北返,也没有打过这样糟的仗,这次打了个败仗。”
西北战场---环县战役(X06)
1947年,5月底。
西北野战兵团在合水战役惨败后,主力部队撤退曲子镇休整。
会后,彭德怀严厉批评了合水战役中的二纵司令王震,彭老总也明白,我军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场大捷,全军上下豪气冲天。
当时彭老总帐下的西北野战兵团,配置兵力两个纵队,6个旅,总兵力2.6万余人。而胡宗南的两大主力兵团兵力配置30个旅,全部满额编制,总兵力高达30万。
三场大捷下来,胡宗南损失三个旅,损失兵力高达1.4万,占据了我军总兵力的一半。再加上后来周恩来带领中央亲自慰问,大家更加轻视胡宗南大军。
说白了,大家有点飘了。
大家那时候尚不明白,合水战役是西北野战兵团制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转移计划。
当时,我军三场硬仗下来,军需补给开始出现困难,急需转移阵地,以备后期战斗。
而素有“陕北大粮仓”的陇东地区,是下一阶段最为重要的补给战场。
陕北胡宗南的两大主力兵团集中在延安以北一带寻找我西北野战军位置初期,原为我军根据地的陇东地区被青宁两马军队趁势占据。
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南下,不仅可以缓减国军主力的环形清剿计划带来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重新夺回陇东地区,敲打青宁两马军队。
曾经西路军远征的惨痛教训,还是被大家抛之脑后。
陇东地区的第一仗合水战役打得非常失败。陇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据点合水城没能拿下,负责进攻合水城的二纵司令王震只能下令撤退。
多年后,王震回忆合水战役:
“我自参加革命以来,打过大小数百仗,有胜也有负。长征、南下北返,也没有打过这样糟的仗,这次打了个败仗。”
6月初,彭老总带领西北野战兵团卷土重来,再度下令出战陇东。
这一次的命令,攻打环县,全军警醒,只能胜,不能败。
6月3日。
彭德怀给毛主席连发两份电报:
“明四日拟仍在曲子附近休息一天,如八一师作独骑五团(青马属)坚守环县时,则准备歼灭该敌。如该敌向北退出环县,则五号即准备向南,打八十二师,消灭青马。”
“敌十八师在盐池、定边、安边、羊圈山地区,我攻环县时不易南援。八十二师在合水之役,虽未被歼灭,但是进攻边区以来第一次受到相当严重打击,故北援可能亦少。即八十二师、十八师南北增援,我仍可各个击破。围攻环县之敌,吸引三五旅增援而歼灭之,是收复陇东,击破边区西线包围重要步骤,我必须集中一二两纵队,及教新两旅,争取打援攻城全部胜利。”
6月5日,毛主席发来电报:
支戎(4日19时)微辰(5日7时)两电均悉。
(一)你们集中全力(六个旅)准备打环县甚好。惟王震部损失较大,似宜令其与一纵、新四旅全军会合,多休息几天,鼓励士气,并作充分准备,然后攻击较为适宜。
(二)董(钊)刘(戡)两军昨日起向延安以西清剿,董军或须待此次清剿完毕,然后入晋,亦未可知。
6月9日。
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开始出兵,由曲子地区北上环县。四天后,我军主力将宁马整编第81师被包围在环县城。
环县城镇守司令长官为宁马马鸿宾之子马惇靖,兵力防守严密。
环县城的主要防御阵地为东西两处高地,外郊北面、西面由敌暂60旅第104团防守二十里沟、胡家湾。
东西山地则由敌第35旅并第178团(暂67旅)镇守,并守环县城内各处据点。
6月13日当天,彭德怀亲临环县城南王庙嘴地区查看环县城周围地形,以第一纵队张宗逊为主攻纵队,第二纵队王震为外围清剿纵队,两纵队合力配合在当天开始对环县外围据点展开进攻。
两纵队鏖战三天,终于打穿环县北、西两两方向的二十里口、胡家湾两处据点,环县北部、西部门户大开。
我军迅速向前推进战线,目标直指环县近郊的东山、西山两处据点。
6月16日。
镇守环县的宁马整编第81师师长马惇靖眼看局势已不可挽回,遂下令放弃环县城,趁我军尚未完全形成合围时撤退。
据王震回忆,当时我军进攻部队因为连续进攻,极为疲惫,一线部队进攻时,后续部队则在原地休整。彭老总听闻要逃跑的消息,马上电令负责外围清剿的王震所部追击。
在合水战役大败的王震也憋了一口气,听到命令,冲到城东第718团属地,对尚在休整吃饭的718团大喊:
“敌人逃跑了,你们还在吃饭,还不赶快去追。”
大家听到命令迅速起身,第718团的团长尹保仁抱着机枪在原地打,王震看到又是一顿臭骂:
“尹保仁,你为什么不带队去追?”
于是,环县战场出现了极为搞笑的一幕,纵队司令王震、团长尹保仁两人亲自带队追击这股溃逃的残军。两人带队狂追100多里(洪德附近),从环县城溃逃的残部除了少数官兵逃脱,其余全部被截。
王震的第359旅原是中原突围返回陕北的老军队,当年因为从中原成功突围,第359旅在西北野战兵团中享有“飞毛腿”的美誉。
这场百里奔袭,彭老总事后知道后大为称赞:
“去年夏天第359旅从中原胜利突围返回陕北,就享有“飞毛腿””盛名,这次追击敌人,二纵发扬了这个传统,靠两条腿追跨了敌人的骑兵,真是名副其实的飞毛腿。”
环县战役大获全胜,歼敌1100多人。
后来,敌整编第81师师长马惇靖回忆:
“共军作战相当勇敢。环县本是我们计划歼灭他们的地方,却因我们准备不周,指挥失灵,反被共军包围,处于绝境,两天战斗中连一口饭也吃不上。
俗话说,兵无粮而自散,致使我军突围后到处抢吃抢喝,闹得鸡飞狗上墙,百姓们视我们如豺狼。我们如此丧失民心,等于自取灭亡。”
西北野战兵团面对马家军,一雪前耻。
西北战场---三边战役(X07)
1947年5月下旬至6月初的陇东战场,一胜一败。
环县战役结束后不久,彭德怀召开军事会议,并就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汇报中央军委。
军委:
准备在环县休息三至五天,弄清董(钊)刘(戡)两军行动,如该敌确向陇东前进,我即准备在悦乐、无城、东华池地区,寻求歼敌一部。如该敌继续在延属区清剿时,我则向南打八十二师,或打入陕川军,或九十七旅,威胁陕甘公路,分散与调动胡军主力向西向南,然后出中部、宜君、洛川段,截断咸榆公路,然后协助陈(赓)谢(富治)纵队作战。
彭习
十七日午时
这份电报中,彭德怀的作战核心则仍旧在陇东一带,并没有其他的打算。
当天17日夜晚,毛主席就立即发来了电报。
“攻克环县甚慰。董(钊)军铣(16日),刘(戡)军筱(17日)从高桥出发,似准备以五六天行程到达庆(阳)合(水),你们在环县休整三五天后,开至东华池地区打该两军一部,时间上恐来不及,且目前宜打分散与较弱之敌,不宜打集中与强大敌,目前对董、刘两部野战军及青马八十二师,皆宜避开不打,专打各方分散之敌。在董、刘到达庆(阳)合(水)条件下,我军下一步行动可从打宁马十八师,收复定(边)盐(池),或打延安、洛川间守备之敌,断敌后路,二者择一。如你们觉得打十八师有把握,则先打十八师,再打延、洛线上之敌,最为有利。究应如何,请以你们意见电告。同时,等候董、刘情况完全判明后再作决定。”
毛主席这封电报,点明了三处关键的信息。
第一,胡宗南的两大主力兵团似乎准备南下陇东,包抄西北野战兵团。
第二,电报中提及到的“目前对董、刘两部野战军及青马八十二师,皆宜避开不打”,实际上表明陇东地区随着胡宗南两大主力兵团的南下,已经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马上撤离。
第三,进攻盘踞在三边地区的青马第18师,非常有必要。
三边地区原属我军陕甘宁边区西北部防区,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时,我军三边地区兵力仅有新十一旅两个团、警三旅第八团,全部兵力仅有四千。
青马马鸿逵所部趁着我军转战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