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说到北伐战争,就一定要先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冯玉祥。
1926年4月,由于冯玉祥地盘扩张太快,犯了众怒,因而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组成“讨赤联军”,共同对付他。
当时,冯玉祥有20万国民军,二张和吴阎四人的兵力加起来有五六十万之众,所以这场大战的结果,自然是以冯玉祥惨败,“讨赤联军”大胜而告终。
好,那么这件事跟北伐战争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很大!
因为,吴佩孚作为“讨赤联军”的发起者,他调集了两湖所有的精锐北上,这给了北伐军趁虚而入的一个大好机遇。(吴佩孚和冯玉祥的矛盾可以去看第二次直奉战争,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作赘述了)
1926年7月,即吴佩孚与冯玉祥在北京南口大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广东誓师北伐。北伐军的先锋——桂系的“钢七军”一马当先,首先杀入了湖南。
湖南是吴佩孚的地盘,前面说了,吴佩孚的精锐全部调去北方跟冯玉祥死磕了。所以当李宗仁、白崇禧率第七军进入湖南后,这一战简直就是“老鹰抓小鸡”,如狼似虎的桂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吴佩孚部署在湖南的四个杂牌师。
吴佩孚丢了湖南,他自然要回去救。可是当他回师武汉时却发现,整个湖南全丢了,他的20万大军直接被歼灭了七八万,仅剩10万人而已。而北伐军则在湖南当地扩军,仅国民党员就吸纳了差不多20~30万人,双方的实力发生了倒转。
此前,吴佩孚实力强于北伐军(这也是吴佩孚为什么敢放着北伐军不管,亲自带着精锐打冯玉祥的原因)。而现在,北伐军实力要略强于他。
实力不如人,吴佩孚该怎么办?他自然是要求援的了。
1926年8月,吴佩孚求援于张作霖,可张作霖不愿意帮他。之后,吴佩孚又求援于同为直系的孙传芳,并对他晓之以理,拿“唇亡齿寒”的道理告诉他:我完了,你就是北伐军的下一盘菜。
可惜孙传芳也不鸟吴佩孚,坐山观虎斗。结果吴佩孚就被北伐军一通暴揍,而且还是被北伐军最能打的两支部队——桂系的钢七军和粤系的铁四军携手联揍。
后来,吴佩孚兵败如山倒,20万大军被歼灭了90%,地盘也仅剩湖北省会武昌一城。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便率残部逃到河南,准备找河南督军靳云鹗借兵反扑。
结果,同为直系的靳云鹗拒不出兵。并且他不出兵也就算了,他反而还把吴佩孚的残部给黑吃黑了,赶走了吴佩孚这个光杆司令。
至此,吴佩孚这一路北洋军被全歼。他从被打到被歼灭,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而纵观他的失败可以看出,与其说他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他是“蠢”死的。
吴佩孚被灭后,下一个就轮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
1926年9月,湖北战局已定,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第七军由鄂入赣,会同谭延闿的第二军,朱培德的第三军,程潜的第六军,对孙传芳部展开了攻击。
其后,历经箬溪、德安、王家铺、九仙岭四场血战,北伐军击破孙传芳在江西的10余万主力部队,控制了江西全省。
说到这里,替孙传芳说几句话。其实,孙传芳的嫡系部队比吴佩孚的嫡系部队要能打一点。北伐军在拿下江西的过程中,仅第七军就死伤了约四千人,而第七军总共也就两万人,死伤数字将近五分之一。
不过,孙传芳也就是嫡系厉害一点,他的二三线部队实力很弱,对他的忠诚度也不高。
比如,北伐军攻打浙江、福建时,两省的地方部队都是望风而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就把两个省拱手送给了北伐军。
孙传芳连丢三省,无力再战,只得亲自去北京求见张作霖,从张作霖手上借兵。张作霖此时清醒了很多,于是便让张宗昌随孙传芳一起南下,迎战北伐军。
然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太烂了,别说是打不过北伐军了,就连工人阶级都打不赢。被上海工人纠察队打的屁滚尿流,仓惶逃回了山东。
孙传芳的部队见张宗昌跑了,就也跟着一起往江北撤,八万残部就这么逃到了徐州。打算伺机反攻。
等了两个多月后,机会来了。由于关于清党的态度不同,武汉和南京发生了分歧,两地政府遂发生了分裂,史称“宁汉分裂”。
宁汉闹掰之后,桂系在暗地里倒蒋,逼迫蒋介石下了台。而蒋下台前,南京方面又和武汉达成了和解,又掀起了“清党”运动。
在当时那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整个南方国统区是一团糟,国共之间打,国民党之间各派系也在打。孙传芳和张作霖瞅准时间,就发动了反扑行动。
不过,这一反扑行动很快就被白崇禧指挥部队压了下去,史称“龙潭大捷”。孙传芳的十万大军被全部消灭。
孙传芳被消灭的前后那段时间,一直在山西隐忍不发的阎锡山瞅准了机会,他在1927年6月6日于太原誓师,并在誓师大会上拿出了一份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声称——这是当年孙先生给他的任命书,让他“蛰伏于北方,伺机而动”。
现在时机来了,他要加入国民革命军,配合北伐军一起行动。
而在阎锡山加入国民党九个月前,冯玉祥早早就加入了国民党,20万国民联军也改挂青天白日旗,成为了北伐军。
由于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加入,这使得北伐军和北洋军的实力对比彻底发生了倒转。
此时的北伐军有三个方面军(后来桂系单列,变成四个方面军),总计约70万人。而北洋军随着吴佩孚和孙传芳被消灭,也就仅剩张作霖和张宗昌的40万人马了。
70万打40万,这不是吊着打么?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随即蒋桂就达成和解,不计前嫌,共同对付张作霖。
当年4月,蒋桂阎冯四派达成共识,集中70万大军对张作霖展开围攻。
大战开始后,半个月时间不到,张宗昌的部队即被消灭。又过了一个月,张作霖部署在河北的奉军也被击溃。
到了1928年6月,奉系兵败如山倒,张作霖只得退出关内,撤往奉天。在撤军途中,张作霖被炸死。
北伐军听说张作霖死后,就在攻至山海关下后,停止了进攻,与奉系展开谈判(白崇禧和杨宇霆谈判)。北伐战争至此结束。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其实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揍吴佩孚,北伐军至始至终都有兵力优势,全程吊打吴佩孚。
第二阶段是揍孙传芳,北伐军前期的兵力弱于孙传芳,但由于孙传芳孤立无援,且内部四分五裂。当他的精锐被消灭后,北伐军与他的实力便发生了逆转。
第三阶段是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加入。这两位合计约30~40万人马,他们的加入,使得北伐军在兵力上彻底超过了北洋军。
第四阶段是蒋桂阎冯合力攻打张作霖,可谓是全程吊打。
所以说,北伐战争并不是想象中的十万人马对抗七十万大军。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没有数据上展示的那么悬殊。虽然北伐军在早期的实力确实相对弱了一点,但经过攻城略地之后的扩军,兵力已经翻了几番,早就不是区区十万人马了。
另外,即便不谈兵力,北伐军的综合素质也是碾压北洋军的。
首先,北伐军是一支有苏联顾问培训,有信仰的军队,而北洋军只是当兵吃粮的雇佣军队,双方在打硬仗时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是完全不能比的。
其次,北伐军的装备水平要好于北洋军。按照当时苏联顾问的统计:北伐军十万人,装备了九百多支机关枪,基本上都是苏联提供的先进装备。而北洋军高达七十万人,却只有一千多支机枪。这很明显,双方的火力配置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第三,北伐军的精锐,第一、第四、第七军的协同程度非常高(其余几个军一般),经常能拧成一股绳揍北洋军,而北洋军不仅是分散在各地,无法集中兵力会战,并且相互之间还经常不救,被北伐军逐个击破。这就好比说,北伐军是一个拳头,而北洋军是五根手指头。手指头戳人,是戳不疼人的,但一拳头过去,是很疼的,是能把对方手指头打骨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