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刘邦最大的才能必然是他的军事才干,也可以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史记有些记载误导读者,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可这是韩信以自己的将才为标准评价别人。刘邦的实际军事才干很可能仅次于项羽和韩信。
历代开国君王必然善于大兵团指挥,否则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就要把主力兵团委托别人指挥,那么还怎么保证军队效忠于自己?直到夺取天下后,皇帝才能把军权部分下放。
在反秦战争中,刘邦最初的几仗必须获胜,如果失败,要么身死阵中,要么被别人取代。众人追随刘邦是建立在他连战连胜的基础上。刘邦攻入秦国本土,固然和当时秦军多次重大损失以及秦国内斗有关,但是刘邦抓住稍纵即逝的战略窗口,一举拿下咸阳,仍然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由于刘邦是战国以来占领咸阳第一人,理所当然引起了范增的担忧和恐惧,所以他才不顾道义力劝项羽迅速消灭刘邦。只是由于项羽过于自负,过于顾虑各国的感受,才失去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机会。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始终把主力军团掌握在自己手里,把偏师交给韩信。他率主力与项羽的交战中,大体保持了战线的稳定,直到最后的胜利。
当然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没有掌兵的机遇,也不会成功。刘邦在秦末是亭长,家族在地方是豪强,所以战争初期能很快拉起一支队伍。韩信没有自己的势力,无法建立自己的武装,只能参加别人的军队,这使他的起点不如刘邦。
------------------------更新---------------------
有人提出新奇观点,(一)是认为入关后项羽没有消灭刘邦是因为他无法消灭刘邦,并说刘邦是最大的诸侯,称赞项羽在鸿门宴上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才能,居然还教育我读史记。这不搞笑吗?当时最大的诸侯就是项羽自己,其次齐国。至于刘邦,刚刚拿下关中,还没有完全接收秦国的土地和人口,正是他脆弱的时候,有什么实力对抗掌握多国联军的项羽。那么项羽为什么不接受范增的意见消灭刘邦呢?一是因为这么做太缺乏道义。刘邦消灭秦朝,雪了六国之耻,立下大功,按照怀王和众人的约定本应该封王。如果消灭刘邦,项羽在道义上落入下风。二是因为项羽对自身实力和军事才能非常自负,认为刘邦对他构不成威胁。刘邦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恐惧项羽的,他不觉得项羽无法消灭他,所以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参加鸿门宴。项羽哪有什么“高超的政治才能”?他本应该占据秦地,当地有当时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官体系,接收过来就能征兵征粮,而且只要控制有限的几个关隘,就能保护秦地不受威胁。可是项羽非要衣锦还乡到淮河地区,当地面对齐国和赵国的威胁。
(二) 是认为韩信指挥的是主力,理由是灌婴和曹参跟着韩信征战。这个理由也荒谬。(a)秦末,陈胜派武臣攻打赵地,辅助武臣的是陈馀和张耳,二人都不是陈胜的亲信,反而有私心,正是他们劝说武臣背叛了陈胜。刘邦把一支军队交给韩信,由他的亲信跟随,防止韩信把军队和地盘据为己有。韩信与他们的关系比不过刘邦,既无法收买,也不能撤换。(b)刘邦怎么敢以偏师对抗当时军事才能第一的项羽所指挥的楚军主力?这得多瞧不起项羽?而且历代开国君王一定自率主力,绝不可能自领偏师。因为军队总是崇拜胜利统帅,否则也就不会有功高震主之说。如果刘邦把主力委托别人等于太阿倒持,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