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似乎已成职场荣枯线,失业风险叠加中年危机加剧焦虑,你如何看待「 35 岁危机」?
如果你家里有矿,不愁吃喝的,不建议你往下读,对你没用;
如果你在体制内的,银行、三大运营商、两桶油、各类“中字开头”的企业,所谓的35岁职场危机,跟你关系也不大。
你有可能35岁了还在做银行营业厅的柜员,但基本上不会有35岁以上银行就不聘用的现象。
我很多国企前同事,现在都已经步入40开外,他们经常会抱怨工资低,没前途,但是起码还有一份工作在后面撑着。
会有中年危机,因为赚的钱不够家里人花。
但35岁职场危机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不管在基层还是中层。
相反的,体制内很多熬年限,工龄越长,能拿到的工资和福利会越高。
如果你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岗(比如研发人员),包括某些特殊领域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也相对来讲,35岁职场危机这件事,还不是那么迫在眉睫。
这里区分一下我们平常所讲的拥有一技之长跟这些特殊职业里的一技之长,是有区别的。
我上面所列举的这些职业,都是非常稳定的职业,不管时代如何更迭,这些职业都是永远有需求的。
下面重点来了,私企、外企、大型民企的员工,不管你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大概率会在35岁到40岁这个时间,发生一次折断。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这次折断很可能是致命的。
前面为什么要列举那么多“如果”,就是要把普通职场人跟这些拥有特殊职业、特殊单位的人区分开来,以方便说明。
1、为什么企业专拿高管开刀
从企业“降本增效”的角度出发,在更廉价的年轻劳动力和成本更高的职场老油条之间做选择,是个人都会知道该怎么选。
其实就这些个高管的个人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能够爬到那个位置上的人,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普通人都能达到。
可你如果身在职场,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越到高层,做的工作越虚。
拿的钱越多,却越脱离基层实战;
我以前工作的那个公司,部门经理还会参与到具体业务的实战上,部门联动、销售、公关、很多事情都得需要部门经理一手操持、审核的。
但在往上面总监这个级别,做的事情就有点虚了:
开会、签名、过流程、布置任务、看报表,当然还有另外的心眼,就是盘算着怎么利用职位,薅公司的羊毛。
这本来是没什么问题,什么职位干什么事,天经地义。
一般在这个时候,个人收入也会到达一个职场的巅峰。
很多人也会在这个时候,完成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在前进,只不过,好日子总会到头的。
行情好的时候,让你在管理层这个职位上撑到40岁都没问题,但是一旦行情不好,企业不就优先拿这些人开刀吗?
拿的钱最多,能产生的贡献值又很有限,下面又有一批年轻人虎视眈眈,正愁没机会爬上来。
年轻人有干劲,还有危机感,正是压榨的大好时机。
这不是你对还是错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社会私企独有的现象。
我之前在知乎上讨论这个问题,完了有网友在我下面评论:
人家把你优化的时候,跟你讲对错吗?
如果做得对,可以留下来,那么诺基亚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冤种。
2、什么才是真正的35岁职场危机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些被优化的高管,后面的路会是怎样?
咱们普通人被炒鱿鱼,或者离职不干,大不了重新再找一份工作,几千块能糊口咱们接着干。
但是高管不一样。
首先从企业的角度上说,每个企业也就设置那么几个高管的职位,很多都不招空降兵,一般都会从企业里面选人竞聘。
再加上本身经济环境也差,这导致那些被“输送出来的人才”,一时半会是找不到同等级别,同等待遇的工作。
从高管自身的角度出发,这些人在企业任职高管的时候,拿的都是几十万的年薪,各种补贴各种奖金拿到手软,然后现在让他自降身份,去做人家基层或者中层几千上万块的工作,人家愿意,人家老婆孩子还不愿意呢。
都在等米下锅。
再换过来如果你是HR,一个总监级别身份的人,来应聘你们公司基层主管,你敢招他进来?
心气在那,落差在那,待不久的,也许就是实在没办法才投了你们家简历。
怎么办?
最近星巴克不是又火了一把,那些被裁员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往星巴克挤。
当然,很多人没办法,房贷车贷在那压着,最快速最经济的方式,就是跑滴滴,孩子还等着交学费呢。
3、他们可以创业啊?
如果创业是一条路,那么真的就没有35岁职场危机什么事了。
我一个朋友在广东佛山的一家电商公司做运营总监,几年前就听他说,到大概35岁了,会考虑出来创业,结果几年过去了,还一直在里面。
大家不要觉得,到35岁了,人脉、资源、资金什么都有了,出来创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忽视掉一点,在企业里面,你管理一帮小弟帮你做事,很多时候不是你的管理才能,你的人格魅力在做市场做业绩,而是公司的薪酬激励制度。
你只是负责把这种激励方案,用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分配下去而已。
人家是盯着公司的业绩激励,奖金来给你卖命的。
一旦脱离了这个组织,你想重新再去设计一套这样的制度去激励底下的人给你卖命,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人家是冲着大公司的名头来的,你自己创业,可没这些名头,没这些保障。
我在以前的很多文章里面都有讲过,有两类人出来创业失败率是最高的:大学生和高管。
大学生很好理解,没钱、没资金、没人脉、没资源,社会经验不足;
高管恰好一切都反过来,但是因为他是高管,本身在企业里面待着就有足够的收入支撑生活,根本不会考虑出来创业。
只不过,你如果没有提前做好预判、规划,那一天始终还是会来的。
4、提前做好预判
怎么办?难道职场人到35岁了,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如果你现在是企业的高管,35岁上下了,赚到的钱一定要去做几手准备,千万别作。
消费尽量控制一点,有点闲钱不要乱挥霍,做一些理财和长线投资。
避免在第一次企业优化的时候,一脚踩空。
如果你不是企业高管,也是35岁上下了,这个时候也尽量不要冲动辞职,因为你辞职出去了,基本上人家的招聘要求也会把这个年龄段的人拒之门外,你只能找到更差的工作。
如果你已经毕业几年,二十七八岁,三十岁上下,我觉得这个时间点是你职业生涯最关键的时刻,也是你做职业规划最适当的时机。
工作几年,你大概会知道:
这个行业究竟好不好,行业的天花板在哪里?
这家公司除了工资,我还能从公司里面得到什么,我的领导,我领导的领导,他们现在的职业道路是怎样的?
我往上面爬去,是否最后也会遭遇类似新闻媒体报道的35岁职场危机的那次折断。
如果会,你要么在这个公司里面捞到足够多的钱,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让自己以后从事其他的投资和事业;
要么,你就得琢磨着,如果哪天公司不要我了,我有什么本事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一定一定得提前考虑。
一、摆脱对于组织的依赖
比如你是做销售的,在这个时间段就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刻意地去积累在社会上的人脉,利用自己职务之便。
而不是就盯着每个月领导下发的任务指标,每个月都要去争第一。
做这些事情,公司是不给钱的,也不会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你得自己醒目,还得有意识地主动去做。
当然,如果你觉得在职场多做哪怕一件事都便宜了你老板的话,那当我没说过,当真有一天被人优化了,别来讲自己到底哪做错了。
二、找到你工作之外可以傍身的技能
也就是说,当你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你应该要去想一个问题,我的职业终点会是哪里?我最理想的职业状态会是什么?
我尽量说得形象具体一点。
就是脱离了你工作的这家公司,你未来最想成为什么?
会计师?心理咨询师?建筑工程师?装修设计师?
不是什么跨国公司的经理、什么民营企业的部门总监,而是你这个人,本身走出去,就有的市场价值。
把那个终极的状态,在大脑里面勾勒出来之后,就可以开始沿着这个路径,倒推回来,我现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我如果职业目标是做一个XX师,那我现在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
我们写作群里的小伙伴,有很多都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有HR,有干银行的,有做设计的,有做财务的,他们在平台上面分享自己工作的经历,也是在另外一个方面,让自己本身变得更有价值。
万一哪天不幸被企业优化了,在平台上这份沉甸甸的成绩,也能给他们带来另外的机会。
三、一定要做好出来单干的准备
在私企,你需要知道一个常识,你不可能在一家企业一直干到退休的。
除非你愿意四十多五十岁了,去超市当导购收银,也可以混到个退休的年纪。
如果不想职业道路越走越窄,一定要做好出来单干的准备。
我从29岁就从国企辞职出来,也做好了一辈子不回去上班的准备。
选择单干,没有人会因为你年龄到了,而选择不跟你合作。
相反,你在某一个行当干的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人家会更愿意跟你合作。
并且也没有人强迫你退休,也没有人在你过60岁生日的时候,还通知你去公司开会。
如果你身在私企,这件事越早准备越好,什么时候单干问题倒不大,最重要的是,提早做准备。
公粽号:李壮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