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吞并他国领土为什么没有受到发达国家的制裁?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5
阅读量:
14

为了成就印度的大国梦想,尼赫鲁玩了一套“远交近攻”的把戏。

在国际上,尼赫鲁声称印度的外交政策是谋求和平,与周总理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提倡不结盟运动,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赢得很高的威望。

但是,这些只是印度够不上的地方。

对印度的周边国家与地区,尼赫鲁却是一幅大国沙文主义的作态,先后吞并锡金、不丹等小国,还在克什米尔争议地区与巴基斯坦大打出手。

说实话,对于尼赫鲁这一套“远交近攻”的策略,我是觉得很难理解。

二战之后,欧美列强纷纷在放弃殖民地统治,改为经济渗透,而印度呢,却一幅中世纪帝国的作态——热衷于“开疆拓土”,吞并小国。

锡金、不丹这票内陆小国,要资源没资源,要财富也没财富,地理位置也是身处内陆,印度一幅吃相难看的吞并它们有啥用处?

除了地图上看上去国家地盘大一点,简直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利益,自己反倒落了一个坏名声!

印度的行为如同一个城市居民突然跑到最贫困农村对一户家徒四壁的人家大喊:“以后,你们必须跟我姓!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奇葩,估计周围看这人的眼神都像看傻子一样。

对!列强对于印度吞并锡金、不丹就像看傻子一样,大家都装着没看见,反正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列强半点兴趣都没有,印度你爱咋折腾就咋折腾好了。

尼赫鲁要开疆拓土,捏捏软柿子也就罢了,偏偏迷之自信的印度还要强行踢铁板——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这就是不作死不会死了。

1914年,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曾经秘密与西藏地方政府非法搞了一个“麦克马洪边线”,将藏南大片土地划入印度殖民地地盘。这个“麦克马洪边线”历届中国中央政府都坚决否认,从来都不具备法理上的效力。

印度独立后,就认为自己可以继承英国殖民地当局的所有权益——不管合法还是非法,印度人都要拿在手。

“麦克马洪边线”以南的藏南土地,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当初英国人要抢下这块地盘不过是作为继续向我西藏渗透的一块跳板,从经济角度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印度独立后却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一定要中国把这块地盘让给印度。

中国建国之初,与印度关系还不错。所以,对印度强占“麦克马洪边线”东段的地区保持克制与忍让,但是印度人却得寸进尺,又对于“麦克马洪边线”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也提出领土要求——

这可是新疆入藏的重要通道,无论如何我们是不可能退让的。

于是我们找印度人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在谈判桌上印度上气焰嚣张,开口就要我们单独补偿它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他们才会考虑放弃对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要求——

我始终就没想明白印度人提出这些要求的迷之自信来自哪里?

为了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周总理4次访问印度,希望谈判解决,但是那时的尼赫鲁心高气傲,要价太高,实在无法达成一致。

谈判上陷入僵局,印度人单方面采取行为,1961年,尼赫鲁制定了“前进政策”,派出军队向阿克赛钦地区推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建立哨所,准备一步步蚕食掉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这个时候是确实没办法了,只能与印度干一仗。

决定对印度反击战之前,伟大领袖说了一句话:“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通为什么印度要搞我们”。呃,阿三清奇的脑回路连雄才大略的伟大领袖也无法理解。

1962年10月,中印战争爆发。中国前后仅出动4万人军队,就将数十万印军打得溃不成军,中印伤亡比达到1:6,印军全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碾压,光是俘虏就抓了上万人,其中军衔最高的还有一个准将旅长。

尼玛,前期不可一世的印度军队竟然是一盘渣啊!

军队的战斗力源自组织度。当时中国军队的组织度已经达到人类轻步兵的巅峰,而组织涣散的印军不过是一群长着胡子的娃娃兵。

据我军战后内部评估,印军的战斗力连国民党的杂牌军都不如,大致相当于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水平。

随便举两个案例,让大家看看印军的战斗力。

中印战争时期,在一次攻击作战中某部副班长庞国兴与部队走散,又遇到另外3个“散兵”,在职业军队中这种失去建制的散兵都要被归为“失去战斗力”这一类。

那么请看看中国散兵的表演——

庞国兴与另外3人主动结成一个战斗小组,由庞国兴指挥,在敌后穿插15里。连续作战5次,歼灭了5股逃敌,打掉了印军2个炮兵阵地,光是加农榴弹炮就缴获7门,后来又联系一个连队再缴获8门榴弹炮。

印军第五野炮团一共就24门榴弹炮,居然就被庞国兴小组干掉了大部分!一组“散兵”干掉了大半个印军野炮团。这固然因为中国军人强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因为印军的战斗力低劣才让一组4人的散兵在印军后方如入无人之境。

再来一个案例。

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欠第四连)约300人从邦迪拉撤退,于1962年11月21日10时到达多龙桥,当时这个桥对岸只有我军一个营部的一只27人的小部队(含一个15人的迫击炮排)。

27PK300,如果其他国家职业军队会作何选择?估计90%选择是撤退,最多有10%特别强悍的选择去狙击(当时我军其他部队都在3公里以外)。那么当时我军指挥员选择是什么?

合围这只印军!

纳尼?27人合围300人?科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啊!

偏偏我们的指挥员就这么强悍,而且我们的士兵执行这个命令也没有半点违和感——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为三哥叹息,这是多么瞧不起印军才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啊。

于是一个“宏大”的包围圈就展开了。副指导员王文保亲率2人去堵正面,派出4人(还TM是炮兵)去堵侧翼,再派出5个人去堵后路,其余士兵(主要是炮兵)坚守炮兵阵地提供火力支援。

你看看,总共12个人的包围圈“主力”还在侧翼与敌人后方(生怕敌人跑走几个),正面只有三人!部署完之后,王文保也感觉正面3个人“实力”确实弱了一点,回到营部兜一圈,确实没有人了,只找到正在做饭的炊事班(7个人)。

于是炊事班一人发一条枪也拉上去加强正面。至此12人的“主力部队”+7人的炊事班恶狠狠的向印军一个营扑去,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战斗,我军以伤3人为代价,击毙印军35人,俘虏206人,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一营被全歼。与迷之自信的阿三作战真有喜感啊。

从此之后,中印边境对峙,印度军队长期要集结10倍于我军的力量才稍微放心。

顺便提一句,中印战争中,我军出动的还是二流边防部队,一流野战主力长期集结在北方。

中印战争规模不大,但是影响力却很大。

经比一战,印度独立后苦心经营的大国形象轰然倒塌,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尼赫鲁也因为此战败得太惨而抑郁成疾,最后于两年后郁郁而终。


这里是@猫哥的视界,更多深度内容,可以➕我个人V——hmgg016

公众号(转载联系):猫哥的视界713、猫哥的世界

今日头条:猫哥的视界

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