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可以厉害到什么程度?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7
阅读量:
15

2012年,我军一架歼11BS战机正在5000米高空训练,突然后座舱盖爆裂成碎片,高速气流将氧气面罩撕开,碎片又击中了飞行员面部,鲜血涌出糊住了护目镜,飞机以俯仰姿态连续翻滚,情况万分危急!

歼11BS是在歼-11B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编号中S就是双座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歼-11B的战斗教练型。虽然外观与苏-27UBK相似,但内核早已脱胎换骨,是我国第一款将战斗机与教练机icon合二为一的重型战斗机,经常用于培训歼-11B战斗机icon的飞行员!

2012年5月的一天上午,兰州空军某部副参谋长张建兴登上了歼11BS战机的后座舱,今天他的任务就是带领飞行员朱振华按计划进行飞行训练。在这以前朱振华只在歼11BS飞机上进行过1个多小时的带飞,是一个新手。

在张建兴的指令下,朱振华顺利起飞,并按计划进行了一次俯冲训练。随后战机持续爬升,很快来到3000米的高空,即将进行第二次的俯冲训练,就在朱振华全神贯注的操作时,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高空冰冷的气流灌了进来,朱振华心里明白这是舱室受损了。

强大的气流犹如一双有力的手臂,将朱振华前推后吸,脑袋也撞在座舱盖上多次,不过好在没有受伤。但坐在后座舱的张建兴此时已是血流满面,原来他头顶的座舱盖爆裂,强大的气流一瞬间就将他的氧气面罩给撕开了,同时座舱盖的碎片犹如子弹般划开了他的面部,鲜血顿时涌了出来。

失去了飞行员控制的战机,犹如脱缰野马以俯仰姿态进行连续翻滚,眼看就要失控。几秒钟后朱振华稳定下来,他马上向地面进行了报告:后座舱有问题,请示返场。地面指挥员旅长李文刚立即下令:调好速度,保持高度。

只有一个多小时带飞经验的朱振华显然无法处理这个紧急情况,他努力控制飞机但一直无法改正。这时他无法看到后座舱的情况,耳机中也没有张建兴的任何信息,突然,机内的联机系统传来了后座舱的信号,这表示张建兴也开始操控飞机了,说明他还活着,朱振华终于放心心来。

原来强大的气流与嘴上的伤口让张建兴无法开口,脸上深至骨头的伤口被气流吹得巨疼无比,他将座位降至最低尽量减少气流的影响,此时护目镜上已经满是鲜血,推开护目镜后用力睁开双眼,发现飞机已经倒扣着爬升到了5000米的高度。

张建兴下意识的稳住操纵杆,不停地擦拭眼眶周边与护目镜上的血迹,很快护目镜上的血迹凝固,他只好再次推上了护目镜,整个面部都暴露在冰冷高速的气流中,他要时刻关注飞机的高度与时速,为下一步的动作做准备。

就在他一遍遍擦拭血迹的时间里,飞机的高度从近6000米突然降到了2000米,并且还在持续下降中,同时飞机发出了“极限迎角,极限过载”的警报声,此时如果操作不当,将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后果极其严重。

张建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飞回去,不能让国家财产有损失!他果断拉起操纵杆,紧急收油门降低了飞行速度,毕竟是有着2300多个小时飞行经验的人。此时朱振华也心领神会,他配合张建兴的操控,飞机终于在1900米的高度改平了,但状态并不稳定,不能掉以轻心。

由于张建兴的无线电被损坏,再加上嘴巴被划伤,他既不能与地面联系,也无法与前舱的朱振华顺利沟通。待飞机基本稳定后,他转过头看向后座舱,发现到处都是血迹,张建兴的脸上伤口还在流着血,护目镜也是一片红色。

朱振华赶紧向地面报告了详细情况,在后座舱盖爆裂后不到5分钟时间内,两位飞行员临危不乱,化险为夷。随后地面指挥他们返场,同时让其他战机避让。

张建兴咬紧牙关,几经努力终于调出返场模式。10分钟后,朱振华驾驶飞机进入起落航线,这是他第一次用这种方式着陆,在地面指挥下,他稳住速度,放下起落架,有条不紊的操作着。后座的张建兴一直撑着,继续协助着他。

几分钟后飞机终于稳稳地停了下来,早已等候着的地面医护人员立即上前,经过高空的气流,低温,低氧折磨下,将极其虚弱的张建兴抬了下来,经过诊断,他的脸上有7处刮伤,最大的伤口长达6厘米,已经可以看到骨头,一共缝合了30多针。

张建兴不顾个人安危将飞机成功带回,没有让国家资产损失,因此荣获一等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