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玄宗皇帝排名可以排第几?
发布时间:
2023-08-15 23:34
阅读量:
20
看题主的意思,提问的设定应该不是让李隆基早几年去世,而是寿命照旧,但安史之乱直接消失吧。
即使这个如果真成立,我的看法是李隆基在汉人皇帝中的排名也完全不可能进前五,前十都非常困难。
PS: 少数民族皇帝争议太大,故不讨论。
首先,李隆基并非开国创业之君,江山就不是他打下来的。光这点就明显不如秦始皇嬴政、汉太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六人了。
PS: 唐高祖李渊就不算了。
第二,跟一些上限差不多的文治皇帝相比,李隆基则输在了下限。
他算是比较典型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了,虽然有开元盛世,但晚年即使安史之乱不爆发,也充满了衰败迹象。且还有很多根本洗不掉的污点,包括但不限于挥霍无度、娶儿媳、一日杀三子、云南惨败、纵容李林甫和杨国忠等。
旧唐书 卷106: 时李林甫将不利于皇太子,掎摭阴事以倾之。侍御史杨慎矜承望风旨,诬太子妃兄韦坚与皇甫惟明私谒太子,以国忠怙宠敢言,援之为党,以按其事。京兆府法曹吉温舞文巧诋,为国忠爪牙之用,因深竟坚狱,坚及太子良娣杜氏、亲属柳????、杜昆吾等,痛绳其罪,以树威权。于京城别置推院,自是连岁大狱,追捕挤陷,诛夷者数百家,皆国忠发之。
旧唐书 卷107: 二十五年四月,杨洄又构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常构异谋。玄宗遽召宰相筹之,林甫曰:“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玄宗意乃决矣。使中官宣诏于宫中,并废为庶人,锈配流,俄赐死于城东驿。天下之人不见其过,咸惜之。
旧唐书 卷106: 十载,国忠权知蜀郡都督府长史,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荐仲通代己为京兆尹。国忠又使司马李宓率师七万再讨南蛮。宓渡泸水,为蛮所诱,至和城,不战而败,李宓死于阵。国忠又隐其败,以捷书上闻。自仲通、李宓再举讨蛮之军,其征发皆中国利兵,然于土风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物故者十八九。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冤毒,无敢言者。
资治通鉴 卷215: 初,武惠妃薨,上悼念不已,后宫数千,无当意者。或言寿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上见而悦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左卫郎将韦昭训女;潜内太真宫中。太真肌态丰艳,晓音律,性警颖,善承迎上意,不期岁,宠遇如惠妃,宫中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
从有始有终的角度,他明显不如汉文帝刘恒、汉宣帝刘询和汉明帝刘庄三人。
第三,而跟另一些同样上线极高却晚节不保的皇帝相比,李隆基又输在了宏大叙事上。
他整体的开疆拓土成就有限,也缺乏影响深远的制度建设/改革。因此明显不如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和明成祖朱棣三人。
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隆基在汉人皇帝里的排名最多也就第十三吧,跟汉景帝刘启、汉章帝刘炟他们一档(晋武帝司马炎和唐高宗李治或许也能算进这档,但我觉得论晚节不保,他们其实比李隆基还要严重得多哈哈。另外唐高祖李渊可能也应该进这档,但唐朝开国的功劳主要得算在李世民上)。
最后题主需要明白,安史之乱不是突然蹦出来的,而是社会矛盾积累和李隆基晚年昏庸共同导致的结果。所以即使设定安史之乱凭空消失,也无法改变李隆基晚节不保的事实,以及各种减分的操作。
真想让李隆基进前十,就得至少让他早死二十五年,在公元737年杀三子之前下线吧哈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