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黄渤主演的电影《学爸》,你有哪些感触?
总体感触,这部主打现实主义的电影拍得有些飘。
影片的主要问题是雷大力(黄渤 饰)的困境,很难让人共情。
雷大力的言行让人疑惑,他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但他偏要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片中的主线剧情是,雷小米幼升小,要么让雷大力负责,要么交给外公负责。雷小米的外公,上海科学院退休人员,要文化有文化,要人脉有人脉。
总而言之,他有能力让雷小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然而,雷大力放着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要,他要自己挤破头争二三线城市的重点中学。
影片最割裂的地方就在这里,雷大力从佛系育儿到疯狂鸡娃,他的转变过程生硬。雷大力拒绝岳父的好意,是不希望儿子像他妻子一样,有个只有成绩没有快乐的前半生。
然而,雷大力在拒绝岳父后,却变成像岳父一样的人。
一个心疼妻子没有快乐,懂得为爱人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怎么可能如此快速地变成鸡娃的成年人?
生活可以不讲逻辑,但影视剧是需要的。
雷大力形象模糊,还在于他的物质困境无法展现鸡娃的残酷。他的物质基础不能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
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学区房他说买就买,房东坐地起价15万,他敢当场拍板。看到学编钟能让儿子弯道超车,他说学就学。
后来雷大力去了上海,他敢于倾家荡产去让孩子上一年耗资几十万的贵族名校。
这种不计后果的投资很难让人动容, 因为它的存在,让影片建立的朋友式的父子形象逐渐崩溃了。
从佛系到鸡娃,雷大力对雷小米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逻辑——“老子为了你好,你要听老子”的。这种逻辑是传统价值观中父权形象的延续,如果这合理的话,雷小米和雷大力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从何而来。
《学爸》的同名小说中, 雷大力和雷小米尚有一种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和谐关系,在影片中,雷大力如此逼迫雷小米,很难让人理解。
像雷小米这种聪明孩子,面对父亲形象的骤变,他的反抗精神是被影片有意削弱的——在雷小米被鸡之前,他会带着发小箭箭逃跑。
雷小米也被鸡,向来调皮捣蛋的他,竟然没有如逃跑之类的反抗?
《学爸》的结尾让人如坐针毡,既要用情绪价值收尾(放弃鸡娃大吉大利),一边又能让本是学渣的孩子成学霸,这过于恶俗。
徐皓峰分析好莱坞烂片,提到它会为穷人提供虚假自尊,习惯迎合平民。
烂片——不是拍摄粗糙,是价值观恶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好莱坞发现,满足平民对富豪阶层的假想,就会赚钱。
比如,只要穷人不怕富豪,就会发现富豪纯真的一面,而穷人能给予富豪一种富豪圈没有的东西——爱情,令富豪刻骨铭心,再也离不开穷人。
烂片为全世界平民找到自尊,所以赚钱。
虚假自尊,没有艺术性,所以烂。
《学爸》中的雷大力,就是靠提供情绪价值得到了上海姑娘高亚君的芳心。
两人的爱情线是影片的B面叙事,这是能让穷人获得自尊的地方,“我们没有钱,但我们能让人快乐”,它的对立面是快乐是富人的稀缺品——当然,这里的富人特指高家,上海市民家庭,一个比雷的原生家庭更高阶的存在。
总体来讲,《学爸》是一部技术性大于真实性的作品。导演有做类型片的意识,黄渤就认为《学爸》采用的一种类似公路片的闯关模式。然而,就《学爸》的表现看,苏亮对现实题材的处理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