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玩原神,想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总是说「玩原神玩的」这样的话,有什么梗吗?

发布时间:
2023-08-15 23:34
阅读量:
18

“玩原神玩的”的确是个烂梗,但这句话背后蕴藏着一种巨大的语言力量,那就是快速消解语境中的严肃性。他是争论的休止符,只不过可以有更好得多的替代品。


我引入一个场景实例来说明“玩原神玩的”如何实现其功能。下面的讨论是我在某单机游戏群中的所见。(众所周知,这类群一般除了那个游戏什么都聊。)

A:感觉最近几年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只看流量不看质量了。
B: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A:@ B,玩原神玩的。

然后路人A和B再没有任何对话了。

另外,A和B似乎都不玩原神。

A和B的对话虽然只有短短三句,实际上却是互联网争论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中蕴含的心理变化和逻辑问题可能值得单独写点什么。但我并不讨论A和B的话题本身,因为A和B之间到底聊了什么根本不重要,重点只在A的第三句话。

当A说出“玩原神玩的”的时候,B立刻停止了讨论,无论他原本是否有继续讨论的倾向。很显然,A用一个与话题完全无关的烂梗插入了讨论之中,快速瓦解了整个讨论的价值和严肃性。

只要A说出这句话,在B的眼中,A立刻丧失了继续讨论的价值。这背后的逻辑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价值观或者表达能力在内的复杂判断。

但总之,A成了B眼中“不值一聊”的人。A所展现的态度和回应方式,也的确在普世意义上不值一聊。

显然,这也是A的目的(至少是目的之一)。

这一切是从何开始的?

当B给出他的看法时,A已经提前觉得B成了“不值一聊”的那个人(无论他出于什么理由,也无关两人立场的正确与否)。于是A决定使用一种语言武器终止争论,他搬出了“玩原神玩的”。

他本可以什么都不说,争论似乎也已终止。但一旦陷入沉默,会显得A进入一种无言以对、无话可说,被B完全驳倒的状态。

A必须要“赢”,必须有所回应以维持他的立场。

而这五个字实现了两个功能。

一、A用荒诞的方式表达了对严肃讨论的拒斥,换言之,他展示了对B立场的一种轻蔑。他不会再对目前的话题诉诸理性。

二、正因A对B的轻蔑,B感到A是一个不值一聊的人。他也不会再对目前的话题诉诸理性。

当这两个功能全都实现的时候,话题会自然终止。没有人身攻击、没有面红耳赤气急败坏,仅仅通过“玩原神玩的”就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骂战。

但这显然是一个不算友善的方式。因为“玩原神玩的”对整个原神玩家群体有隐含的攻击性,即便这种攻击型在梗的泛化和滥用中在淡化,但依然并不友善。

实现这一功能有许多替代品,如互联网六艺“典、急、孝、乐、绷、麻”或者“差不多得了”等等。但这些都不够理想。

为了让喜欢“玩原神玩的”这一休止符的人们能继续在互联网辩经中快速休止,我建议用另一种更友善,也更有效的方式取代这五个字。

答案很简单,只要回复任意与话题完全无关的词汇即可。

譬如。

A:对韭菜盒子的讨论
B:令A觉得不值一聊的讨论
A:大犬座阿尔法
B:?

你可能会问,A为什么要在这个话题中提起大犬座阿尔法。但是B也会问同样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最差的结果是实现了上述功能二,B觉得A在胡言乱语,根本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资格。

这只是大犬座阿尔法的下限,也就是他最差的情况不会差过“玩原神玩的”。

另外的可能是,B会好奇为什么A会在与韭菜盒子的讨论中突然提起大犬座阿尔法。韭菜盒子和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互联网语料库日新月异的今天,B有可能会误判这是一种他并不了解的小众亚文化黑话体系。也有可能会认为这是某种更深层次的互联网梗、文化典故。

然而大犬座阿尔法对A来说根本无意义。B却要调度全部的知识体系来思考其中的内涵,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从互联网辩经的功利主义来说,A已经战胜了B,而且起码要比“玩原神玩的”这种精神胜利更彻底一点。

毕竟,A确实浪费了B更多时间。



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