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现实讽刺意义是什么?
其实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会也好,文化主流也好,推崇的都是克己复礼,是遵规守矩,但最大火的通俗文艺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却往往是毫无规矩,肆意妄为之人。
比如什么削骨还父,削肉还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比如什么大闹天宫,踏碎凌霄宝殿,横扫十万天兵的齐天大圣,造反的108位梁山好汉,包括死活不考科举的贾宝玉,总而言之,越不守规矩,越嚣张跋扈,就名气越大,越讨人喜欢。
这也很好理解,其实就是缺啥补啥,因为现实中太过压抑,所以在文学作品里才会寻求这种夸张的释放,然而,这些作品再嚣张,毕竟也没法脱离他们所诞生的文化环境,所以叛逆的哪吒拜了太乙真人为师回归正统,梁山好汉被招安,不考科举的贾宝玉下场凄凉,就连所谓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成了皇帝御弟的跟班马前卒。
这么一看,简直就是英雄陨落,少年迟暮,一派萧索景象,人们寄予厚望的冲破枷锁,自由自在,终究是无法实现,最厉害的神仙们都得低下头去,更何况你我呢?还是趁早收拾收拾睡了,明天老实搬砖去吧。
然而,在这所有灭人志气的英雄末路故事里,唯独齐天大圣,他的故事并没有就此止步,就好像其他故事都如童话里那样,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只有西游记问了一句,然后呢?
即便大家都是被招安,但齐天大圣孙悟空,却并不是只剩了被招安这一个结局——别人被招安之后,要么就是迅速毁灭,要么就是泯然众人,可孙悟空却偏偏不肯退场,也不肯沦为平庸,他仍然是西游故事里最大的主角,看似妥协,实则从未消沉。
他是取经队伍实质上的领导者,带领这支队伍去完成一项极为艰巨,除了他以外压根没人能完成的伟业,他在这一路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神奇本领,斗天斗地斗鬼神,一只原本不懂人情世故,被人叫弼马温都不明其意的猴子,慢慢搞清了人类世界复杂的运行规则,神仙世界复杂的力量体系和派别势力,这一路过关斩将虽然只是为了最后的求取经文,可是这些经历本身,对于孙悟空而言,又何尝不是他受到启发和开悟的过程?
这才是所谓的“真经”,这才是面对这个束缚重重,规矩森严的社会,除了鱼死网破和随波逐流以外,另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只不过齐天大圣用不着熬成老头子,在他的青壮年时期,他就已经参透了这些规则。
他之前喊自己齐天大圣,是不知天高地厚,一味瞎反抗的天真,但到后来,他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他就真的有资格称自己为齐天大圣,不是因为他的武力胜过如来玉帝等等天堂实权者,而是他已经掌握了这套天道的运行规律,无论走正道邪道黑道花道,只要他想,他总能达成自己的目的,他已经不再需要用表面的叛逆,来掩盖自己实质上的无能为力,他不需要再呲着牙大声嘶吼,也没有任何人敢低看他一眼。
英雄被招安不稀奇,被招安之后毁灭不稀奇,被招安之后苟活不稀奇,可被招安之后还能活出个人样,活的甚至比招安之前还要精彩,这齐天大圣,可是独一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