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会不会缺少某种我们不知道的重要资源,导致咱们无意识中科技树落后了?
很有概率。
近代工业历史里已经活生生的经历过一次了。蒸汽机在英国的发展,还真和英伦三岛大量的煤炭资源离不开。
英国的煤埋藏深度极浅,挖几锹土就能出煤。我简单表示一下:
表层土
1米深土
2米深土
.......
11米深土
煤
煤
煤
真的是挖个菜窖都能挖出煤的简单程度。这个时代的英国,有着全世界最方便开采的煤炭资源,有了海量的煤炭供纽可门蒸汽机(瓦特机的原型)使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1776年瓦特改良机诞生了。
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化煤矿是什么时候?是1878年的开平矿,也就是后来的开滦煤矿。煤炭埋藏深度是70米,而且煤层之前有很厚的岩石层,像这样:
表层土
1米深土
2米深土
......
40米石头
41米石头
......
68米煤矸石
69米煤矸石
煤
煤
煤
要采煤得先挖深井,挖很长的采煤巷道。要用蒸汽机把挖掘作业产生的碎石和土方,给运输出去。而且要用蒸汽机给巷道通风,以及用猴车运输工人下井采煤作业。
猴车,井下作业的电梯。工人坐在椅子上,抱紧杆子到井下作业,姿势像个猴一样,故此得名。早年是蒸汽动力的。现在都是电的,变频器带动的。
当然了,采出来的煤也得靠蒸汽动力的传送机构把煤带到地面。靠人力往上背,把人累死一天也出不了几吨。
看了没,不同于英国的浅层煤。咱们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煤矿是深层煤,需要蒸汽机才能运转起来。历史上,开滦矿最初是也英国人出技术建起来的。
英国的浅层煤为原型蒸汽机——纽可门机提供了前置燃料条件,并以此迭代发展出了瓦特机。英国有了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
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的开滦矿,由于埋藏深度,需要瓦特机才能开采。只能等待着英国殖民者砸开国门,掠夺开发。
开滦也好,大同也罢,无论地底埋藏多少煤炭,只能等待蒸汽机才能实现大规模开采。
很悲催,也很无奈。
从资源上锁死了科技树,是很悲催的。
对于蒸汽机,很多人会说英国有牛顿,英国有知识产权保护,英国有资本主义萌芽,英国有人文思想......
作为一个工程师的我,对以上说法向来嗤之以鼻。产品应用与普及,靠的不是牛顿三定律,也不是教会研究的针尖上站几个天使。
科学进步确实是科学家的功劳。
但谁要是说技术进步,产品迭代靠得也是科学家,我淬他一脸。
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资源堆出来的,烧出来的,浪费催出来的,无数工人以及工程师实践出来的。这个道理现在也同样适用。
没有海量资源的投入,产品不可能完善。
煤是露天刨坑采的,1块钱1斤,你就可以随便烧。烧出个能用的机器抽水,我增加点儿采煤效率,就回本了。
煤是矿井里工人用命背出来的,100块1斤,那只能省着点儿烧。除非你下保证,烧1000斤煤以后,肯定给我一台好用的机器,我才能投钱让你做这种研发。
回到题目,日本的燃料氢电池车为啥总是概念车,市场总是不冷不热呢?说白了还是地球上的氢资源贵呗,要是哪天冒出一个矿井盐里面含分子态的氢。然后氢能便宜得跟不要钱似的,这车肯定火啊。
美国也好,我国也罢。各种实验室一直折腾试验各种合金,用作高温超导体。要是外星球,天生一种矿石,就是超导。人家天胡,咱们这还吭哧吭哧的做试验,一点点试呢,怎么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