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能成功吗?
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也将有一次大考。
太平军在湖北和江西两大战场,情况都不乐观。下游战场虽然横扫江南、江北大营,但没能杀死这个战场,两营仍将死而复生。
总之,太平军没能集中一切力量,先彻底解决一个战场,仍被两线作战所困。
虽说曾国藩系湘军在江西确实趴窝了,陷入无饷困境,又不为江西官场所容,但其他湘军,以及湘军老家湖南省却在蓄势待发。湖南省这几年,在洪天王的老乡、湖南巡抚骆秉章主持下进行了税制改革,再加上军兴以来大量的军需订单,湖南商业、制造业突飞猛进,日益繁荣,税收与厘金收入猛翻几倍,有实力组建更多的湘军。曾系之外的其他几个湘军门派,正由骆巡抚布局策划,大举入赣。太平天国在江西战场,面临空前挑战。
石达开既要守住江西,又要打破武汉三镇的包围圈,力不从心。
在湘军包围下,武昌城内的天兵已开始闹饥荒,战兵每日只能分到一升米,其余人等口粮还要减半,即使如此,粮食也只能勉强支持数月。所以能攻善守的国宗韦俊连连向天京求援,正处于全盛巅峰的天国,先派古隆贤率6000天兵解围,被击败。石达开亲自带兵来救,当时武昌的天国守军有2万,石达开又带来3万援兵,合计5万人马,而围城湘军仅有1万,但石达开仍被湘军击败。
以全盛时代的天国不能解武昌之围,一在于水军被曾国藩歼灭,一时无力恢复,想夺回武汉三镇,水军优势却操于他人之手,等于一条腿走路。
二在于石达开擅长运动战,喜欢取巧,但短于硬碰硬的阵地战、攻坚战。
三在于石军质量不如湘军。
这是因为曾国藩困于江西无饷,就把最精锐的主力派到湖北战场,支持胡林翼,一旦打下武汉三镇,曾系湘军就得到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用湖北源源不断的输血激活曾系湘军。所以武昌城下,汇聚着天下湘军最精华的部分:善于团结众人的胡林翼、湘军开山鼻祖之一的罗泽南,以及他的得意弟子,号称“圣人”的悍将李续宾、未来支撑左宗棠系湘军半边天的蒋益澧、战功卓著的李孟群,甚至,还有湘军另一个后起之秀鲍超。
而石达开虽有三万兵马,但“其凶悍老贼,不满二千”,其余要么是新投奔的2万广东天地会,要么是新征募的江西人。这样的阵容,面对一流湘军,短期内是无法撼动的。除非东殿杨秀清拿出最大决心,放弃一大批州县,抽出最优质的资源,整合一支强大的机动兵团,并敌一向,才有可能决战决胜。
湖北战局不理想,江西战场也面临重大考验。
天京上游有三大门户,第一是安徽的安庆,第二是江西九江,第三是武昌,用天国方面的话说,上游一日无恙,天京一日无险。
然而,即使石达开湖口大捷、樟树镇大捷之后,天国虽在江西攻占了八府五十余县,将大半江西收入囊中,但优势并不稳固。
首先是九江仍未解围,九江虽然有一流的将领林启蓉坚守,尚能坚持,然而湘军围困的态势不能打破,城内粮食、火药不可逆的日益减少。
其次,江西西部最重要的咽喉地带瑞州、临江、吉安三大要地开始被湘军其他门派围攻,东部的抚州、饶州、建昌亦遭围困。从这一点也可看出,石达开连连大胜之后,江西战场大致仍是湘攻太守的格局。
造成战局如此摇摆的一个关键,就是太平军分散于上、下游各处战场,在江西占地又太广,严重摊薄了本就不够雄厚的兵力,拿不出一支决定性的机动打击力量。
反倒是湘军方面,拥有一支精悍的机动兵团。
骆秉章把他最大的政治资本:王錱这个超级煞星率领的4000“老湘营”投入到江西,这是一支无敌的野战打击力量,将极大扭转江西中部的战局。其次,骆秉章还把另一大门户:江忠源派的掌门人刘长佑、萧启江部湘军也拉了过来,放到江西东部,互相策应。而曾系湘军,也有一股新的力量在蓄势待发:曾国藩老弟曾国荃刚刚攻克赣东安福,正回乡大募兵勇,准备扑向吉安。
而由罗泽南关门弟子刘腾鸿组成的另一支新锐湘军,也长驱直入,围攻瑞州。
所以,即使曾国藩困守赣北,缺粮乏饷,精神渐有不支之势,但湘军门户众多,东方不亮西方亮,主动权仍在湘军一方。
对此,太平天国中枢也做了最大努力,将石达开调回安庆,专心整合兵马,负责武汉方向。由天国四王之一的北王韦昌辉出马,接替石达开,主持江西战局。为了确保江西战场的胜利,东殿还给韦昌辉配备了国宗杨宜清、杨辅清,强将黄文金,以及李大华、黄玉昆的各路兵马,一共集中了约7万人(曾国藩估算),力图打破饶州、抚州、瑞州等地的湘军包围,盘活整个江西。
结果,韦昌辉派出4000天兵,竟拿不下饶州的曾国藩手下毕金科的1000湘军,打成拉锯战。
而进攻抚州的黄玉昆,面对近视眼书生李元度的三流湘军居然也连吃败仗,幸亏湘军兵少,双方陷入僵局。
各路皆不给力,瑞州,就成为整个江西战场的重中之重。
瑞州就是今天的高安,乃赣北咽喉之地,北可策应九江,东可进攻南昌、威胁临江。所以北王韦昌辉这位在天国坐第三把交椅的大BOSS决定亲自下场,率领3000北殿精锐直抵瑞州府。
但懂的都懂,此时的韦王爷其实相当郁闷,不可能全神贯注的对付湘军,因为他在天京城里受足了杨秀清的气,一肚子邪火,这次出京作战,主要为的是迷惑杨秀清,时刻等待机会收队回京,打东王一个回旋镖,现在不过是先拿瑞州湘军练练手,为即将到来的天京大火并热热身罢了。
当时围攻瑞州的是刘腾鸿、曾国藩弟弟曾国华、日后成名的刘连捷(刘腾鸿堂弟)率领的一支新组建的湘军。
结果,韦王爷再加赖裕新这两大高手联合出阵,又让黄玉昆从抚州抽出6000人过来会合,三路联手,都没能撼动刘腾鸿。但北王韦昌辉毕竟是一代枭雄,绝非泛泛之辈,他改变方略,迷惑湘军,先率队偷入瑞州城内,打退了湘军的攻城势头。接着,韦昌辉转守为攻,派兵连续三次出击,反攻倒算,但被刘腾鸿打了回来。韦昌辉再次调整战术,以2000人牵制刘腾鸿、曾国华,而以6000主力专打曾国藩派来增援的4000湘军,这支湘军基本是江西新兵组成,果然被韦军打得大败,幸亏刘腾鸿来救才免于被歼,一时湘军士气大挫,双方陷入僵持。
说实话,韦昌辉就这么半心半意的作战,便立时改观了局面,接下来必有一番精彩的斗智斗勇。只可惜节骨眼上,韦昌辉接到天王密旨,让他回京合办杨秀清。韦王扔下这个半拉子工程,回京找东王算账去了。
这是上游情况。
在下游,太平军虽横扫江南、江北大营,但没能更进一步,整歼清军有生力量,更遗憾的是,太平军没有腾出足够人手,趁机进占苏、锡、常、杭、嘉、湖。
清军只是被击溃,一旦站稳脚,再加上苏杭这些饷源之地,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太平军没能做到“断其一指”之效,一旦兵力被上游牵制,下游天京仍要面临清军打到家门口的局面。
总体来说,天京事变前的太平天国虽占一定优势,但没能终结一个战场,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既不能解赣北之困,也未能打破武昌包围,还没有终结下游,占据苏杭。更不要说成建制的吃掉一支湘军。
双方总体仍处在湘攻太守的局面。
即使没有天京之变,粮食无以为继的武昌很可能会丢,太平军最多能守住中游关卡九江。好在太平军守城能力惊人,在事变爆发前后,先后让罗泽南、刘腾鸿阵亡,熬死了塔齐布,病死了王錱,所以太平军还能勉强支撑下去。
战局转换的关键,还在于咸丰给不给曾国藩放权,授予一省之地,使湘军免于缺饷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