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便宜,中画幅相机是未来几年换机的首选吗?
大概是我的首选,但绝对不是大部分人的首选。
自2020年以来,每年会决定换机的人最多也只有那么几百万,而中画幅在其中占据的比例嘛……大概是1%-2%。全画幅机器在DSLR全盛期只占10%的比例,如今在入门全幅不断下探 + 丐版APS-C机买家越来越少的双重作用下,看镜头销量推测大概才占领到一半左右。
连全画幅都还不敢确信自己「变成首选」,中画幅何德何能啊。
而考虑到脱坑转手机的用户,哪怕CIPA这几百万相机的销量里高达90%是被新忽悠进来的用户买走,都能以五倍以上的优势碾压中画幅换机人。你说未来?你问过那些数码化大潮里排队挂掉的中画幅厂,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吗?
CIPA在胶片时代一直有一个「中大画幅胶片机出货量统计」,直到2006年CIPA把这个报表停了。
因为当年联盟内部中大画幅的总出货量连续几年都不到一万台,实在没必要继续了。
Bronica 2005年9月才停产。康泰时也是同年。宾得事实死亡于645Z。Mamiya 跟利图合并后(以飞思的形式)和富士幸存到现在。
现在随着哈苏玩没自己半条命、飞思坚持在专业市场然后发现专业市场本身没了,还剩下什么玩家有资格上桌讨论「未来几年普通人换机」的问题:富士,然后没了。
我不否认中画幅 MILC 确实便宜了不少——我开始学摄影到现在10年了,买过的所有相机加起来也凑不够一套XF系统;要是指望飞思,恐怕我这辈子都无缘中画幅新机了——但很可惜,他们还是太贵,他们还是太大,他们还是不友善到难以直视。对于许许多多普通人来说,他们愿意接受的拍摄设备尺寸从来就没有超出口袋傻瓜机/小型数码相机/拍照特化型手机。
2008年之后 ILC 的六七年井喷,不过是因为大家恰好日子好起来,数码机的价格跌下去,大家突然买得起DSLR、手机又没有强到可以在大部分场合平替DSLR罢了。
哪怕富士的自动对焦、镜头设计之类技术在中画幅厂商里横向对比一下已经是外星科技级别了,任何一个认真地用过 GFX100 两兄弟的摄影师,应该都不会昏头到认为这东西能够代替135旗舰的各种功能。GFX50 两兄弟就更不能了。
你就想想剩下那群对焦点只有一个、对焦直流马达(或者螺丝刀,反正也是直流马达)、各种追踪识别一概欠奉、重量宛如砖头、镜头宛如保温杯的相机,换给拿惯了a7系列的用户,就算卖a7一样价格,他们愿意不愿意天天带出去吧。
出于物理定律所限,大底的大光圈镜头必然更大,人却不会因此长出更大的手或者更粗的胳膊。
于是此事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