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不进行总动员?
因为它没那个本事。无论从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力、战争宣传、民意基础等各个方面来说,普京集团都是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
一、克宫权威不足
话说,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却相当年轻。
它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废墟上诞生,缺乏稳固的政权基础。
现阶段,俄罗斯国内有194个民族,85个一级行政区。
其中包括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1个自治州、9个边疆区、3个联邦直辖市、4个自治区。
这85个一级行政区在地方权力和自治程度上各不相同,其中不少有明显的独立倾向。
类似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这种“听调不听宣”的土皇帝,在俄罗斯境内大有人在,只是还没达到公开独立的程度。
在2021年普京签署法令之前,22个共和国的一把手可以称为总统,这意味着在俄境内提到“总统”,未必就是坐在克里姆林宫的那位。
当普京取消地方大员的总统头衔时,还遭到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的公然反对!
这真是“此鹅自有国情在,你们外人理解不了”。
所以,在俄罗斯的很多地区,“皇权是下不了乡”的,基本依靠基层自治。
俄联邦政府甚至需要高额的财政补贴才能换取地方政府对中央权威的承认。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掌控,普京曾在85个一级行政区之上设立了8个联邦管区,由总统全权代表管理,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辖区内一级行政区的独立性问题,那些根基深厚的土皇帝们基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说句实话,目前的俄联邦真有点像我国唐中期以后的局势——各路节度使林立,只是中央政府还有一定的实力,这些土皇帝还不敢公开“称帝”。
但是,在目前的俄乌战场,俄军已经陷入战争泥潭、日趋被动,这些“节度使”有的已经蠢蠢欲动,只等前线俄军溃败,然后立马黄袍加身。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匆忙宣布“总动员”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加剧国内的动荡局势。
到时候,发动“清君侧”的估计可不止是普里戈津了,而是“节度使联盟”。
二、克宫的组织力不够
普京政权本质上是一个新的寡头集团。
京子治国并非依赖组织的力量 ,更多是依靠自己的同学、同乡、同事。
比如: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阿列克谢·米勒、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裁谢尔盖·切梅佐夫、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总裁亚库宁等。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 SVR )局长纳雷什金、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等。
他们构成了普京政权的经济和暴力支柱。
但是,这些人之间本身也是矛盾重重,而且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把他们整合到一起,说白了就是一盘散沙。
三、总动员缺乏民意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动民众投身战争,需要在战前和战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为民众树立目标。
比如英美等国的“捍卫民主自由,反对法西斯暴政”;苏联的“保卫苏维埃祖国”;德国和小日本的“夺取生存空间”等。
反观现在的俄罗斯,迄今为止,连打个仗都不敢正式宣战,非要叫“特别军事行动”。
而且,出师无名——所谓的为了反对北约东扩,其实就是个笑话——芬兰、瑞典都已经加入了北约。
俄罗斯的地缘形势变成了史上最差。
而且,出于保密的需要,战前并没有进行普遍的战争教育和宣传鼓动。
而在开战后又很快陷入被动,迟迟无法取胜,越陷越深。
关键还有一点,因为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俄罗斯已经失去了世界舆论的话语权,在国际上被千夫所指。
去年和今年两次联合国大会表决,145:5和145:7的尴尬结果都表明了俄国在国际社会信誉扫地。
至于所谓的“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等目标更加缺乏号召力。
所以,目前在俄罗斯国内,许多义务兵的家长在听闻战争爆发后,第一反应是给普京写信,请求不要将自己的孩子派往前线。
正是迫于这样的民意倾向,普京只能忍受着前线缺兵少将的困难,将20多万义务兵留在国内。
在这种氛围下,普京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布总动员?
应该说,俄罗斯在战前的宣传动员上树立了一个反面典型,绝大多数俄罗斯民众都觉得战争离自己很遥远,与己无关。
事实上,虽然普京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但他的政府并不强势,难以集中权力、深度动员。
加之各级政府威信不高,即便搞全民动员也是事倍功半,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或引发政变。
如果霸王硬上弓,那普京很可能会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后尘。
血泪教训事实俱在,无法反驳:
6月24日瓦格纳兵变,一路突进至距离莫斯科只有200公里的地方,而沿途俄军无人响应普京在电视讲话中发出的“围剿令”。
最终,号称斯拉夫圈一哥的京子“仓皇北狩”,竟然要靠白俄小兄弟卢卡申科的“斡旋”,才能得脱大难。
可悲!可叹!