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人情社会吗?为什么?
在北美读书,工作了十多年,在华尔街负责过十多个上市IPO项目,合作伙伴有来自白宫,纽约州和联合国能源开发署的官员,在我看来,大部分华人无论生活多久,文化认同上与美国文化都有一种割裂感,导致大部分人觉得美国社会是个不需要人际交往,简单纯粹的社会。
对于一个崛起于战火硝烟中的国家来说,熬过了五月花、传染病、严冬饥饿、西部淘金和荒野生存、国际资本围剿、经济危机、全球冷战以后,其内部一定对人情世故,国际秩序博弈和适者生存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但凡你在美国能感受到人情社会的氛围,说明你混的还算可以,至少和所属行业的资源圈有交集,有机会在"资源的豪宅" 门口窥视顶层的灯红酒绿。如果把我国的人情社会形容成普通客机的经济舱或者商务舱(有点钱的都能买的起票),那美国的人情社会就是“湾流600的私人飞机”(光有钱没用,得看出身,种族,自有资源)。分享几个身边的真人真事:
1、在纽约大摩做投资时,我们组里来了排名都快200开外的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十八线大学面试者,成绩平平,长相平平,正当我诧异他怎么能拿到面试机会时,我看到他穿着一身运动服就进来了,还不等我开口质疑为什么不穿正装时,这孩子向我递过来手里的一封推荐信,内容和别的推荐信没什么不同,看到署名的时候我着实被震撼了:时任美联储主席-耶伦女士的亲笔签名。自然接下来他无论面试表现多么烂已经不重要了,这不是高潮。一小时后正值午饭时间,我看到他上了我们大总裁的加长林肯的车,我没猜错的话,我们大老板亲自请他吃饭。科普一下,美联储在什么时间点做出加息的决定,这早一点和晚一点都会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带来巨大的利益波动。实习期间,这孩子的桌上礼物、咖啡、披萨和宴会&峰会邀请总是源源不断地出现。
我知道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十几年前的读者或者青年文摘,总把西方人描绘成人间天使,慈善巨子,但多看几集美剧你就会发现,太阳底下根本没有新鲜事。想验证是不是人情社会?《傲骨贤妻》第一集,《投行风云》第一季直接打脸。
2、一次坐我们VP的车去波士顿出差,一路上他开车速度都快到100mile了,当地限速是60mile,出于安全和体恤领导原因,我提出可以换着来开一段,他很自信的拒绝了,还叫我不用担心,我提醒他速度慢点啊,因为可能会被jc抓超速啊。果不其然,正当我准备眯一会儿时,突然从后视镜传来一阵强烈的闪光,很明显是警灯示意我们靠边停车,这时我们VP拍拍我肩膀第二次跟我说“don't worry", 随即笑嘻嘻坐那悠哉哉的等jc上来质问,这jc也是耀武扬威的劲儿,上来就各种凶巴巴的质问我们是不是疯了啊,开这么快,赶着投胎啊,随即要求出示车辆和人员证件。
只见我们VP不紧不慢的从钱包里掏出一张小卡片,反转来了,那jc看了那卡片后瞬间笑脸相迎,表示“您早说您是警察工会的人啊,没事啦,下一个出口正好有我们警察的休息站,您如果想去歇歇脚我可以跟那边同事打个招呼,给您准备些咖啡和点心,您开车小心,注意安全哦,have a good day sir”。这一波操作我是不得不服啊。后来听老板科普:美国会有商界政界大佬给警局捐款,到达一定数额后会被奖励收到一张警察工会的卡片,相当于万能通行证。警局系统的年终奖,平常的各种补贴都来源于这些捐款,所以自然这个卡的主人警察们会奉为财神爷一样对待得毕恭毕敬。
3、两年前的一个投行下属最近突然找我说自己申请沃顿商学院和港大遇到了一些阻碍,学校也没直接拒绝他,只是把他放到了Waiting list。这种情况按照我的经验,需要有一位有点背景的人士写一封推荐信。所以他希望我能以纽约华尔街精品投行的合伙人身份给学校出一封推荐信,结果两周不到两所学校就给他发了offer。我不知道我本人的名字在大学好不好使,但我知道华尔街这个招牌还真的好使。
4、我们投行女CEO作为前纽约州长科莫的商业核心幕僚和重要金主,曾多次受邀参加州长的商业项目推荐路演会,我有幸参加了六次。接触多了,我也算是与这位老州长有过多面之缘。一开始我还疑惑为何我们老板对州长如此殷勤。后来听她说是因为联邦政府规定每年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政府性项目给予少数族裔或女性主导的金融机构,简单的来说就是“蹭优待政策”,果然在州长的"照顾"下我们投行每年都能拿到几千万的政府养老金资管投资配额,真的是“人在家中坐,单从天上来"。
5、我自己在香港有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经常给麦肯锡,波士顿咨询,高盛,国内BAT和四大等一线大厂提供一些尽调和舆情分析的报告,也会定期借着合作机会给这些企业推荐候选人。有一次一个沃顿的MBA毕业生想申请麦肯锡,但麦肯锡的一个董事对他爱答不理,恰好当时我在美国举办华尔街金融峰会,科莫州长也来给我们站台,会上我又碰到了这个董事,我为他牵线搭桥,让科莫州长和他进行了简单的一个coffee chat,很快我的候选人就收到了面试邀请。
6、再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现任波士顿华裔女市长,吴弭(Michelle Wu)。吴弭在哈佛毕业后进入了顶级咨询公司BCG工作,由于家庭和成长遭遇种种原因使得她萌生了竞选女议员的念头,正当她迷茫第一步该如何走出时,有一位高人给他指出了美国顶级政界资源和人脉的聚集地是哈佛法学院,果不其然吴弭刚进法学院就认识了她政途的最大的一匹伯乐马-伊丽莎白·沃伦。听名字你可能不知道沃伦是谁,她就是在2016年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上对着川普一通指责其不尊重女性的国会议员。吴弭在法学院的第三年,沃伦第一次竞选国会参议员。吴弭参与了沃伦的竞选工作,也就顺理成章的入了“那个圈子”。之后这位女国会议员自然也没有吝啬其在波士顿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影响力一路手把手把吴弭推到了波士顿市议员直至女市长的高位。
7、我曾和宝洁的集团副总裁一起在一个慈善晚宴有过交流,对方曾经明确表示不会提拔中国人进入管理层,在大中华区的高管名额也会多加限制,因为这位大佬也曾是我们投行的一位董事,所以我很不客气地怼了回去,但谁想到对方举了个例子:华人和美国文化的疏离感,体现在思维和生活习惯上,语言反而不是大问题。比如这位大佬和董事会斗来斗去的时候,华人往往连大佬的的言外之意都听不懂,大佬喜欢带着自己的嫡系去酒吧喝酒,去看棒球联盟比赛,在企业峰会和联盟里拉帮结派,中国人似乎对这些从不感兴趣,不懂得圈子与资源共融的重要性。以至于白人管理层不愿意在情感上和中国人走得更近,宁可把印度人或欧洲人视为心腹(哪怕他们的能力弱到令人发指),也只愿意把中国人当成一个好用的技术人才,毕竟工具人哪里会有政治斗争的天份儿呢。
8、每年我司和我们合作的企业都会收到不少藤校背景的简历,白人群体大部分来自体育俱乐部、高校赛事联盟,商业联赛,慈善组织&NGO和体育私教的推荐,这种推荐是我们最为看中的(也是美国名校巩固影响力的手段),因为一个集体荣誉感强,心理强大的人,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但华人群体的简历来源则非常单一,以至于大部分HR是不会轻易翻看的。偶尔在企业峰会遇到几个哈耶普麻的华人学生,稍微聊几句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中式学生思维。换句话说,他们的留学投资在短期内无法获得等价落地的回报。但不少中国家庭,在缺乏资源意识的时候,就着急大把撒钱,把孩子送到藤校,认为“上了藤校=人生有了保险”。这种认知上的错误导致很多中产家庭对海外的生活抱有一种illusion,未曾仔细思索过自己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们既对“进入上流阶层”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教育孩子“如何驾驭新的平台新的圈子”,这种撕裂感让留学的下一代在权贵云集的黄金平台感受着寒门一般的待遇。
PS:很多私信询问怎么进入名校:我自己给藤校推荐过一些候选人,但推荐信只是表象,很多人以为进入名校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欧美名校基本都是一个个利益集团的中心,无论是保险巨头、医疗系统,还是电影&体育产业、实体行业、金融财团,都与Top院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录取新生时,名校或是扮演生意人,或是扮演天使投资人(给贫困生奖学金的时候),他们只考虑“当下能给学校带来价值”的家族or“未来能给学校带来回报”的学生,所谓的人际网络、推荐信制度和候选人领导力,都是这种衡量标准下的产物,学校始终以“圈子”和“层次”的视角衡量候选人,而非只看GPA&个人能力。所以在推销自己的时候,尽量用圈层思维包装自己,而不是盲目渲染自己学习有多牛X。因为你以为的精英气质,往往并不能打动人家
我在上海和深圳,有的时候会举办一些金融,咨询,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峰会,总有人表示“润出去很靠谱", “趁年轻早点润”,原因是"国外人际关系简单, 外国人不玩办公室政治", 每次听到我都会觉得很可笑。在任何国度,如果你想活的优雅,对生活有掌控感,就要吃得起江湖这碗饭,只是有的国家门槛低,有的国家门槛高。觉得国外没有人际关系纯粹就是没到那个层次,说明自己被主流边缘化了。要知道“办公室政治”这个词就是外国人发明的,你只有先进入这个圈子,才有资格体会人际交往和其中的人情冷暖。所以每次在我主导的行业交流会上,面对留学生,各行业的中高层干部,甚至创业者,我都会强调一点:如果你觉得某个平台&组织里没有政治斗争, 是因为你还没到那个层次,主流圈层不太需要你。
但很多人一提起国内就是满嘴的职场黑暗,勾心斗角,一说起大洋彼岸的工作氛围,那就是工作环境简单,人人洋溢着笑脸,情绪热烈待人和善,不用操心人际关心。拜托,都在一个星球上生存,资源就那么一点,北京上海的房子贵,纽约洛杉矶的房子一样不便宜,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的机会就那么点儿,换你是企业老总或跨国财团掌门人,凭什么把升职加薪机会给小A不给小B?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国的人情世故相比中国来说,只会更加复杂,讲道理有时候比国内累,毕竟英语不是母语,有时候犯了语气错误,用词不当,甚至纽约某家族名号的误用,都会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所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听说很好”的国度里,认为奔赴大洋彼岸后就能找到富贵且安逸的地方,下了飞机后能远离内卷、高压、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但仔细想想,一个把共济会“全视之眼”印在美元上的国家,一个发明了“推荐信制度”,“内推制度”,政治献金层出不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重视人情世故?还是不信的话,可以观察一下美国本土知名企业的高层、实权位置的掌权者,乃至好莱坞和知名艺术协会,仔细研究一下里面上位者的背景和历程,你会发现国外的人情世故一样很复杂。国外的核心圈子在某种程度上,对华人只会更加排斥,更加难进,无论是留学、求职、育娃、升职还是创业。
我们国人的谦逊、低调、内敛、刻苦、勤俭、尊师重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特质非常令人尊敬,但在以争夺资源为主旨的残酷的资本市场里,尤其是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商业世界,有时候行不通,因为它们不是商业世界的硬通货,这也是为何很多背景优秀的候选人,由于自身的“中式心态”或者说学生思维,在学校、职场、创业中总是和心仪的机会擦肩而过,辛苦努力却总也得不到回报,反而被贴上“窝囊”和“好欺负”的标签。毕竟人是不可能通过和时代逆行来获得任何东西的。鲤鱼跳龙门也好,寒门逆袭也罢,都需要顺应时代,一个人与命运相搏不仅需要勇气和意志,更需要长袖善舞的资源布局能力,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耐和天赋,进而通过模仿和融入每个时代顶层的圈子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完成知识、经验、阅历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没想到五月份的这篇随笔,赢得了如此众多的关注,也收到了很多私信,相当比例的私信都是留学生---比如即将远赴海外的年轻人、众多心系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奋斗目标、人生困境和打拼感悟虽然不同,但慢慢我发现了一个令人遗憾和悲哀的事实:大多数国人无法很好地融入海外,不是因为出身或智商的问题,相反,越是手握好牌、资源、优势的人(中产出身的占比极多),活的越辛苦,但反而越难建立起系统性的独立思维,也让他们缺乏强悍的战斗力和成熟应对突发情况的心态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积累?大部分人对于一个国度的理解,往往都会变成自己的“理想国”。这本来也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但因为相当比例的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局限于自己的朋友圈和外部媒体,对世界格局中暗流涌动的底层逻辑完全无知,用温室思维理解丛林法则,导致很多普通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容易变得“想得多,做得少”
什么人能在移民海外后混的好?我和某顶尖国际律所的纽约合伙人沟通中得知,在他眼中,反而是接地气的普通人,没有太多无效思考的人,哪怕手握烂牌,或者局势被动,也能在海外出人头地
但太多的伪中产、精英群体,动辄沉浸在自己宏大的宇宙观里,在高级的幻想中感悟人生,虽然他们靠着文凭和韧性轻松秒杀其他族裔,却始终不能接受自己“在海外是个普通人”的事实,由于身上残留的东亚做题家苦行僧般的耕耘,导致他们不理解为何在海外处处碰壁,以为自身的糟糕现状都是体制和国家的错,只要换个国家就能飞黄腾达,却在现实面前发现,自己根本融不进海外的普通阶层,消耗完努力和心神后,空有学历和怀才不遇的心态,连个工作签、移民机会或工作offer都搞不定。
敢于和各种不公现象进行对峙,敢于融入陌生却又熟悉的环境,敢于走出自己固化的思维,在财富与诱惑面前放下仇恨与偏见,方能让国内的资源与海外的机遇形成共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让自己触摸甚至参与数个历史周期中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