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生二胎,巳经四十周岁了?

发布时间:
2023-08-15 23:36
阅读量:
12

年轻的时候怀孕生娃,精力、体力、身体条件等都好,但是经济实力、心理和思想准备等方面,可能相对弱一些。而年龄大一些再怀孕生娃,经济能力、心理和思想成熟度方面有了优势,但精力、体力、身体条件却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了。

可能很多人困惑过,已经有一个孩子了,暂时不打算生二胎;可万一将来想生了,结果因为拖得太晚,想生生不了,会不会留下遗憾?这是不少妈妈的心理。

这篇来详细聊聊:

1、高龄生育相关的11个问题

2、健康和养育这两个角度,头胎二胎年龄差多少是相对更理想、幸福感更强的。

图源:pexels

高龄生育相关的11个问题

一、几岁才算高龄产妇?

通常认为是35岁

到底几岁才算高龄产妇,其实并没有统一答案,但通常认为在宝宝预产期那天,妈妈的年龄是35岁或以上,便是高龄产妇。

妈妈年龄比较大的时候生娃,会面临一些额外风险,比如流产、染色体异常、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风险会增高。

当然,这些只是相对的风险增加或者概率增加,并不代表35岁以后生娃就大概率会出问题,或者总是会遇到并发症;相反,35岁以后,很多妈妈仍然有健康、顺利的孕期和分娩经历。

二、高龄,对卵子有什么影响?

女性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卵子储备在卵巢里。此后,每个月经周期,就会排出一个卵子。随着年龄增加,卵巢里的卵子数量会变少;而且剩余卵子存在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也会增加。

三、35岁以后更难怀上吗?

相对更难,但不是不可能

在35岁以后,女性的生育能力会有明显下降。生育能力下降其实是指卵巢里卵子的质量和数量都下降了。

但这并不代表35岁以后就不能生育了,而是指35岁以后生育能力下降的速度更快了,以及生育相关的风险更加显著地增加。

图源:Unsplash

四、25岁 VS. 35岁以后生娃,哪些风险增加?

其实,不管几岁生娃,怀孕生娃过程都是有风险的,只是概率高低不同。打个比方,相比25岁生娃,35岁生娃的话,以下风险增加:

  • 先兆子痫
  • 妊娠糖尿病
  • 剖宫产
  •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
  • 流产
  • 死产
  • 唐氏综合症或其他遗传疾病

五、为什么35岁以后风险那么多?

因为卵子质量+自身健康状况

首先,随着年龄增加,卵子质量下降。相对“年老”的卵子更可能有染色体异常。卵子质量下降,会带来风险,比如流产。

其次,随着妈妈年龄增加,到了35岁以后一些慢性疾病的风险也增加了。而有些慢性疾病本身就会影响到孕产风险,比如,哪怕是在非怀孕状态下,相比25岁,35岁的人有相对更高的高血压风险。

图源:pexels

六、35岁以后生育有什么好处?

几岁生娃,其实是夫妻双方的个人决定。不少夫妻决定晚一些生孩子,好处是经济基础更扎实,另外随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增加,对生孩子、养孩子这件事情的考虑和准备也更成熟和周全。

相比几十年前,很多国家的统计数据都发现,现在的结婚年龄延后了,这也意味着生育年龄延后。另外,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发展,也意味着有些夫妻可能会在年龄大一些之后再生孩子,或者年龄大一些了仍然想继续多生一个孩子。根据现有的一些研究发现,35岁以后生育头胎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七、35岁以后怀孕生娃,怎么做降低并发症概率或风险?

如果35岁以后怀孕了,或者打算自己在35岁以后再要孩子,那以下做法可以帮助降低孕产相关的风险:

  • 努力保持健康状态
  • 积极应对已有的健康问题,比如有糖尿病的,要积极控制好血糖。
  • 合理服用补充剂,比如叶酸片。
  • 保持运动。
  • 不吸烟不喝酒。
  • 健康饮食,饮食中包含大量蔬菜、水果、精肉、全谷物。
  •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

八、高龄产妇的流产概率是多少?

哪怕是高龄产妇,顺利分娩健康宝宝的概率仍然会高于流产概率。在35-40岁之间,流产概率约20-30%;40-44岁,大约是34%;随着年龄增加,流产概率就会进一步显著增加。

图源:pexels

九、35岁以后怀孕如何照顾自己?

为了孩子和自己的健康,以下是对35岁以后的孕妈妈的一些建议:

  • 严格按照流程参加所有产检及相关筛查。
  • 孕期健康增重。
  • 积极应对已有的或者孕期出现的健康状况。
  • 保证睡眠,保持理想精神状态,避免过于感受压力。
  •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图源:pexels

十、35岁生娃是不是太老了?

年龄很重要,但不是仅看年龄数值

35岁并不是太老而不能生娃了。其实,不论哪个国家和人种,30岁后、40岁以后生娃的比例在增加。

顺利怀孕和分娩,的确与年龄相关,但是并不能只盯着年龄这个数值,其实更重要还要看每一位妈妈当时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

十一、42岁了还能自然受孕吗?

有可能,但是概率低

大约在40岁,每个月的自然受孕概率大约是5%。

从健康和养育这两个角度,头胎二胎年龄差多少是相对更理想、幸福感更强的

图源:Pexels

一、健康角度

健康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来讲讲妈妈健康角度,头胎和二胎间隔多久比较合适。

从这个角度看,理想间隔,会因为第一胎的出生状况以及妈妈的个人特点等不同而不同。

1、如果头胎健康足月出生

现有证据提示头胎二胎至少间隔18-24个月,但最好不超过5年

因为这样孩子和母亲面临的妊娠及分娩相关风险相对更低。这些证据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目前推荐至少间隔2年的理论依据。

大家可能注意到,证据提示至少间隔18-24个月最好,但相关权威机构的推荐却是至少间隔2年。

这个差异可能是为了能更好的推行和执行其他相关指南,比如与推荐母乳喂养可以持续至2年甚至更久,在时间上更协调和吻合。

2、如果头胎是早产儿

注意两胎至少间隔18个月。因为头胎二胎间隔太短,比如短于6个月时,早产的风险就会更高。

3、如果二胎计划通过辅助生殖受孕

有研究发现头胎出生与辅助生殖治疗开始之间的间隔少于12个月时,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更高。

因此,目前认为至少应在头胎出生后12个月再开始辅助生殖治疗

图源:Unsplash

4、如果二胎备孕妈妈年龄超过35周岁

在这种情况下,头胎二胎的理想间隔需要考虑和权衡的因素会更多,情况也更复杂。

主要考量如下几点:

1)头胎二胎间隔太近时妈妈和孩子面临的风险,比如早产、胎盘早剥、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死亡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等都会因为头胎二胎间隔短而增高(比如间隔短于6-12个月)。

2)高龄备孕相关的问题和健康风险,比如不孕、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死胎等风险会增加。

所以,目前认为头胎二胎间隔能保证至少12个月相对合理。当然,高龄备孕时,最好还是及早跟医生沟通并个体化来权衡。

5、如果前一胎是流产

大家可能听过流产后至少要等6个月以后才能再怀孕,但目前的研究证据并不提示有这样做的必要性,也就是流产后至少等6个月后再尝试受孕并没有发现有额外的健康收益

目前认为只要夫妻双方都认为可以再次开始备孕了,就可以开始了。但至少等流产后来过一次例假之后,也就是至少等4-6周以后再进行备孕

因为在流产后第一次例假恢复前就再受孕,再次发生流产的概率会轻微增加。当然,需要提一下的是,如果流产后7个月内就再次受孕的话,孕妈妈焦虑和抑郁的风险会增加

总的来讲

从健康角度,头胎二胎间隔不短于12个月似乎是一个分界点,间隔18-24个月以上,但不长于5年是相对更加理想的间隔

图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二、养育角度

头胎二胎的间隔大或者小,从育儿角度属于各有利弊,主要看每个家庭或者说每对父母对各种利弊的权衡。

1、当头胎二胎间隔大,比如3-4岁或以上

好处可能有

  • 家长可以各自陪同孩子们经历每一个不同的成长阶段。
  • 大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父母可以腾出手更多照顾年幼的二胎。
  • 大孩子【可能】会喜欢参与育儿,照顾弟弟或者妹妹
  • 照顾二胎时,已经不是新手父母,心态变得更平和。

坏处可能有

  • 宝宝用品,基本都要重新买了。
  • 孩子之间的嫉妒、争宠可能更严重。
  • 养育二胎的过程,会觉得一切育儿事务和知识,又要重头再来一次。
  • 孩子年龄差大,很多事情没法一起去,比如不适合一起看同样的电影、玩同样的游戏。

2、当头胎二胎间隔小,比如2岁或2岁以内

好处可能有

  • 喂奶、哄睡、换尿片、断奶、戒尿不湿……这些育儿任务,一旦熬过去了,就两个孩子差不多集中在某个时段里一起完成了,不用经历一次,几年后,再来一次。
  • 很多衣服、玩具、婴幼儿用品等,可以重复利用。
  • 两个孩子的记忆里,一直都是在一起的,一起成长。
  • 两个孩子可以互相陪伴,一起玩耍(当然,现实中,还有很多时间是凑一起打架)。
  • 孩子入园入学,相对方便,做过的“功课”,可以给两个孩子用。

坏处可能有

  • 特定时间段内,家庭开销变得相对集中,比如很多东西或开销同时要交双份。
  • 特定时间段内,育儿任务变得繁重,比如哄睡、喂奶、安抚情绪、陪玩等各项育儿任务变得相对集中、强度高,十分费妈又费爹。

图源:Pexels

希望以上信息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请分享给有需要的人阅读和了解。我是珊珊,关注我 @妇幼博士Dr韩,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